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五中南口学校:当阅读与戏剧融合
2017-07-07杨军图片由学校提供
本刊记者_杨军 图片由学校提供
北京十五中南口学校:当阅读与戏剧融合
本刊记者_杨军 图片由学校提供
学生出演《四世同堂》课本剧剧照
课本剧原来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但在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南口学校,“传承经典、走进戏剧”课本剧表演却进一步和经典阅读结合,成为高中学校推进阅读课程的有力手段。
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新高中改革的大背景下,经典阅读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如何开展阅读,却成为难题。在实践中,老师们发现,与其说是现在学生越来越不爱读经典,不如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经典的价值。
十五中南口学校的高一语文老师李琛就告诉记者,在开始推广经典阅读时,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读的问题,而是根本“推不下去”。“比如有些名著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的,《三国演义》很多女孩就不喜欢,还有些名著可能是读不懂的,如曹禺的戏剧《雷雨》。”
但是,当课本剧表演和经典阅读结合后,这一状况得到很好的改善。老师们发现,原来在课堂上做分角色朗读时,学生的朗读常常生硬死板,而一旦进行戏剧表演,学生在舞台上展示台词时却变得灵活自如。李老师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戏剧本身的魅力。戏剧是一种视听艺术,通常比纯文字阅读更深入人心。在传统文化中,戏剧就因其寓教于乐而广受欢迎。作为教学手段,李老师认为,戏剧能加深学生对人物角色、文本内涵的理解,并且能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也是学校将“传承经典、走进戏剧”课程纳入德育课程体系的原因之一。
《雷雨》课本剧剧照
超星借阅机成为学生课余时间碎片化阅读的平台
在整个课程中,从最开始的课堂讨论、剧本改编到最后的舞台表演,都是由学生亲自筹划和组织的。老师只是一个导读和引导的角色。
高中语文教研组认为,最重要一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经典作品中人物和性格。“对中学生而言,他们平时接触的人群实际是相对狭窄的、生活也是相对简单的。而阅读的功能实际就是带他去发现一个世界,丰富生活体验,最终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令李琛老师最惊喜的一点,原来班上很多看起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反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尤其突出。“他们看起来不喜欢读书,但是实际却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对于人物性格的揣摩和台词表演都有独到的见解。”
她印象最深的是《四世同堂》话剧演出中,一个扮演钱默吟的男生。“这个学生平时不苟言笑,非常内向,但是他演这个角色时,就突然好像整个人打开了一样,呈现出很强的表现力。当时角色需要化妆,化那种浑身被打伤的样子,而且需要做一个从台下爬到台上的动作。本以为他会拒绝,结果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演出效果很震撼。”李老师说道。
事后回想起来,她认为,这或许就是一种演员和角色的共鸣。实际上,在《四世同堂》中,钱默吟被描述为一个古拙、迂腐的诗人,在抗日战争前只知道吟诗作画,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是,在国难面前,他却毅然挺身,变成了战士。这种人物性格实际和那个男生有相似之处,戏剧的舞台就像他自己由内向变为外向的过程。
经典阅读融合戏剧表演诚然打开了学生阅读的一道缺口。但是,如何让阅读本身发挥更大效果,还是需要长期探索的一个课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让纯粹的经典阅读吸引住学生是不容易的。李老师对学校引入的超星歌德电子书借阅机非常感兴趣。
“现在人们谈论碎片化阅读时,往往认为碎片化阅读伤害了知识形成的系统性。但如果细想,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因为课堂学习其实也是‘碎片化’的,一节一节课组合起来的。”李老师认为,现在的“经典传承”课程虽然纳入了课表,但光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足的。课堂只能导读,激发兴趣,引起讨论,最重要还是学生课外的独立阅读。
在这里,超星借阅机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一是它存书种类(包括期刊)丰富,更新及时,相比纸质书更是副本量大,在经典阅读过程中,一旦需要相关书籍或资料的阅读拓展,都可通过借阅机轻松完成。其次,借阅机放置于学校各个角落,非常方便利用课余时间碎片化阅读。在十五中南口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的,一般课堂禁止使用手机,但是通过借阅机,却有效延伸了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李琛就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目,学生通过扫描借阅,就可随时随地阅读。
在长期的电子书阅读过程中,她还发现,其实电子阅读最重要的地方在于笔记方便。现在学校已经配备了独立的智能教室,只要利用平板电脑和超星电子书借阅系统,完全可以尝试上一堂“电子阅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