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十姐妹
2017-07-08马信芳
马信芳
越剧,如从“小歌班”算起,始创于1906年,故乡是浙江嵊县。越剧界的前辈大都出生于新昌、嵊县、绍兴一带。有的为贫穷所逼,有的为生活所迫,大多小小年纪就进科班学戏。“金嗓子”傅全香9岁入科学艺。“越剧大姐”尹桂芳10岁进科班。新越剧创始者袁雪芬11岁就离家去学戏。
“年年卖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学戏不久的越剧小姐妹就跟着穷苦艺人,挑着戏箱,爬山路、宿破庙,入乡随俗边流浪边唱戏。抗战前后,随着女子越剧进入上海,她们才陆续来到申城。来到这“冒险家的乐园”,有的成了戏院老板的摇钱树,有的则成为达官贵人、巨商大贾乃至地痞流氓的“囊中物”,有的经不起逼迫和诱惑屈从了,但有的却毫不犹豫地进行了抗争。“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成为一部分艺人做人的标准。袁雪芬可谓是个代表,她淡妆素抹,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表示她不愿与这个肮脏社会同流合污。
但在当时,要独立做人,又谈何容易。旧上海,本来地方戏曲就低人一等,备受社会的歧视。越剧演员更是处处受着老板的控制、盘剥和欺凌,而且有些好的或大的场子还不准演出,如卡尔登的老板就声称:“宁可演话剧蚀本,也不要越剧来赚钱。”更何况,艺术生命的短暫,就算一个名演员到了三十岁出头,也就“红颜已老”,时时担心被老板所抛弃。
袁雪芬萌生了一个想法
1946年年底,越剧红伶袁雪芬因病暂时离开了舞台。在治疗和养病期间,她观摩了不少越剧团的演出,看到演员每天演两场疲于奔命,没有进修提高的机会,生病也难以休息,更不用说培养新的一代……深为越剧前途担忧的她,萌生了一个想法:我们何不用自己的力量,造一个剧场,不受老板的摆布,想演什么就演什么。另外再办一个学馆,用以培养新人。
袁雪芬生前回忆这段往事时,说道:
下一步该如何走呢?我想,作为主要演员,首先要提高自己并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应该让全剧种的成员参加到改革行列中来。另外必须有自己的剧场,并有附设学校培养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些设想,1947年初,我跑遍了上海各种类型的剧场和电影院,对剧场设计、舞台大小和观众座位好坏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1500个座位的南京电影院(解放后改为上海音乐厅)座位最好,而扇子形的剧场演戏曲效果更好。不到一个月,设计者就绘出了新剧场的初稿图纸。随后我们找到了霞飞路(现在的襄阳公园隔壁原祥生汽车公司)的一块地,租50年约20亿元,造价约30亿元。这50亿元,只有依靠我们自己演出和向观众集资解决了。我考虑,这是整个越剧界的事,如果能说服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来参加,共同发起为造剧场进行集资活动,不是很好么?
袁雪芬说到的这九位演员,当时分属各个越剧团,不用说都是台柱,在上海广有影响。其中,她与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兰没有交往过。于是她找了当时尹桂芳、竺水招的合作者徐天红和吴小楼,谈了联合义演、集资造剧场和越剧学校的设想。徐天红与吴小楼表示积极参与。于是她请徐天红约尹桂芳、竺水招到晋隆西菜馆见面。尹竺两位与她会面后,不仅同意,同时还提出号召基本观众认股投资以增加资金等建议。接着,袁雪芬专程拜访了因吐血正在休息的徐玉兰。徐说:“这是越剧界的大事,我一定参加。”至于筱丹桂,因国泰戏院老板张春帆有求于袁雪芬去演出,因此,张当即表示:“这是出风头的事,春凤(即筱丹桂)一定参加,但你不必去看春凤了。”所以,袁雪芬当时已感到,筱丹桂毫无自由。而范瑞娟、张桂凤与她共事改革演出两三年了,联合义演她们极力赞成。傅全香是她的同科班师妹,当然一口答应。自此,为建有自己的剧场和学校,联合义演得到了越剧姐妹们的一致呼应。
1947年7月29日,上海越剧界这批著名演员来到四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会,为联合义演签订一份《合约》:
兹为共同发扬新越剧及谋同仁福利起见,经过数次讨论,人人志趣相同。为此共同发起,集合同仁力量,组织公司,谋建新型剧场一所。此后为剧院及剧务上一切进行事宜,发起人都须共同负责,各尽力量,以期越剧前途发扬光大……
