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教育“政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赢”模式的认识与思考

2017-07-07谈晟坚

文教资料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高职高专教育教学

谈晟坚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摘 要: 以生为本,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坚持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目标。根据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在新的形势下,高职教育走“政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赢”模式势在必行,必须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合理设置教学模块,开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工学结合,构建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加强课程改革教学研究。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教育教学 教育质量 教学改革

就业乃民生之本,它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涉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尤其是对近几年发展迅猛而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的高职高专教育而言,“以就业为导向”将成为教育的主旋律。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在今后的发展中,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的性质

1.高职高专的教育类型与培养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类型的,既有对复合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有对科研开发型、产品设计型人才的需求,应该说本科和高职高专分别承担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高职高专,不能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它和以学术性和研究性为目的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是共同发展的关系,不应该是谁优谁劣、谁高谁低的关系。高职高专教育是面向行业或行业群,针对社会各种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复合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决定了高职高專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同时决定了它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必须有所区别。

2.“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带来的社会属性

高考成绩一般与考生的智力开发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密切相关,每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实际上是对考生按高等学校的层次和高等教育的类别进行分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高职高专教育的对象仍主要是未达到精英教育录取标准的考生。可见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大众化的社会属性。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的门类多、数量大,与高职高专院校的这种大众化录取标准是相称的。

根据企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教育的生源状况,我们逐步认识到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应该说高职教育中政行校企的合作模式完全符合社会需求和生源的实际情况,符合高职高专的教育规律及特点。

二、“政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赢”是衡量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过去在高职高专教育定位中存在种种不良倾向,一些学校在教育中强调学科型倾向,或仍沿用本科型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只是根据本科相关专业进行缩减和压缩,有些学校甚至将学生毕业后升入本科院校的比例作为评判办学成功的标准。克服这些不良倾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根据岗位和岗位群所需能力和素质提炼、整合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办学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是能否培养出社会欢迎的高质量技术型人才。同时,高职高专应结合地方与行业的需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以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三、树立“政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赢”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高低、优劣是决定学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涉及应该树立怎样的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显然,高职高专教育应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就业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延续,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全面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具体体现在:专业建设方面要做好人才需求调查,加快新专业的建设与老专业的改造;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到用人单位了解对人才知识结构、培养规格的要求;课程的改造整合、教学内容的改革一定要紧跟岗位要求的变化,再也不能几年一贯制;第二课堂应该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目前学校组织的各项技能大赛就体现了这一思想。全体教职工都要参与就业工作,对于教育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而言,按需进行专业建设,按岗位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就业率。

四、全面进行“政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赢”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

1.彻底打破传统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三段论”模式。

传统的高等教育一般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顺序分阶段实施教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追求完整严密,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就业以后不求“上手快”,但是“有后劲”。如果高职高专教育沿用三段论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过程,那么培养的必然是本科压缩型的毕业生,其理论水平与科研开发能力不如本科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又不如中专生,事实证明目前这种本科压缩型的毕业生毫无优势,就业非常困难。实际上在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中,绝大多数是普通技术型、应用型人员,这说明社会需求数量较大的必然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与高职高专实行本科压缩型的教学模式有关,人才培养的规格没有做到“适销对路”。为了“适销对路”,主要课程应当尽可能瞄准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特别是在当前千军万马办高职的新形势下,谁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谁将在人才市场上取得有利地位,办学就能进入良性循环。

2.理论课不求系统、完整,够用为度。

高职高专的理论课应当是为培养实践能力的技能课奠定基础的,其广度、深度要视技能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定,所以高职高专的理论课不应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是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用”的问题,这样的理论课就不会显得深奥难懂,既易于被绝大多数学生理解和接受,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又符合把理论课教学纳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规格范畴的要求。至于少部分有发展潜力及在专业上有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学校可通过第二课堂及公共选修课的形式组织一定的师资力量,以满足他们学习上的更高愿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办学目标是不矛盾的两个方面。

3.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高职高专教育是针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教育,不能沿袭学院式教育,不能与岗位就业脱节。如果高职毕业生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就能上岗,那么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必然大为改观。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有以应用为主旨的特征,要突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绝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试想如果学习电气自动化的学生学习了《数字电路》、《电工基础》等理论却不知道使用各种检测仪器、仪表,对常见的电路、电子设备不能进行维修、维护;学习商务贸易的学生学习了《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却不知道如何询盘、还盘、保险、索赔、报关、退税等活动,不熟悉进出口公司日常的事务性工作,那么,这种脱离岗位的教学就完全称不上是高职高专教育。

五、全面開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观的学习和讨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面向全体教职工全面开展关于高职高专教育思想的讨论活动,全面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充分认识高职高专教育为就业服务的本质特征,改变各个专业知识结构和主干课程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观。教学研讨的规模可大可小,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学习。

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学计划的典型,供大家学习、观摩。所谓典型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名牌专业,并且完全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有较新的时代特色和广阔的就业前景,在典型专业教学计划中一定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是面向企业、面向地区的定单式教育;含有涉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课程;砍掉了与岗位应用无关的课程,实用型课程做到精讲多练;提高实验、课程设计的课时比例,提供业务模拟演练的场所及条件;突出英语与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特色;重点课程与特色课程应集中在第一学年;注重第二课堂,注重对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的培养。

总之,就业率的高低,对学校而言,就意味着教育的成败和生源的扩缩;对于各系、各专业而言,就意味着专业的发展、调整或取消。就业乃民生之本,更是高职高专教育的责任。由此看来,“以就业为导向”,不仅体现了高职高专新的政绩观,而且是求真务实作风在高职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就业为导向”是所有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灵魂与宗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6.

[2]王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理念的创新[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3]颜中玉,罗元.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面临的困境与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

[4]温从雷,王晓瑜.芬兰学徒制培训基本特征和质量[J].职业技术教育(科教版),2006(10).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高职高专教育教学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