团体辅导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2017-07-09周丰
周丰
摘 要: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引入团体辅导,能够为学生自助能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是保障高职院校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关键词:团体辅导 高职院校 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049-02
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重点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服务。目前,高职院校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引进课堂。因此,為提高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尝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引入团体辅导,希望能够借此为我国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强化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
1 研究意义
1.1 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现实需要
作为现阶段提升广大高职院校学生生理健康水平、综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直接关乎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当前,国内已经有很多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本校教学计划中来,以20课时的公共必修课形式表现出来,并聘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授课。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传统的授课方式,并不能将理论性较强的心理学知识真正为其所用;再者据调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学习上动力不足,厌学情绪严重;生活上独立不够,交往技巧匮乏;生理上日益成熟,情绪波动很大;心理上需求加重,网络迷恋很深。因此,如何切实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梢。
1.2 适应学生主体要求,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却又缺乏主见和是非观念。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让广大高职院校学生能够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团体活动中交往生活中的点滴、反思自己的言行,让他们在和谐而宽松的氛围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这对于提升课堂整体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显然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因此在本文研究中,创造性的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设计中引入了团体辅导理念,为这一课程的开展提供给了一些新的思路,探寻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1.3 丰富团体辅导理论体系的需要
当前,团体辅导理论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中还较为罕见,理论方面尚未成熟,值得我们对其加以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 研究内容
2.1 团体辅导的内涵及特点研究
本研究中所引用的团体辅导的一般性概念主要是指:通过营造团体情景来为目标对象提供心理辅导的一种形式。在实际的操作中,利用团体氛围下的人际交往来推动个体的心理建设,通过不断的剖析自我、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逐步接受一系列优秀的态度和行为,为其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高职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于有效的提升高职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为其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而团体辅导引入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可以通过团体氛围,让广大高职生在生活情境中放松的讨论和交流,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并通过对团体成员的观察掌握心理变化规律,让学生在这种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中,深化自我认识,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3 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具体实施的路径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自我形象等,是当前阶段我国高职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需求。因此,围绕新生适应、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情绪调控、职业生涯5个专题进行团体辅导具体方案设计。根据设计好的团体辅导方案,按照计划进行辅导。每周一次,进行五周。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每组成员填写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
2.3.1 结合我院学生特点,设计了团体辅导的具体方案
2.3.2 选取团体辅导对象
本研究中,对本校2016级新生开展随机整群抽样调查,随机抽取3个班级同学,划分为2个实验班和1个对照班。实验1班50人,实验2班50人,对照班49人。每个班男女人数比例大致均等。
2.3.3 团体辅导活动实施
以方案中所设计5个项目为出发点,分别为实验班1提供团体辅导教学模式、实验班2提供传统教学方式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照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全部参与测试班级均设定10学时,以教学测评表对完成教学任务的班级进行测评。为了保证测评效果,在两个实验班设计了团体气氛自评表。
2.4 研究结果
2.4.1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效果测评结果比较
通过对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实验班的整体教学满意度提升明显,同时在课程对自己帮助一项上,实验1班>实验2班>对照班,教学效果测评结果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
2.4.2 实验班学生团体气氛自评结果比较
每次课程结束后采用徐西森编制的《团体氛围自评量表》对两个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看出:实验1班学生的兴趣和觉察因子尤为突出;相比之下,实验2班学生对团体气氛的总体评价低于实验1班,基本集中在前3个选项(诚实、接受、兴趣),但总体上仍以正性评价居多。
2.5 研究结论
相对于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方式方法来说,本文所研究的团体辅导教学法,对于高职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学习积极性的强化方面都有着更为出色的表现。
整体教学效果方面,团体辅导更为出色,不过在一些特定情形下,可适当考虑团体辅导和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3 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和效益
3.1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团体辅导教学模式是提高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客观上来说,团体活动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宽松的相处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其共鸣,而且也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观察他人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受教育者显然可以更为清晰而有效的评价自身的行为。除此之外,团体活动也同样为时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观摩的重要机会,从而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成长提供更为有效的对照,促使其不断自我领悟、自我完善。同时,通过本次研究,也同样证明了本文所研究的团体辅导之所以在教学效果上优于传统心理健康教学方式方法,和师生之间所达成的双向沟通、交流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两个实验班采取用了一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在增强课堂生动性、趣味性的同时,也突出了互动性和实用性,教学效果自然更好,也更受学生青睐。在本次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心理健康课程对于他们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并表示相对于以往,自己更加自信了。这也同样在侧面证明了将团体辅导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来的有效性。
3.2 团体辅导比传统讲座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效果更好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团体氛围的评价和综合教学效果方面,实验1班更为出色,这种情况的客观存在,证明了完全意义的团体辅导具有更为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这种情形可能和实验2班教学过程中仅仅将团体辅导当做辅助教学手段有关。实验2班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条件限制而不能开展所有的团体辅导活动,因此对于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如实验1班强烈。但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尽管实验2班总体效果不如实验1班,但与对照班差异显著。
3.3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探讨心理讲座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如果有良好的条件,那么完善的团体辅导对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更好的表现。但是如果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团体辅导相结合,也同样有着令人满意的效果。
4 本项目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1 完善团体辅导方式方法
如构建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畅通师生之间沟通渠道等。把这些技术迁移到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增进师生关系。
4.2 积极探索朋辈辅导干预方式
在本次研究的团体辅导中,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示范者是教师,在今后可以尝试朋辈辅导员参与团体辅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辅导的效果。
虽然在本次研究中证明了将团体辅导引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团体辅导对于学生适应力的提升、实际行为的改善等方面是否具有理想的效果,仍然有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廖芳芳.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课的思考[J].考索·探微,2013.7.
[2] 周晓红.五年制大专生的不良心理特点及素质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4.
[3] 武開蕾.团体心理辅导在五年制高职恋爱学生中的运用初探[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