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儿童与成人世界的距离
2017-07-07张冬青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06年与先生王晓峰共同创办日日新学堂提出并践行自然而然的教育主张著有可能生活扼住命运之喉的贝多芬中国古代教育研究
文_张冬青(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06年与先生王晓峰共同创办日日新学堂,提出并践行“自然而然”的教育主张。著有《可能生活》《扼住命运之喉的贝多芬》《中国古代教育研究》等)
保持儿童与成人世界的距离
文_张冬青(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校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06年与先生王晓峰共同创办日日新学堂,提出并践行“自然而然”的教育主张。著有《可能生活》《扼住命运之喉的贝多芬》《中国古代教育研究》等)
王晓峰、张冬青夫妇
“一切皆已破碎”
现代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这一广告语,成为一种流行的心态和思维。可是,在具体而复杂的生活现实中,我们无法只保证好的事物成为可能,事实上,一切的恶以更快的速度实现了自己。
当一切皆有可能时,一切也皆已破碎。范梅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中是这样描绘我们孩子的生存环境的:
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相比,今天的年轻一代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家庭变得更加不稳定,离婚已司空见惯,邻居们搬迁越来越频繁,且越来越缺乏邻里相帮的意识,学校少了人情味多了竞争性。同龄孩子搞起了对立的小帮派。尤为甚者,电视、无线电台、报刊和其他的新闻媒体将大人的形象过早地充斥年轻一代的生活空间——性、暴力、毒品、全球危机与冲突,五花八门。许多父母和教育家们对于一些音乐录像上疯狂的、极具性挑逗的图像对正在发育的幼小观看者身心的影响感到十分不安。他们认为,在我们这个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作驱动的文化中,我们的小孩在尚未成熟之前看到和经历得太多。技术,以计算机、录像机以及其他的通讯革新的形式,同样也急剧地改变着现代生活方式。过去,孩子们在达到更复杂的阅读水平之前,在有机会阅读更成熟的文学作品之前,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他们而言都是秘密,现在却成了儿童生活中的主导话题。这使得一些教育家暗示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边界已逐渐模糊,而童年时代,作为人生的发展阶段,也在逐渐消失。
信念、价值观、宗教信仰、生活条件、信息以及生活方式呈现出多边性、复杂性、多元性、支离破碎、充满矛盾和冲突。正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使今天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偶发性的经历。偶发性的生活是一种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生活。它随机遇而变,受突发事件和无法预见的环境左右。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年轻一代常常必须对早期的压力和不成熟的期望做出反应,这种压力和期望来自大人,他们希望孩子们过快地成长。”
毫无疑问,现代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那么儿童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呢?如何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呢?不利的环境能被改善吗?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不理想的现代生活环境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作为成人只能正视和迎接所有的现实。
幸好儿童不是一生下来就被直接抛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他们要在各自的家庭中生活很多年,在学校中成长很多年,然后勇敢而充满信心地走进社会的竞技场。所以,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有非常珍贵的机会为儿童们创造适宜他们生长的空间。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地了解儿童所需要的环境。
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育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主任,“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著有《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与巴斯•莱维林合著)等
尊重是必要的“距离”
首先,儿童需要一个充满了爱的环境。父母坚定的爱是孩子自信的基石。现在几乎很少有家长不爱孩子的,但是,爱是双刃剑,过犹不及。给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正确的呢?
父母是非常自私和脆弱的。这样说,我知道会招致斥骂和疑问。在我自己没有做母亲之前我不敢这样说,因为会被指责为忘恩负义,等等。现在,我养育了两个孩子,已经跻身于辛劳的父母的行列,体验了养育子女的所有的幸福和劳累、宽慰和焦虑,我站在自我反思的角度这样说。我也不是因为要标新立异故作惊人之语,我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自私的父母有两种,一种是不愿意让孩子打扰自己的生活,尽量把孩子推得远远的,尽量不承担责任,尽量不付出辛苦。这种类型的自私,不在我的审视视野之内。我要评判的,是另一种类型的自私,更多的家长都属于这一类。他们爱孩子,他们关注孩子的成长,他们付出巨大的财力培养孩子,他们用强大的爱来包裹住孩子,甚至是为了孩子而活着。
但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把自己的人生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让他来实现我们未了的心愿,从而用期望和压力侵害孩子的童年?我们有没有让孩子为自己挣脸面的虚荣心?我们是不是情绪化地对待孩子,即我高兴时可以很有耐心,而当我厌烦时会随意地处置孩子?我们是否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妥协让步,因为我们心疼他们或受不了打扰?我们是否极力地让孩子生活在富裕中,什么都舍得买,以为那就是付出?我们是否因为受不了孩子穿鞋很慢而替他穿好,其实我们也没什么急迫的事?我们是否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当孩子离开我们的怀抱而投入到他的游戏中去时、当孩子离开家门顺利地上了学而且快乐时、当孩子因为快乐而暂时忘记我们甚至觉得我们的叮嘱很啰嗦时,我们一定感到过失落,那么我们是否因为忍受不了这样的失落而阻止过孩子成长的脚步,比如说不给他独自做事的机会,比如说不让他学会照顾自己,比如说不许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秘密?我们是否因为自己的孤独和生活的不如意而占据了孩子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来填满我们的空虚?……
如果上述情况我们有过,那么,我们就是自私的。所谓父母的自私,指的是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只从自己的本位出发去行事。因为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家长是强势的、主动的一方。我们不能要求孩子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而我们家长必须做到既站在自己的立场又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这是我们的责任!