发起人:尹桂芳 徐玉兰 竺水招 筱丹桂 袁雪芬 张桂凤 吴小楼 傅全香 徐天红 范瑞娟
著名律师平衡到场成为这次合约的起草人和见证人。 在《合约》上签名的这十位发起人,后来被人们称为“越剧十姐妹”。
联合义演《山河恋》
十姐妹邀请著名编导南薇、韩义等商量演出剧目。大家一致认为要区别于以往会演的老剧目,可新编的题材要容纳这些主要演员又实是不易。当时曾想过演《红楼梦》,但贾宝玉只有一个,怎么来分配角色呢?经过商议,大家决定义演的剧目为《山河恋》。它取材于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又译作《侠隐记》《三个火枪手》),再融合《东周列国志》中的宫廷轶事,时代背景则移到了中国的春秋时代。剧情为:梁僖公穷兵黩武,掳曹国美女绵姜为夫人。宰相黎瑟垂涎绵姜姿色,频加挑逗,屡被斥拒,怀恨在心,遂假传书信,召自幼与绵姜相好的纪苏公子进宫私会,以图陷害。幸宫女戴赢从中相助,方化险为夷。不料绵姜赠纪苏公子凤钗一事为黎瑟侦知,乃怂恿僖公逼问绵姜,又串通纪侯宠妃宓姬潜赴曹国窃取珠凤,加害公子。危急中,戴赢得到宓姬婢女季娣的帮助,恳托禁军百户长钟兕、申息两人,跋涉关山,历尽艰险,终于在湘灵庙手刃宓姬,解救了绵姜。
众姐妹打破门户之见,废除争角色的戏班旧习。剧中角色分配,先由演员抓阄,再经导演南薇调整。筱丹桂饰演旦角戏最多的宓姬,竺水招饰演绵姜,徐玉兰饰演纪苏公子,张桂凤饰演黎瑟(后张生病,改由徐慧琴饰),吴小楼饰演梁僖公(原定徐天红,因病未演),傅全香饰演宫女戴赢(后傅生病,改由张云霞饰),尹桂芳、范瑞娟分饰演任侠好义的御林军申息和钟兕,袁雪芬饰演的是一个唱词不多的小丫头季娣。可谓各流派荟萃一台,各个行当的表演和唱腔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演员们除了排戏,还抽空准备自己的戏服。大家在骄阳里坐着三轮车满街跑,置衣料,买首饰,量身材,谁都不愿意在台上逊色于别人。靠着“十姐妹”之间的团结,虽然时值盛夏,只用半个多月,戏很快就排出来了。
关于演出场地,袁雪芬打听到黄金大戏院因“麒麟童”周信芳先生演出歇夏,正是空档,便去商谈。黄金大戏院提出一月租金四亿元。很快,一个星期的座券被订一空,座券分福禄寿三种,票价定为10万、5万、3万。
8月11日和12日,十姐妹轮流在电台演唱《山河恋》中的精彩唱段。尹桂芳、袁雪芬对唱的“送信”一段唱,流畅委婉,富有喜剧色彩,广为流传,后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
8月19日,《山河恋》在位于西藏路、金陵路口的黄金大戏院隆重开演。演出说明书上印着“十姐妹”亲笔签名的《〈山河恋〉的公演之动机》:
我们从事越剧的革新工作,时间虽短,但是舆论的推荐和观众爱护的热诚,使我们感觉到自己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因此,使新越剧变得更完美更充实,就愈形迫切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一座理想的剧场和一所训练人才的学校,才能真正打下革新的基础,使新越剧对社会的贡献更广大,因此,平时分散各处的我们,现在聚在一起来了。这次我们出演《山河恋》,就是为了创办越剧学校、建造实验剧场筹募资金。我们虽知道这件工作的艰巨,但是想到它的意义,我们愿意迎接一切困难。只是我们十个人,自知力量微小,因此热烈希望我们的万千观众和各界人士,给我们最大的帮助和指教。
当天清晨,袁雪芬来到戏院门口,只见人头攒动,预售票已售罄,说明特刊也一抢而空。此后几天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场场爆满。
《山河恋》联合义演震动了上海滩。虽然戏票已经售完,但每天在剧场门口还是挤满了人。每场演出,气氛都十分热烈,掌声不断。报纸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文章,对越剧演员们的这一壮举进行了热情的赞扬。
然而,越剧演员们万万没有想到,8月28日晚上,国民党上海警察局嵩山分局的一纸公文送至黄金大戏院后台,声称因申请手续不完备,上海市社会局命令该剧停止演出。袁雪芬、尹桂芳等人当即去见社会局局长吴开先,据理力争。吴开先听说剧场门口人山人海、群情激愤,唯恐触动众怒,才同意撤销禁演令。但提出成立一个托管委员会对演出收入实施监管,三个月后解禁。为了能继续演出,袁雪芬等无奈接受了这个苛刻条件。
