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比较

2017-07-07徐辉吴跃进陈相

当代医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开腹肝功能胆囊

徐辉,吴跃进,陈相

(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江苏常州213200)

传统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比较

徐辉,吴跃进,陈相

(常州市金坛区中医医院,江苏常州213200)

目的比较分析传统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胆囊良性病变患者80例,根据所行术式不同分为开腹组(34例)与腹腔镜组(46例),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AST、AL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术后1 d时较术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开腹组升高幅度大于腹腔镜组(P<0.05),术后5 d时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7 d时肝功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优于开腹手术,两种术式在术后早期均对肝功能有一定程度影响,腹腔镜手术相对影响较小。

胆囊切除术;开腹;腹腔镜;疗效;肝功能

胆囊结石等良性病变是外科常见疾病,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目前常用的术式为胆囊切除术[1],根据操作方法不同有分为传统开腹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两种,但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时需要形成二氧化碳下人工气腹,气腹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2-3],但是对术后肝功能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对传统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及肝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为胆囊切除术治疗措施的选择提供参考,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80例,纳入标准:(1)均经过超声等进行确诊。(2)有手术治疗指证。(3)患者知情同意自愿选择手术方式。排除标准:(1)术前合并有甲肝、乙肝等肝脏疾病,影响到肝功能异常。(2)合并心、肾等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3)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根据患者所行术式不同分为开腹组与腹腔镜组,开腹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2~74岁,平均年龄(42.19±11.40)岁,病变为胆囊结石23例、慢性胆囊炎8例、胆囊息肉3例;腹腔镜组46例,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41.58±11.78)岁,病变为胆囊结石29例、慢性胆囊炎12例、胆囊息肉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及病变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开腹组选择传统开腹手术下胆囊切除术,采用气管插管下全麻,切口选择右肋下斜切口,顺逆结合切除胆囊,术后留置引流管。腹腔镜组选择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下全麻,麻醉满意后建立人工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Hg,头低足高、左侧倾斜位下进行手术,在脐下1.0~1.5 cm、剑突下、右肋缘下锁骨中线处、腋前线处取4个小切口置入Trocar,腹腔镜下才有顺逆结合术式切除胆囊,术后留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术前、术后1 d及术后5 d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x±s)

2.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两组术前AST、AL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术后1 d时较术前升高(开腹组:t=9.94、t=9.05、t=11.08,腹腔镜组:t=6.93、t=6.05、t=7.24,P<0.05),组间比较开腹组升高幅度大于腹腔镜组(t=3.92、t=4.49、t=3.95,P<0.05),两组术后5 d时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术后5 d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均是治疗胆囊良性病变的主要术式,在一些基层医院腹腔镜手术开展无条件同时技术不成熟,因此开腹胆囊切除术仍然是主流术式,而在条件好的医院则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条件较好,手术由于具有微创性,相对于开腹手术更容易被更多医生及患者接受,因此已经有取得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趋势,有报道显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整体疗效是明显优于开腹手术的[4-5]。本研究比较了传统开腹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疗效,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与临床报道结果一致,表明腹腔镜手术更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这可能是由于腹腔镜下手术创伤性较小,开腹手术则创伤性较大不利于恢复,腹腔镜手术时间长于开腹手术,可能是由于操作在镜下操作、手术技巧不成熟等原因影响。

大多数报道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除了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影响之外对其他生理功能也存在影响,如对免疫功能、胃肠道功能等[6-9],认为与手术自身的创伤性、围术期应激性反应、气腹时二氧化碳弥漫进入腹膜及肠壁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对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两组术前AST、AL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术后1 d时肝功能指标有所升高,提示手术对术后早期的肝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组间比较开腹组升高幅度大于腹腔镜组,说明开腹手术相对于腹腔镜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更大一些,这可能是由于开腹手术时牵拉、挤压肝脏相对于腹腔镜更严重所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出现肝功能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气腹可引起膈肌升高,同时二氧化碳弥漫可渗透入肝脏内,加之手术的创伤性,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也可引起肝功能的异常变化。分析术后5 d时肝功能变化,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无明显差异性,组间比较也无差异性,说明此时患者肝功能已经恢复正常,两种术式下的术后早期肝功能损害都是一过性的,不影响到后期肝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疗效优于开腹手术,两种术式在术后早期均对肝功能有一定程度影响,腹腔镜手术相对影响较小,并且这种影响是一过性的,不会形成持续的肝功能损害。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x±s)

[1]陈伟,梁力建.胆囊切除术—胆囊功能的再认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35(9):926-928.

[2]曹春芳,张凡,周燕,等.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压力对老年与年轻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 28(11):1073-1075.

[3]肖庆华,杨丽,陈荣萍,等.腹腔镜胆囊摘除术高低气腹压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24): 2451-2455.

[4]姜昌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的疗效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45-46.

[5]郭彩玲,陈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6(2):112.

[6]徐远达,朱跃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胆囊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464-5465.

[7]黎朝良,方兰,丁佑铭,等.胆囊结石合并肝硬化患者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3,19(4):312-313.

[8]荣万水,吴建华,曾庆敏,等.胆囊切除术对胆囊结石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2):183-187.

[9]马春萍,蔡传运.手指点穴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J].河北中医,2015,37(5):770-77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9.066

猜你喜欢

开腹肝功能胆囊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胆囊切除术后胆囊残株内钛夹超声误诊结石1例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的临床意义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防治
拉米夫定在乳腺癌化疗期间对肝功能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