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画秉笔王退斋

2017-07-08王佩玲

上海采风月刊 2017年7期

王佩玲

王退斋(1906—2003年)

名均、字治平、省庐,号退斋。1929年获教育学士学位。擅长诗词书画,有“退斋三绝”“万首诗翁”之称,著有《退斋诗钞》《退斋画集》《退斋诗选》,作品入《当代中华诗词选》《上海画报》等。曾任江南诗词学会上海副会长、上海诗词学会顾问,1984年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2014年故乡为他建立“王退斋纪念馆”。

“人类生存的意识除了觅食以维持生命以外,还有比较重大形而上的文明的要求。……人类所以异于禽兽,是因为它富于复杂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因为思想和情感的作用遂产生了种种的文明。……文明造就了有意义亦有志趣的人生。”

这段文字,是父亲20多岁时所作诗稿的自序。那清丽遒劲的手迹,已过了80多个春秋,如今在我眼前焕发着充沛的活力,好像要印证父亲实现了有意义亦有志趣的一生。“诗言志”,就以他的诗句引入一点回忆吧。

诗教传家:

“代有传人世所难”

“九一八”事变时,父亲王退斋正是一个大学生,全国学生的抗日激情风起云涌,江苏高校学生联合会一致推举他起草“请愿书”请求政府抗日!一腔的热血,众人的托付,他连夜一气呵成万言请愿书,在凌晨的弥天大雾中,捧着未干的墨迹,辞别通宵达旦的游行队伍,登上列车要直抵南京政府,要参加义勇军上前线!(因蔡廷锴将军劝阻而未成,见《泰报》1932年12月)恩师唐文治先生和俞庆棠先生都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珍爱大学生,勉励其发挥潜力为爱国尽职。1937年“八一三”战事起,我的父亲正在南京任职,为警惕被汉奸利用,他毅然弃职还乡,以办补习班、卖画为生,自选爱国作品为教材,与同邑诗人以诗词弘扬民族气节,支持进步学生,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俞庆棠先生(时任社会教育司司长)举荐我的父亲到上海工作,寄希望于民众教育兴教救国。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灯红酒绿,而我的父亲甘愿打着手电筒忙碌在上海浦东乡间,他承担着“国民教育示范”的责任,深入各区县建立民众教学馆。1946年12月,父亲与同乡单毓华律师在上海静安寺成立同乡会,请梅兰芳先生出任名誉会长,为南下的江苏劳苦民众撑腰做事,我的母亲也到上海承担起部分责任。当时江苏的大批劳动人民流落上海从事底层劳务,过着艰辛的生活。有一位不识字的赤贫农民,他的小儿子非常聪明勤劳,我的父亲感到这个孩子应该好好培养,就介绍其父和长兄蹬三轮车,供这个孩子读书,我的母亲则经常关爱督促,他大学毕业后成为出色的外贸干部。诸如此类的事例,举不胜举。

1949年,中共上海地下党秘密发了一个通知:“战事就要烽火上海,共产党重视教育,希望能够保护好学校的一切资料以及生命财产。”我的父亲立即行动:发动群众捐献棉胎,集中八仙桌,将棉胎蓄足水,盖在木质档案柜子上防止燃烧;盖在大桌子上,将桌肚子当作栖息地以躲横飞的弹片;玻璃窗贴上纸条防震、拆下门板当备用担架等。一天晌午,教师马幼骅从屋内走出的时候,突然被流弹击中颈项而倒地,顿时鲜血如注,我的父亲当机立断:门板抬人!找解放军部队去,抢救生命!我的母亲闻声立即撕下一块门帘紧急包扎,我的父亲和母亲外加马幼骅的妻子另加一名校工,四人扛着担架,冒着烽烟,穿行在田野小路,在十多里地外找到了解放军医疗队,经及时抢救使马幼骅幸免于难。5月28日共产党接管教育局,父亲受到了表彰。

