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司机,一条安全带真能救你的命?|角度加速度

2017-07-07

壹读 2017年6期
关键词:权衡安全带短板

安全带让开车变得安全了吗?

安全带救了多少人的命?

这个问题,乍看之下不难回答。简单地一搜索,就会有各种五花八门的数据纷纷出现在眼前:有的说安全带让前排座位上的车祸死亡率降低了40%,有的说全美国每年有15000人因为安全带而从车祸中生还,还有的说全世界每天都有几千人因为安全带而保住了性命……

安全带保护人体的方式是很直观的:在车祸发生、尤其是追尾事故里汽车突然停止的一瞬,人体由于惯性,还会以车速继续往前沖——这时人往往会从座位上飞出去,不论撞上前挡风、还是飞出车外,后果都十分严重。

而安全带会在那一瞬间将人“绑”在座位上,让人体相对结实的胸腔和骨盆受力,从而以最低的伤害立刻降低人的速度,使人免于撞上车内坚硬的部位而免受伤害。

安全带工作的原理清晰,每年重大事故中没有飞出窗外而幸免于难的人数也扎实可循。于是从50年代被发明起就迅速地被广泛推行使用开来,到了70年代更是开始被各国立法强制使用。

可是话说回来,从被发明、被推广、被立法以来,汽车的事故率和死亡率却并没有在这些时间截点出现重大的下降。

数据没有给出肯定的结论,学术界也始终争论不休:强制系安全带的立法普及以来,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对于安全带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果、甚至有没有效果,一直质疑满满。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这还得从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说起。经济学家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看作一项「权衡」(trade-off)。做任何事、买任何东西,都有成本、有收益,而人们每天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偏好、根据不同事物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取舍,达成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平衡」。

这种权衡比比皆是——

譬如你有5000块现金,如果买了新款iPhone,夏天的旅游就得从欧洲游改成韩国游;干活图快就无法保证质量;满足口腹之欲就要面临长胖;以及周末的时间如果去看了演唱会,就无法在家陪父母……

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你所做的任何事,都在花费资源、付出成本,于是速度与质量、贪吃与长胖、时间与金钱之间,乃至人生中的每一刻、每一步、每一举一动,到要进行权衡,最终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平衡状态」。

和人类的任何行为一样,开车也是一项权衡:一面是风险,一面是获利。风险自然是发生车祸的几率,获利则包括节约的时间、驾驶的乐趣、甚至是飙车带来的快感。

在「危险」和「爽」之间,每个人会做出权衡,决定自己愿意付出多大的危险,来换取开车所带来的好处。这个权衡可以用一条蓝色曲线来表示(呃,实际上就是一条直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经济学家非要叫它曲线):

横轴是开车的强度,纵轴是危险程度。开车的“强度”包括车速、不专心、强行并道超车等危险行为,开车的强度越大,风险就越大。

在蓝线所代表的危险系数之下,某司机选择了C点所代表的开车强度和风险。

那么如果这时给司机系上安全带呢?

安全带可以降低同等车速下的风险,于是风险曲线的斜率会降低,获利和风险间的关系,由蓝线变成了红线。这时,同一个司机开车时的危险程度,理论上该由C降到D了吧——

从图中来看,在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司机所面临的风险的确是由C降到了D。然而这个推理中唯独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人是活的。

人是活的,所以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性价比,做出新的权衡。

当新的曲线形成,人会重新权衡风险和获利。因为系上了安全带,每提高一定车速所带来的“成本”(既危险)降低了,司机势必会选择提高车速、或者开车开得更随意、不再精力集中。于是新的平衡点就不是D点,而是E点了。司机开车开得更快,因此系上安全带所带来的安全效益,被大大打了折扣。

人们根据新政策、新发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被称为「风险补偿」(risk compensation)。一旦出现降低风险的手段,人们反而会采取更加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为,好像是要来“补偿”失去的风险似的。

笼统地说,安全感令人得意而忘形。

安全带给了人“安全”的心理感受,于是人们开得更快、精神更容易不集中,反而提高了事故发生的几率。

不过安全带最大的受害者还不是容易开快车的司机,而是行人。行人可没有安全带可系,司机变得莽撞之后,行人所受的威胁只增不减,同理的还有坐在车上的乘客——长期以来,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只要求司机系安全带,却不对乘客做规定——当司机变得鲁莽起来,不受保护的乘客一样也将面临更大的危险。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保护乘客和行人呢?