“这种亲密在实际的生活中往往让孩子感到窒息,于是他们会反抗,通过任性来反抗,通过发脾气反抗,通过毁灭自己反抗。所以,一定要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留下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装满尊重。"
可是,我们还是觉得冤枉,我们日夜为孩子操劳,我们花了那么多的钱,我们一辈子都为孩子生活了,到头来却被说成自私,多么残酷啊。是的,我们必须敢于正视和反思我们的爱,因为,不当的爱,是有毒的。
为什么会出现不合适的爱呢?因为缺乏理性和尊重。很多年前,有一次,我的大女儿问我:妈妈,都说距离产生美,你和爸爸那么亲密,没有距离,怎么还互相觉得美啊?这个问题让我想了一小会儿,我意识到,我们之间是有“距离”的,这“距离”就是尊重。父母和孩子也应该是这样。尤其是母亲,孕育、哺乳,孩子就是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应该和母亲亲密无间,但这种亲密在实际的生活中往往让孩子感到窒息,于是他们会反抗,通过任性来反抗,通过发脾气反抗,通过毁灭自己反抗。所以,一定要在自己和孩子之间留下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装满尊重。
父母的脆弱体现在下面一些事例中:我们往往把教育的失败归咎于孩子的不听话;面对孩子的优秀,我们沾沾自喜,面对孩子的错误或失败,我们就很急躁和恼火;家长会上老师反映了孩子的不足我们一定会惩罚孩子,会冲他们发脾气。能不能宽容、平静地对待孩子的缺点,是对家长最大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孩子需要爱,我们理所当然地会把爱界定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其实远不止于此,孩子所需要的爱还包括父母之间的爱情或友情(对离婚者而言),包括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对中国的独生子女而言,这是一种奢望),更包括父母对邻居、对他人、对人类的关怀。唯有如此,孩子才可能在得到爱的同时懂得回报和付出,才可能有阔大的视野和胸襟。
儿童需要单纯而条理分明
其次,儿童在形成他们的世界观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单纯而条理分明的生长环境。儿童并不太喜欢变化。他们愿意受到具有一致性的观念的引导。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你为了培养孩子的悲悯心和同情心,会鼓励对乞丐施舍。孩子很快就会热衷于此。终于有一天,乞讨者出现得太频繁,而且会反复遇到同样的乞讨者,你完全明白这些乞丐是职业性的或者是骗人的,你开始阻止你的孩子的善举了。孩子会非常不理解,甚至会觉得你缺少爱心。为了让孩子了解为什么你改变的原因,你一定会说人要靠劳动生活,不劳而获是可耻的,不能劳动的乞讨者才是值得帮助的,或者告诉孩子哪些乞讨者是骗人的,等等。知道吗?当孩子听了这些真相后,他眼睛中的光芒就会减少一些,他可能再也不施舍了,因为他实在无法判断哪些人该同情。当又有乞讨者走到面前而忍着不去理会时,孩子的心其实就变硬了一分。最初的教育算是失败了,谁让生活就是这么复杂呢!
再比如,为了让孩子克服害羞的弱点,你可能鼓励他去和陌生人沟通,比如问路、买东西、做访问,等等。但后来你发现孩子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后,你又会告诉他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并且会讲一堆理由给孩子听。之后,孩子的判断就会混乱。孩子需要绝对,不能理解相对;孩子需要单纯,不能接受复杂;孩子需要恒定,不喜欢偶然。
相对、复杂和偶然首先是让孩子失去安全感,不知所措,继而不利于儿童自我观念和人格意识的形成,还会使他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心浮气躁和功利心理。那么我们怎么构筑一个单纯而条理分明的生长环境呢?