新中国经历战火洗礼后初建,急需经济地理教师,于是他主动帮助经济地理教研组画地图和书写英语名词,结果被调去教经济地理。教学中的大量外国地名和物产数据是教学的难点,他画动植物做成标大签帮助记忆,用相似性原理自制放大器供学生绘制地图,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风土气候,他用电灯泡、皮球、乒乓球,模拟宇宙间太阳、地球、月亮的关系,把世界地图的子午线、海洋暖流季风的因果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1957年夏,周总理来到上海,父亲作为教师被接见,由此受到很大鼓励。源于他自身的国学造诣,他格外关注语文教材问题,曾提出“……本文是节录的《史略》里的《岳飞传》。而《史略》里的《岳飞传》则是从元人所作宋史抄袭来的,没有经过考核……”市教育局陈琳瑚局长派编审室主任沈佩畦教授来访,敦请担任编审工作,父亲坚持重视基层教学工作,后又两次放弃到大学高就,甘愿“绍先绪,敦品行,淡名利,安贫而砺学”,并为我们子女写下100句家训,要求我们代代相传“人生贵立志,庶不虚生世,所志非温饱,要为天下利……”,在平凡中显示了他的天下情怀。

诗意生活:

“解囊我为赎婵娟”

父亲在他写的《诗论》里指出:“韵律改革问题:传统诗词,一般都用‘平水韵,佳韵里有些应与麻韵合,有些应与庆韵合,不必另立一个韵……诗词更重要的是主题思想,我们应该明确诗人的重要使命和诗词的伟大作用。古称诗人为风人,就是要以诗人的品格和作品影响社会,‘草上之风必偃,以诗人应起的作用,将社会推向前进……”父亲在16岁时写过一首诗《咏春笋》:“……大节而今犹未著,新芽初露已称奇。干霄有待期他日,脱颖何当趁此时。”同邑南社社员仲一侯转呈给柳亚子先生,柳亚子赞叹其“笔调清新,深见少年大才,古诗集中亦不可多得!”由此父亲成为南社朋友的忘年交,才名冠于一方:“千金呼酒不消愁,醉以元龙百尺楼。枕上金戈天待旦,匣中宝剑气横秋。西游慷慨繻应弃,北望烟尘笔欲投。肯负男儿好身手,等闲敢白少年头。”父亲年轻时痛恨封建孽毒,将三民主义的旗帜挂在家里,军阀余孽挨家查抄,他机智面对,抓住兵勇枪尖大声叱咤,之后秉笔直书纪实长诗《丁卯清明节记事》;又曾以《咏史》七律十五首,深刻总结了从夏朝到明朝19个帝王朝的兴亡:《金陵怀古》《卢沟烽火》《读史有感》《抗战胜利》一系列咏叹诗歌,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史诗画面;全国抗战胜利后,人民若“大旱望云霓”,父亲又以《寄望》《书愤》《独叹》《沪上吟》《地下人》《抚民》《劫收》《救济》《配金》一组现实主义作品,钩沉辑佚,起到史外篇警示作用;1949年10月1日全国一片欢欣鼓舞,他当天写成9首催人奋进的雄壮凯歌;而游览诗“唤起低眉诸古佛,也應放眼看新邦”的新意非同凡响。上世纪80年代,有多处请他的墨宝,在为梅兰芳纪念馆题写的对联中,转而优雅的风格:“举凤回鸾,引商刻羽,绝艺抎梨园,一代声华蜚薄海;蓄须明志,援手振灾,高风崇梓里,千秋典范重乡邦。”刻画出梅兰芳的舞台形象与高尚的人品。

父亲的诗可谓是眼睛里捕捉到、心里流出来的。一天,我和父亲到菜市场去,看到葱姜摊位旁偏倚着一株残破的水仙花,父亲对摊主说:“水仙花不是大蒜头啊,咋不弄个水盆养一养?”摊主说:“你要养你去养,这还不值大蒜有用。”父亲立刻付钱,做了一回水仙花的救主,回家后写下了这首诗:“残妆犹是水中仙,底事沽身到市廛。直与青葱同论价,难和绿萼共争妍。清泉白石谁将护?玉骨冰姿只自怜。忍使名花任憔悴,解囊我为赎婵娟。”他是用了比兴法,写的是水仙花,比喻的是人品;抒发的是大爱之情、惜才之意啊。

