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

2017-07-07李新灵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媒体高校

李新灵

摘 要:新媒体是当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一方面,新媒体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新媒体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模式,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风险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健全教育保障机制,突出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性和意识形态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85-03

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QQ、微信、微博、社交网络等日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新媒体发展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外部环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新媒体环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能对其起到阻碍作用,给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因此,如何适应新环境,有效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是当前高校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机遇

新媒体环境不仅为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形式与载体,增强了时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根本上把握新媒体的特征,紧紧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契机,以此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首先,新媒体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当前,新媒体创设的网络空间是大学生学习、交流、建构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新载体,是他们学习、生活的第二空间。也就是说,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范围之外,新媒体能够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途径和教育范围: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推送各种理论知识、视频、音频及图像等信息,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正确思想的感染和熏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微信、QQ等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由理论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显然,新媒体已发展为一种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并日益显示出自身的优越性。

其次,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相比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载体的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快速、便携、丰富等特点,它拓宽了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和生活资讯的渠道与容量,使大学生不仅可以全方位、全天候地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而且可以借助搜索引擎,迅速获取感兴趣的信息。当前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案件等主要是由媒体首先发现的,其中很大部分是由新媒体首次曝光的,比如“郭美美”事件、“吴英非法集资”案、“魏则西”事件等。可以说,新媒体在舆论监督、社会温暖传递、反腐败以及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合理利用新媒体能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注现实的良好习惯。同时,新媒体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信息,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最后,新媒体的交互性和虚拟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是个性丰富、各具特点的鲜活生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注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更要关注个体的具体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以往,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交流受时间、空间、情境、性格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有效开展。新媒体的个性化、同步化和交互性,为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搭建了良好沟通的桥梁。通过微信、QQ、微博、社交网络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构建多对多、一对多、一对一的多层次网络交流模式,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尤其关注那些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比如,对于一些家庭相对贫困、性格较内向、人际交流困难的学生,应采用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做到更精准、有效。此外,网络交流的虚拟性能保护大学生的隐私,有助于消除他们交往的压力和恐惧,鼓励他们敞开心扉。也就是说,通过与大学生开展多元、便捷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内心的困惑、诉求,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大学生开展更科学的理论教育和言行疏导,在工作中掌握主动权。

二、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模式、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就是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1]。

第一,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模式。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是以课堂讲授、榜样激励和感染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理想化的空洞说教和相对陈旧的内容,很难获得当前大学生的认同。由于教育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被忽略,学生很难运用自己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与思考,从而真正感受鲜活而深刻的社会生活。这种在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教条式教育模式,必然受到新媒體的巨大冲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思想变化快、主体意识强的大学生时刻受到海量信息的“轰炸”。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新媒体,过度使用网络、手机等,论文靠剪贴、学习靠课件,导致学习态度的偏离和学习效率的下降。

第二,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新媒体不单纯是传播工具,它也发挥着塑造思想和建构观念的作用。新媒体的开放性使信息的表达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思想观念混乱,其真实性也无法保证。可以说,新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对媚俗文化、流行文化和娱乐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有的大学生一味追求潮流、时尚,心态日益浮躁和功利;有的大学生盲目崇拜网红、恶搞,生活缺乏追求;有的大学生过分喜欢攀比,注重物质享受。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利用自身的互联网优势,输出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及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企图实现全球的政治霸权,这就是所谓“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尚未形成理性的辨识力和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出现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尤其是面对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流行,一些大学生成为这些价值观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他们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价值观混乱和法制观念淡化,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削弱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

第三,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风险性。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往的强行灌输和社会舆论的制约力已失去了优势,其引导和规范的难度日益增大。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打破了高校的“围墙”,各种思想、文化和诱惑纷纷涌入,高校不再是所谓的“象牙塔”。此外,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可以极大激发网民生产信息的潜力,使它成为舆论发布的集散地和舆论引导的先发场所,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稳的难度。其二,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有导致行为主体冷漠、极端的倾向。在网络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匿名的、非面对面的,这一方面使很多大学生摆脱了物理空间交往中的礼治秩序,变得极端甚至暴力;另一方面容易导致人际距离疏远,同学关系淡薄,使一些大学生产生焦虑、孤独、苦闷等情绪,诱发大学生产生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其三,新媒体不仅是大学生休闲娱乐、批评发泄的平台,而且也可能成为多种病态人格和网络犯罪的土壤。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事件传播的影响,甚至引发极端行为。

三、新媒体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开辟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首先,转变教育理念,凸显人文关怀。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3],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精神健全、完整的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育人的核心在于爱的教育,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以权威者、说教者的姿态出现,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自尊心强,情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关心和激励学生,以真挚的情感消除他们对教育者的偏见。同时,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生建立真实、丰富的互动关系,构建新媒体时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到一些教师家里聊天,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真实生活中的教师。以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以平等、尊重的方式与教师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既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又不同于单纯的网上交流,可以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其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凸显社会实践的作用。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从生活世界出发,使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当代大学生。第一,接地气。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丰富多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走进大学生的生活,尊重他们生活的多样性,善于从他们丰富的生活世界挖掘新鲜的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高大上”走向生动活泼的“接地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反映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问题意识,从当前大学生现实生活遭遇的问题出发,围绕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微信、QQ群、微博等载体及时为大学生释疑解惑,让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体悟紧密契合。第二,请进来。定期请一些创业者、心理咨询师、律师、警察等不同行业的从业者给大学生讲述专业知识、人生经历、职业技能以及生活经验。当前的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具有一定的投机心理。这些不同从业者的亲身讲述,让大学生在别人的实践经验里感悟自己的人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第三,走出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增强学生与社会间的开放性互动,定期组织学生进社区、养老院、福利院、医院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例如,高校可以与一些社区、医院等合作建成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做义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病人,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的实际了解,切身感受法律的威严与威慑力,培养他们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再次,积极建立“政府—社会—高校—家庭”的长效协同机制,不断健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有效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风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以高校为主阵地,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高校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发挥政府、社会、高校乃至家庭的协同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这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其一,政府要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引导与监督,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治建设。一方面,政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设新媒体信息资源,用科学、健康的信息净化网络环境,构建起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新媒体信息的监测与跟踪、信息过滤、安全防护等系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效管控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其二,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和领导,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对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在信息膨胀和信息污染的新媒体时代,常常是真伪难辨,作为网民都面临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问题。因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判断力、道德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等。其三,学生家庭应主动配合学校,积极关注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政治状况,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原生环境,家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学校的任务;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和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诱惑更多,他们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支持。父母要对多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主动承担起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

最后,必须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鲜明的价值指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国内外思潮,观点多且杂,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就更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戰略定力,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紧的”[4]。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利用新媒体,但不能一味依赖新媒体,新媒体是手段而非目的。即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能为了提升接受度和关注度,不加选择地把网络段子当作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庸俗化和娱乐化;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清理一些违背事实甚至是抹黑国家的信息,掌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盘”。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新特点,转变教育观念、丰富教育内容、建立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机制。针对新媒体的虚拟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融注感情,突出社会实践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线上到线下、由有限的理论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社会课堂,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动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感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

报,2008-06-2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

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3][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61,283.

[责任编辑 李爱华]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新媒体高校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