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7-07-07郭娜娜魏婉莹戴志锋彭琬婷
郭娜娜+++魏婉莹++戴志锋++彭琬婷++吕佳欣
[摘 要] 通过对阜新市城镇化、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保障水平进行综合分析,总体上看阜新城乡一体化水平在逐渐上升,城乡融合度提高。但辽宁省阜新市城乡一体化依然存在城镇化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生态环境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阜新市应加快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从而加快阜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 阜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91.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和日益激化的城乡矛盾,使得解决城乡关系问题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对此十分重视,报告中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阜新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其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之间的融合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其经济转型和社会快速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一、阜新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
(一)城镇化水平平稳提升
近年来,阜新市经济状况不断改善,城镇化程度逐步加深。2014年阜新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口为103.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04%,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3.58%;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53.5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76.5平方公里;2010-2014年小城镇由34个增加到56个;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阜新城市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不断提高,供热面积和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也不断增加,城镇化进程稳步加快。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阜新作为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2]。2001年,阜新初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现已颇见成效:从2005年到2014年,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4.9:34.3:40.8调整为19.7:44.7:35.6。此外,2007年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基本都超过第二产业,但从2008年开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较快,这充分表明阜新市积极推动较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这一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三)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阜新市政府加强对矿区的修复和整治,积极筹集资金,在城市和农村建设垃圾处理厂,对垃圾回收再利用,实现城乡垃圾无害化。同时,开展海州氟化工企业搬迁、洗煤废水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海州露天矿治理、产业集群污水处理厂建设、地下水井关闭、细河治理等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空气质量达标率、固体废物利用率、绿化覆盖率等均发展良好,其中城乡造林面积和公共绿地面积逐年增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在2014年达到了42.87%。阜新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逐步摆脱过去煤电之城的烟雾弥漫。
(四)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投资环境的改善,阜新市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长,优势产业得到巩固,资源型工业投资减少,正逐渐摆脱对资源的依赖。2013年,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15.13亿元,对比2005年增长528.6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32.84亿元,是2005年的12.53倍。其中,城市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6.71和7.30倍。同时,三次产业投资结构得到改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加快、比重提升,特别是第三产业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较快。
(五)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2013年,阜新市将社会保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建设城乡社保体系,深化城乡制度改革,完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取得极大进展:新农保和城居保全面实施,2013年其参保率分别达到97.5%和99.7%;社保基金管理越来越规范化,采用各级政府机构分工管理、控制经济活动的方式,大幅提升经济资源的完整性和利用率;医疗保险工作实现新突破,通过政府提供医疗救助金将低保户及边缘户归入医疗保险的范围,并基本建成定点医疗机构网上结算平台,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阜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仍比较低
尽管阜新市城镇化水平正逐步平稳提升,但与辽宁省城镇化水平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根据阜新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分析,2010年阜新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2.48%,其中阜蒙县和彰武县仅分别为17.62%和23.99%,低于辽宁省平均水平59.13%,在辽宁省地级市中排名第十。此外,阜新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市民化进程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阜新市城镇化水平,阻碍了阜新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阜新市产业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与辽宁省平均水平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与大连和沈阳相比差距悬殊。从GDP的构成来看,在2014年,辽宁省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0%,大连和沈阳分别仅占5.8%和4.6%,而阜新市却高达19.7%,可见阜新第一产业占比依然很大;从就业人员构成来看,2014年,大连和沈阳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12.4:30.4:57.2和18.4:32.4:49.3,阜新市為35.4:23.0:41.6。可见,阜新市附加值较低的第一产业占比很大,而附加值较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
(三)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2005-2014年,阜新市固定资产大约80%投资在城市,而农村只占据20%,由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速度[3],造成城市经济的发展领先于农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十年期间扩大了三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抑制其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4]。城乡发展不同步不仅阻碍了城乡之间的融合,还制约着阜新市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阜新市是百余年的老矿区,随着煤炭资源的大力开采,矿区的环境也遭到污染,各种环境问题相继出现,例如空气和水资源污染、土地沉陷、绿地和耕地面积减少等。尽管努力进行环境修复,但阜新矿区的环境破坏程度较深,需要一个长期的时间去完善。此外,阜新企业众多,尤其是氟化工企业,含氟废水的排放导致细河历年持续水质氟化物等指标超标,同时还存在生活污水和烟尘排放量大,燃煤供热企业不符合大气排放标准,废水处理设施除尘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阜新市生态环境方面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负面影响。
三、阜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2013年,阜新市有效灌溉面积97.96千公顷居全省第六位。首先,阜新市可以发挥有效灌溉面积较多的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培养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业的第二产业集群,增加农林产品加工制造业的城乡关联度,促进城乡之间产业的相互补充、彼此融合。其次,推进第三产业中农业保险的发展,扩大其覆盖范围,降低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风险。最后,继续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更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发展,进而实现合理化、高度化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布局和规划的有效性。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减小城乡之间差距,加快城乡之间融合的必然选择。在2014年,阜新市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9.7%,远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因此应该把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持续替代产业。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阜新市政府应推行土地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共同经营,以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其次,出台优惠的贷款政策,扩大银行借贷服务范围,在资金上扶持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此外,阜新市政府还可以发挥城市科技资源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给予农业在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使农业趋于科技化、创新化、生态化,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实际竞争力。
(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推进城市化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不仅能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还能降低转移费用;二要实施较为宽松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更加自由,从而进一步加快市民化进程。积极推进城市化不仅要注重人口的转移,还要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新老市民的平等待遇。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提高其自身具备的技能和素质,使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另一方面,要综合改造老旧小区,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市区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新老市民的平等待遇,以此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高质量城市化。
(四)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建设[5]。阜新是历史悠久的矿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废弃矿区的修复。阜新市对废弃矿区修复治理起步较晚,治理过程中牵涉的问题复杂,难度系数较大,需要制定长远的战略。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根据各个矿区不同的污染程度,因地制宜,分期综合治理。在对矿区治理的同时,还要对其加强保护,一要减少对矿区资源的开采,二要提高绿化面积,在周围植树造林,选择耐寒耐旱的树种,防沙固土,净化空气。同时注重低碳、绿色、循环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阜新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要结合阜新市的市情,吸收国内外经济转型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加快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发展工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积极推进城市化,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全面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最终实现阜新城乡社会、经济、空间和生态环境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伟.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10(42):39-45.
[2]丁非白,吕君.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阜新市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15(3):60-66.
[3]周腾,杨煜.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0):8-11.
[4]王少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对经济增长约束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2):37-44.
[5]曾庆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体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1(8):84-85.
[责任编辑: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