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课程体系下医学类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7-07-07周运才

文教资料 2017年12期
关键词:构建策略

周运才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摘 要: 医学类高职高专为推动落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课程体系优化,增开了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近两年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但仍存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科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提出了构建医学类高职高专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高专 创新创业课程 构建策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根据《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的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即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1]。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进行学分规定。但是由于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与重构。

一、医学类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題

(一)课程体系欠科学。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是国家要求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体系欠完善,通常以选修课形式开设,部分学校规定了创新创业课程所占学分比例,但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多数都是流于形式,为应付上级检查或考核而设。课程内容单一、质量不高,没有形成统一、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也没有真正纳入学分制管理。课程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欠佳。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重专业教育,轻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医学是典型专业教育,专业特色明显,应用性强,专业要求高,社会公众、高校和医学专业学生均将专业学习置于大学生涯最重要的位置。但医学类院校与职业教育学校的最大区别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出兼具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人才,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课程的使命,也是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三)课程内容与实践融合不够。医学类高职高专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理论多于实践,大多数创新创业课程设计中缺乏实践环节,基本上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还有的学校开设幕课、SPOC等,辅以SYB创业培训。教学模式较单一,局限于书本上现有的创业知识,欠缺案例分享、小组讨论、创业团队互动等实战环节。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实战经验,致使对学生创业团队的辅导力不从心。在实践活动方面,大多是参与或者组织一些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参观一些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场所等,这些实践活动形式太过于单一,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不能满足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3]。

(四)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不强。创新创业课程对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实践经历及授课方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校内兼课教师,专任教师很少,名师更是匮乏。某些教师缺乏创业实践与经历,偏重理论教学,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创新与创业活动,课程地位较低,课程开出率及质量不高。加之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不重视,教师指导和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对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来讲,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教师层面,大多认为作为医学生,毕业时马上创业是不现实的。因为医学生毕业后的服务对象是人,是为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不能有失败。医学生在校实践经验不足,需要经过多年的磨炼才能有创业条件。因此,对医学生而言,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开设一两门选修课,给学生传授一定的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或者讲解几个创业案例,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学制短,课程任务重。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专业性强,课程门类繁多。学生课业负担繁重,除完成正常的课堂学习活动外,还有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医学专科教育三年的学制较短,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的课程学习外,没有更多的富余时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即使迫于修业需要,选修一两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是走走过场,混个学分。

(三)就业形势良好,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在“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相对较广,社会需求量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小。在就业形势较乐观的前提下,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创新创业课程开设量不足,质量不高,某些医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选修课,将其设置为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课时量少。学生缺乏创新创业兴趣和意识,更多的学生满足于毕业时及时找到一份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三、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识教育模块。此模块课程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向学生介绍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及医学生应具有的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机会、创新创业风险、创新创业资源、创新创业计划及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经济法》、《创业精神与实践》、《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通识性课程,学分设定一两学分,可以幕课、SPOC等在线课程的形式开展,主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性的创新创业知识并激发初步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双创”优惠政策,了解创新创业对国家、学校、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升其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感和担当力[4]。

(二)专业教育模块。医学类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专业实用性强,技术含量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可行性。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要紧密结合专业及社会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必修课程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开设《医疗企业创办基础知识》、《中医馆的开设》、《乡镇诊所之路》等,此类课程可邀请一些有实战经验的行业大师、技师等来主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二课堂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开展,如育婴师、中药调剂师、保健按摩师等,获取一个证书给予一定的修业学分。另外,如果学生课程任务重,就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

(三)实践教育模块。实践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可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开设比例或者提高实践活动所占学分,完善学分体系,结合课程体系丰富学分制度,将学分分为创新创业理论课学分和实践学分,并明确规定实践学分所占比例。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成果、各类技能竞赛获奖、开放实验成果、社团成果、创业成果等纳入学分管理。通过这种学分制度既能鼓励广大学生将更多的学习重心转向创新创业实践,又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广阔空间。学生在获取创新创业学分的过程中,自身的创造力得到激发,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5]。

(四)创业孵化模块。针对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质的学生,根据创新创业需要,允许他们跨学科、专业选修课程。可以通过创业孵化课程的开设,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创办企业可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常见问题,如企业组织建设与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形象设计、法律风险防范等,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并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此模块的课程主要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大二或大三的學生,属于精英教育模块,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一定的创业积累[4]。

总之,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专业教育为背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面向全体学生,服务个性发展,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

[2]付恩砚,陈飞宇.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分析[J].亚太教育,2016,8(15).

[3]马永斌,柏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基于清华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38-140.

[4]林雪治.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师教育学报,2016(2):67-68.

[5]方雨婷,房新瑜,冯文婷.浅谈高校创新学分制度——以江苏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4(14):254-2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岗位素质本位与终身发展相结合的高职高专学分制课程体系建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664)

猜你喜欢

构建策略
优化教学,提高质量
对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三点意见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的探索与研究
浅议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