1995年全球汉诗研讨会在新加坡举行,父亲作为名誉会长应邀出席。上飞机时,检票员得知他已有90高龄十分惊讶,他举起手中的拐棍,摆了个卓别林的姿势,惹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声中他健步如飞,真是一副老骥伏枥的雄姿。会议期间,中国大使馆参赞赖里全,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副总理李显龙,都致函祝贺这次文化盛会。王退斋即兴发表对诗词传承发扬的讲话,内容得体辞藻华丽,语言流畅铿锵,得到热烈掌声!转而提出:来自世界各国的提名代表中,中国大陆4人,中国一省台湾亦4人,人数比例欠妥,应当有所调整。这下一石激浪,台湾带来的古体诗作品多啊,按比例啊!父亲抿嘴一笑,即席从容赋诗云:“振翼南天万里行,四海骚坛结友情……诗教垂兴千载事,吟朋远自万邦来。弘扬先绪承传统,发展前途仗隽才。唤起全球崇汉学,炎黄十亿尽开怀”,笔墨伺候挥毫书写,浩然正气贯全场,令人啧啧叹服。

无论是澎湃的历史画卷,还是深刻的社会揭示,抑或风花雪月、壮歌激情,父亲吟咏的题材广泛,获得诗友唱和云集,家里堆积的诗词书信可谓汗牛充栋。父亲把朋友的信件诗稿都夹在书中保存起来,苏步青唱和的诗句有:“夙从图画识名山,八十年来未得攀,赖有高人传秀句,岚光波影案边看。”百岁苏局仙有句云:“高吟引吭飞声壮;激起惊呼落句奇。”龙华寺明旸法师、金山寺方丈慈舟、普济寺方丈妙善、甘肃省文史馆长张思温、江苏文联主席李进、文化名人沈瘦石、郑逸梅、喻衡、毛谷凤、周退密、潘家麟、陈寿愚、秦子卿等各位老先生们,那信笺的字里行间都透着非凡的才学与睿智,都让我深感父亲与他们的友情,远胜于笔墨之趣,是一种“感君知己报梅花”的惺惺相惜。

退斋三绝:

“平生清不欲人知”

“唐宋以来,诗人而兼画家,卓然以垂名于后世者,若王辋川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若郑虞之三绝若东坡居士之诗文书画,盖不多观焉。退斋画既工,诗亦富,在朋侪中堪称诗画名家……”(摘自《王退斋诗钞》柳北野序)文史馆老馆长王国忠先生在《退斋老人与春潮诗社》一文中写道:“……文史馆组织老人们去全国各地名胜古迹或考察或旅游,每到一处总能咏诗言志,唱和应酬,经常即兴当众挥毫,留下书画作品,退斋老人可算是台柱……”父亲一生喜作诗,擅绘画,熟书法,诗书画三位一体自然成就了“退斋三绝”。

他学习很勤奋,几十年读书剪报不断,他的读本除去经史子集和工具书时文等,比较多的读本有:李、杜、香山、玉溪、樊川、剑南、梅村、渔洋等诸家作品,还有王船山、伊藤博文和严复以及近代史等相关的书,以及《文心雕龙》《艺概》等艺术理论著作。“平生清不欲人知,历尽冰寒雪酷时。身比梅花更高洁,托根从未染污泥。”父亲追求艺术美与心灵美的高度统一,创作激情并不为名为利,形成诗作意境高雅的第一特质。

毛笔是父亲的主要书写工具,他读过不少字帖,但基本还是写颜体字。父亲从小崇敬颜真卿一生忠烈人品极高,其书法雍容大度,充溢阳刚之美。父亲用“字正腔圆”释义书法:“字如其人,心正字芯正,正而严谨是一种高度,严谨而不拘谨是一种风度。所谓“腔圆”,是书写的气场,是浩然之气”!我在家中看到父亲的常态是:端坐着,抿着嘴唇,一支笔竖得很直,手劲很大,行笔硬弩欲张,特别是书写蝇头楷,每于细微处小中见大,笔笔脉络一清二楚,可一气呵成千字长卷!他的大字却可写四尺宣纸仅书两字,可以说,他书写的快意,是依托于文字内容的积极情怀而笔下生风。而且,他落笔的书法几乎都是自己的原创诗句,这又形成“退斋三绝”个性独创的第二特质。