第一,家长要有明确的生活信念和追求。这样,为人处事就会有比较恒定的原则。这是孩子需要的大环境。小的环境是:要明确对孩子的要求,而且对孩子的要求既不能太多,也不能相互矛盾,更不能随意改变。
第二,不要把成人的世界过多地展示在孩子面前。有的家长认为,既然孩子早晚要走向社会,那么让他早一些了解社会,早一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不是更好?比如,现在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如果孩子不懂得竞争,那么走向社会后就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羊羔,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竞争的意识和能力。我怎么样才能说服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呢?这样的家长是不是都是功利主义者呢?是不是都是以占有为荣耀的呢?如果是,那么我怎么用“为道日损”的道理说服他们呢?我不知道。我只能说,在这样的社会中,我愿意做个牺牲者,让想吃我的人吃掉我。
当然我还活着,没有被吃掉。这倒不是我说话不算数,而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恶。我认为,孩子只有生活在一个爱与美的环境中,生活在一个相互需要和扶助的氛围里,他的心智、品性、人格才能充分而又饱满地成长。也只有这样的孩子才具备真正的持久的竞争力,才会给世界带来良性的、适度的竞争。
如何不让成人的世界打扰儿童的成长呢?首要的是限制儿童看电视。看电视不仅对于儿童的身体健康没有好处,尤其对孩子的精神会造成污染。电视中的广告充斥着情色的诱惑和奢侈的生活观念;大量的综艺节目低劣庸俗;即使是儿童节目或者少儿频道也免不了商业化,那种矫揉造作的幼稚和对时尚的迎合是对儿童审美趣味的败坏。
要适当限制的还有计算机和网络、流行歌曲和卡通漫画。
家长还要注意餐桌上的家庭谈话。工作中的是是非非、人际交往中的勾心斗角、对生活的抱怨、对他人的议论、家庭成员间的矛盾,等等,非常容易通过餐桌上的谈话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
第三,给孩子一个沉静的学习环境。要问当前中国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问题是什么?一个答案:学习。其实,希望孩子学习好没有错,尤其现在又是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事实。问题是,怎样关心才是正确的,怎样关心才会使孩子学到真的知识,怎样关心才能收获孩子的全面成长?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育如果只强调“学”而忽视“思”,那将是畸形的教育。如何重视“思”呢?首要是给孩子时间和空间,也即给孩子一个沉静的学习环境,然后是给孩子实践的机会。沉静的学习环境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一个是较为单纯的学习内容。
“尊重儿童,不要过分摆起家长的架子,不要侵犯儿童的孤单生活。"
——杜威
有家长会诘问:给孩子自由的时间?那他还不玩疯了?要知道,游戏是孩子的第二生命。动物都是通过游戏获得了生存的能力。对于人来说,仅有游戏当然是不够的,但在儿童期,游戏是至关重要的。如今,也有很多教育者知道游戏的重要,创造出各种“玩中学”的方法,貌似特别重视游戏。殊不知,他们是把游戏当成了学习的手段,目的还是学。我说的游戏是没有目的、没有设计、没有监督,甚至不提供玩具,让孩子自由地玩耍。除了玩耍,孩子还需要发呆和胡思乱想,需要自言自语,需要有自己的秘密,需要与伙伴聊天,需要父母的不完美……这些都是成长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孩子不需要很早地知道精细的时间,比如知道现在是什么年月日、几时几分,孩子需要知道的是春夏秋冬、晨昏午夜。让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感,不要让时刻与计划分割孩子的心理时间。
鉴于此,社会上出现了另一种主张,主张慢生活。最近,又出现了慢教育。快与慢,不仅仅是两个形容词,它们的背后是生活的观念与态度,是哲学。
较为单纯的学习内容,我指的是学习的课程种类在同一时期不宜过多,比如学校一般有八到十门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上兼顾了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种类已经相当多。但有些家长还嫌不够,生怕孩子的哪方面潜能没有及时开发出来,于是业余时间还要安排孩子学习乐器、舞蹈、武术、游泳、轮滑、英语,等等等等。但俗语说“吃多嚼不烂”,吃得太多会出现胃动力不足,导致消化不良,那么,学得太多呢?要知道,真正的智慧来自沉静的心灵,真正的修养来自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那种浅尝辄止的多样化训练只是漂亮的外包装。
也许有的家长很同意我所说的,但在目前整个教育局面没有改观的情况下,谁有勇气去实践呢?的确,社会发展至此,我们都有责任也都无能为力。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和方法。既不能迎合也不能因循。我们要让教育成为儿童成长最强大的支撑力量和最安全的屏障,这是我们教育者和家长们的责任和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