有。但是估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实验这种离经叛道的法规——

在车上有乘客的情况下,乘客必须系上安全带,而司机不准系。

系上了安全带,乘客的安全系数毫无悬念地增加,而没有系安全带的司机因为「危险感」,将会格外小心地开车,于是乘客就享受到了双重的安全保障。

安检检出了什么?

安全带给司机带来安全感,而在地铁入口和机场的安检区,同样可以给人带来更加安全的感受。

这种安全感又有多真实呢?

有一个叫做「短板效应」的理论,是这么说的:一个木板围成的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其他的木板再长再结实,只要有一块短板,木桶能装的水量,还是那块短板那么高。

从安全的角度来讲,四通八达的地铁也是一只水桶:地铁安检所能达成的效果,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地铁里安检最不严格的入口和时段。

那么地铁安检最不严格的时候是什么样?

几乎没有安检。在早晚高峰、忙碌的大型居民区或商圈附近,地铁入口都会排起密密麻麻、如龙的长队。譬如北京的天通苑地区,早高峰一小时进站可达14000人,平均一秒钟就要通过4个人,根本没有可能将包裹和人身一一过检。endprint

早高峰期间的天通苑地铁站

地铁安检的短板几近于零,致使它成为了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摆设——通勤的上班族有固定的入口和出口,然而真正的危险,却可以选择跨过半个城市、选定时间,从最忙碌、最拥挤的站口入站,逃过安检。

只要有一处入口无法安檢,其他所有入口检查得再严格,也只是一场心理安慰。

和地铁相比,机场的安检可谓更加严格,不论高峰还是低谷,一律安检,皮带、鞋子、手机、电脑,一个也不放过。

这下倒不存在「短板」了。

然而机场安检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似乎并不比其他的伙伴们低,却比他们更加隐蔽:机场的安检意在将易燃易爆的危险品拦在机舱之外,却将危险偷偷埋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安检口本身。

安检口的隐患,来源于「危险」一种特殊的性质:一般来说,危险来源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武器的威力越大,危险自然而然就越高。

不过这种道理只存在于战场上。在城市中,危险不需要过于强大的武器,危险主要来源于人群的聚集。

譬如新疆的沙漠里一颗爆炸的原子弹,和上海满座的电影院里的一把手枪,哪个更危险些?

当然是手枪。

机场的安检口常年排着长队,人群的密度比满座的电影院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被安检口排除的那些「危险品」——不明的液体、打火机、还有任何东西,都通通被扔进紧邻人群的黑色大垃圾袋里,几个小时也未必清理一次。

说的就是这些大垃圾桶

——一个包装好的定时炸弹,也许可以在那里一待就待上大半天,没有人会过问,没有人会担心。

因为我们只知道,飞机是危险的。飞行的危险显而易见:飞行过程中的高空位置和孤立性,致使一旦发生灾难,谁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全体罹难这种事,几分钟内就传遍网路的各大头条。这种危险是直观的、显性的,所以各大机场才花了这么大的力气要规避它。

可是安检口在规避了飞行风险的同时,也聚集了密集的人群和不明物体,只是很遗憾地,这些细节,并没有激发我们对于危险的直观感受。

也许无论安检还是安全带,主要功能都是带来「安全感」,真正的安全反而是其次。可是安全感就是这样一个调皮的东西——从风险补偿的角度来说,「安全感」会鼓励更多的冒险,从而「安全感」越多,风险反而越大。

中国有老话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呃,这也不一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险的地方。因为看得见的危险其实都不那么危险,而那些看不见的危险、自以为的安全,才最危险。

参考资料

Peltzman, S. (1975). The Effects of Automobile Safety Regul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3(4), 677-725.

Cohen, A., Einav, L. (2001). The Effects of Mandatory Seat Belt Laws on Driving Behavior and Traffic Fatalities. Center for Law, Economics, and Business, Harvard Law School, Discussion Paper No. 341.endprint

猜你喜欢

权衡安全带短板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权衡
最高的权衡境界
拉丁新风
为安全带点赞
高铁的座位为啥没有安全带?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
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