《山河恋》获准后继续演出,直演至9月12日结束。由于禁演风波和中国大戏院京剧名角汇演分流观众等事件的影响,后期票房有所减少。支付高额剧院租金后,演出收入被“基金保管委员会”掌管,在通胀中不断贬值,最终只值96两黄金,造剧场、办学校成为泡影。后来女演员们虽在新大沽路买下一幢石库门房,搭了一个戏台,挂上“越剧实验学校”招牌。因时局动荡,这个学校也没用过。
“越剧十姐妹”影响深远
“越剧十姐妹”得名至今已整整70年,当年义演《山河恋》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在中国越剧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给上海市民留下了越剧艺术家们积极向上、锐意改革的形象。诚如戏剧家田汉在《新闻报》撰文所指出:此剧演出的意义在于越剧演员“有了新的觉醒”,懂得了“必须求取团结,团结才是力量”,“此次联合公演的实现便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十姐妹”不仅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戏,而且在唱腔和表演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不少还是各个流派的创始者。她们在数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对创造和丰富流派艺术,对革新、发展越剧,丰富祖国戏曲艺术做出了贡献。
“十姐妹”中旦角演员有四位:一是袁雪芬,她不仅锐意改革,而且是新越剧的践行者。作为越剧表演艺术家,她扮相俊秀,表演大方、朴实、细腻,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唱腔从容自如,婉转圆润,韵味很浓。她演过一百多出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妇女形象。诸如祝英台、崔莺莺、祥林嫂、花木兰、梁红玉、秋瑾等。
另一位是筱丹桂,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曾经红极一时。她不仅功底深厚,扮相俊俏,而且文武见长,旦角戏和女扮男装戏均很出色。她的表演妩媚娴静,落落大方。由于她既吸收了施银花唱法上的特点,又有自己的创造,演唱时吐字清晰,善于以柔带刚,所以她的唱腔轻松活泼,优美流畅,在越剧界独树一帜。代表剧目有《仁义缘》《再生缘》《碧玉簪》《西厢记》《马寡妇开店》《玉蜻蜓》等。
被称作“越剧程砚秋”的傅全香,善于学习并吸收了京剧“程派”的唱法,做到真假声结合,唯美典雅。她又向弹词名家徐云志的学习“糯米腔”和美声唱法,为的是不满足越剧用大本嗓的传统唱法。她所创立的“傅派”,其唱腔俏丽圆美,曲调婉转,华彩跌宕;其表演以激情充沛,却又细腻传神见长。她所塑造的祝英台、敫桂英、杜十娘、刘兰芝、李亚仙等艺术形象均十分动人。
在“越剧十姐妹”里,竺水招是擅长生、旦两行的演员。1935年开始舞台生活,她最初与尹桂芳、傅全香合作时,以花旦角色著称。1947年改演生角,曾与戚雅仙同台演出。她扮相漂亮,端庄。唱腔和表演上的特点是朴实无华,亲切感人。她的代表剧目有《柳毅传书》《南冠草》等。郭沫若先生对她在《南冠草》里扮演的夏浣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十姐妹”中小生演员首推尹桂芳,嗓音宽厚,音色润美,唱腔洒脱深沉,自成“尹派”。戏剧评论家们说:“无论演风流潇洒的贾宝玉,聪慧善良的梁玉書,还是丹心傲骨的三闾大夫屈原,她都能探索角色的内心,掌握人物特有的气质和风度,塑造成一个个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在尹桂芳演过的上百个剧目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她的成名戏。她塑造的梁山伯的形象,稳重多情,既含蓄又奔放。她演的“回十八”,别具一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戏路很广,如《盘妻索妻》《红楼梦》《屈原》《西厢记》《拜月亭》《何文秀》等都是她的拿手好戏。
在越剧舞台上,气度英俊潇洒,感情炽热奔放,是徐玉兰的艺术特征;而戏路广阔,嗓音洪亮,则更是她的特长。解放后,徐玉兰演出了不少具有“徐派”特色的剧目,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林冲》中的林冲,《信陵公子》中的无忌,《关汉卿》中的关汉卿,《西厢记》里的张珙,《春香传》里的李梦龙,《追鱼》里的张珍,《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西园记》里的张继华和《北地王》里的刘谌等。她把这些人物演得栩栩如生,受到观众的赞扬。