父亲爱画《赤壁夜游图》《双乔图》《香山九老图》《竹林七贤图》《东山丝竹图》等,为的是传播优秀的人物故事。父亲作画在青少年时就已经小有名气,初得传于王小某,后兼从马镜江任伯年技法,追求行笔贯气、笔墨老到,衣褶线条细而不弱、挺而不犷,注重“画理”,不求俗美,但求角色对比性格特征,力求色彩归于平淡素雅,把握绘事后素的清净境界。他每画必题诗,在“东山丝竹图”上题写道:“品丝调竹憩东山,谢传风流不等闲。内抑权奸外平寇,从容确保晋江山”。诗句介绍了谢安的功绩与人品性格,让读者能在欣赏画的同时了解历史典故。以诗句超越画面局限,就是“退斋三绝”的第三特质。

记得父亲在家里作画时,常常由于桌子的晃动而受影响,那是因为上世纪70—90年代大多住宅年久失修,我家楼板地龙骨不牢了,沿街楼房随着汽车奔驰而引起震荡,因而父亲在画人物的鼻子等精细部位就会紧张,就怕线条被画歪了。就在这种条件下,父亲还成功地画出了他心目中高风亮节的人物肖像: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马寅初绘《百岁好学图》、绘梅兰芳纪念馆征求的梅兰芳纪念像、为江苏联合抗日座谈会会址绘韩止叟老画像,还有教育界的著名人物等等。他的作品辗转日、法、美、西德、意大利等诸国,上海市疾残人协会、上海亚运会、交通大学、文史馆、档案馆等皆收了他的作品;郑州黄河源头、黄帝陵、炎帝陵、厦门植物园、周恩来纪念馆等皆求得墨宝刻碑勒石;杭州灵隐寺、宁波天潼寺、镇江金山寺、焦山寺、普陀山普济寺、泰州光孝寺等,都索要收藏了他的作品;海内外众多诗社、书画社聘他为社长顾问,《上海画报》闻讯退斋诗书画三绝,追踪采访到家里,在中英文两个版面上刊登了“王退斋作品”专题页面。有圈内大家马祖熙评道:“……夫先生之诗稳健博雅,早有定评。然今之诗家,工诗而不能画者有之,工绘事而不谙诗者,亦所在皆是。先生不仅工诗,且工画工书,其所作人物、仕女、花卉皆极精妙,其行楷其联语,亦落落大方,为国内多处景点所刊载。而今之书家,多不谙诗词,不明楹联之规律,所书联语,多有不协平仄,不相属对者,至可笑也。如先生之诗画书法联艺皆工者,几于凤毛麟角。”父亲曾说:“中华诗词、中国书画的艺术性很高,三位一体是文艺的高级阶段,学校里应该有赏析作品的辅课。”可惜,他没有能够看到今天优秀传统文化的蓬勃新春,也没料到他自己平凡的事迹让人们缅怀,华兴诗画社撰联:“名著江东、夫子毕生崇气节,星耀南极、斯人酬世有文章”;复旦大学喻衡撰联:“淮左鸿儒,辞赋丹青晚岁声华蜚歇浦,海陵耆旧,文章道德春风桃李艳乡邦”;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总裁朱天寿、国立大学教授林立撰联:“垂名岂独诗书画,立世无亏天地人”……

作为女儿,对父亲都会怀有不浅的亲情,但我的父亲留下大量遗文遗物,让我对他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父亲他学的是教育,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毕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办学!他晚年创作诗书画,为的是传承传播中华优秀经典。他的一生,在家里是负责的父亲;在亲友中,是诚信助人的好人;在家乡,是德高望重的乡贤;在上海,是有名的诗人;在世界,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使者吧。整理父亲的手稿资料,一篇篇,一张张,感到他写不盡心中无限事,一字字,一行行,我读不完声声泪俱行……我以为,在中华文化中,正义的文人风骨充满高贵之神韵的“仁”、文雅之风骨的“和”、浩然之正气的“义”。父亲王退斋的一生,以情怀传播了一个“仁”字,凭书画温润了一个“和”字,用躬身践行大写了一个“义”字,它们共同造就了王退斋有意义亦有志趣的艺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