“十姐妹”中另一位小生演員就是素以饰演忠厚老诚、淳朴文雅的儒生见长的范瑞娟。范瑞娟自小学戏,功底扎实。平日为人淳厚朴素,勤奋好学。她既能扮演情感丰富的梁山伯、许仙等儒生,也善于扮演憨厚老实的贺老六一类的农民形象,还能塑造如韩世忠这样具有将帅风度的英雄人物。她的嗓音宽厚嘹亮,咬字清晰,韵味浓厚。她的唱腔和表演在越剧小生里自成“范派”。
“十姐妹”中还有三位是老生演员,即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
徐天红,14岁进科班学戏。16岁到上海,曾先后与赵瑞花、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戚雅仙等合作演出。徐天红在越剧电影《红楼梦》中扮演的贾政,在《明月重圆夜》里扮演的老渔夫,在《西园记》里扮演的赵礼,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扮相潇洒,举止凝重,很有气度。徐天红还有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唱腔激越高亢,顿挫有致,颇有独到之处。
张桂凤的演唱受绍剧影响较大,她的唱腔刚健质朴、富于感情。她的戏路很广,无论扮演正派、反派,都相当出色。张桂凤创造的比较成功的艺术形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公远,《金山战鼓》中的韩世忠,《打金枝》里的唐王,《祥林嫂》里的卫老二。她还演过反串老旦的行当,如《西厢记》中的崔夫人和《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等。1991年,其拿手的折子戏及片段被摄制成6集电视片《张桂凤艺术集锦》。
吴小楼的唱腔豪放雄伟,有“越剧金少山”之称。她较多吸收京剧老生的演唱方法,使声音更为宽厚、洪亮、富有力度。演唱讲究喷口音和气口的安排,注重声、情、曲的密切配合,使唱腔更富有男子刚毅气魄。她的戏路较广,除老生外,老旦、花脸乃至小丑都能演。最有影响的有越剧电影《情探》中的张行简,《三看御妹》中的刘天化,另外还有《则天皇帝》中的上官仪,《天国风云》中的洪秀全,《打金枝》中的唐皇,《追鱼》中的假包公等。
“十姐妹”中最早离开人世的是筱丹桂。筱丹桂在上海唱红后,即被戏霸张春帆看中而霸占。关于她的死,徐玉兰在她的《舞台生活往事录》中这样写道:“不料在《山河恋》演出不久,传来她去世的噩耗。原来张春帆捕风捉影,诬陷筱丹桂与一个导演有不正当的关系,甚至到处张扬,当众逼问她,使她有口难辩,蒙受不白之冤。临终前,她在被单上写下‘做人难,难做人,怀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怨恨,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活着的九姐妹,在“十年动乱”中也遭了殃。她们被关进了牛棚,遭受了数不清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折磨。其中竺水招由于不堪忍受凌辱,更由于不愿意诬陷同志,于1968年被残酷迫害致死。
幸存的八姐妹,文革后又一次获得了解放,她们一个个满怀激情地登上了舞台。袁雪芬恢复演出了《祥林嫂》。范瑞娟和傅全香再度合作演出了在越剧观众中颇有影响的《李娃传》《孔雀东南飞》。徐玉兰、徐天红和王文娟演出了抒情喜剧《西园记》。张桂凤、吴小楼在为越剧复活,让越剧走向世界、培养青年人中重焕青春。1979年,处于半瘫痪中的尹桂芳,举办了“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这天,她重新登台,与袁雪芬一起,唱起了《山河恋》的“送信”选段。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尹派接班人的工作中去。1990年,她带领芳华越剧团赴港演出《红楼梦》《何文秀》《玉蜻蜓》等,让香港同胞首次欣赏到芳华的艺术风采。
由于年事过高,“十姐妹”中的七位已在近二十年里先后病逝:她们是吴小楼(1998年)、尹桂芳(2000年)、徐天红(2010年)、袁雪芬(2011年)、张桂凤(2012年),以及今年刚离世的范瑞娟和徐玉兰(2017年)。傅全香已成硕果仅存的一位。今年4月,她被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授予“终身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