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化学课堂提问质量
2017-07-07林洪
林洪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化学课堂提问的一些不良现状,阐明了提升化学课堂提问质量的重要意义,对如何提高课堂提问质量促进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所提问题应科学合理,确保深度;明确清晰,逐步深入;充分候答,及时点评。
关键词:课堂提问;化学;有效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4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14
课堂提问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是最常见的技能之一,是帮助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许多情况下是由课堂提问来完成的。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提升课堂提问质量是促进化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好的提问除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诱发学生深入思考,开发学生潜能,所以如何科学设计易于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是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本文就如何提升化学课堂提问质量促进化学教学有效性进行初步探讨。
一、化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当前化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并不理想,表现之一在于问题数量上随意性很大,一节课问题多时有20多个问题,少时只提寥寥几个问题且学生参与回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另外问题思维层次停留在较低水平,内容仅仅停留在事实性问题上,理解性问题所占比例不高,如“什么是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数值大小是多少?”“什么是摩尔质量”等等。如此提问毫无知识背景,没有思维情境,纯属记忆,无益思维提升。有些老师的课堂上总是能听到“知道了吗?”,“理解了吗?”,”正确吗?”等封闭式问题。这样的提问内容空洞,毫无思维内涵,不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回答的强烈欲望。这些普遍现象恰恰反映了当前化学课堂提问的质量普遍不高。这与教师备课只注重“備教材”,教师仅以教授的内容为中心,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很少考虑为什么提问,通过提问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由于提问缺乏目的性并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忽略了“备学生”,不注重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从而导致问题简单生硬,相互间缺少联系,没有形成“问题链”,不利于整节课教学过程的流畅,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提升化学课堂提问质量的作用
1. 承上启下,完成衔接
新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多的主体意识,大部分化学教师已经改变了以前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学习的内容往往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自主探究。但是一节课的知识点很琐碎,如果课堂提问仅仅是知识目标的呈现,难免会让人觉得繁琐甚至有些突兀。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巧妙地提问,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来实施。所以提问在整个化学课堂中还起到了承上启下,完美衔接的作用,使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更有体系、更完整,使教学流程更流畅、更完美。
2. 激发兴趣、提升思维
化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发人深思问题的启发,学科核心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巩固强化,更离不开精心设计问题的启发和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处在一个高度自觉、主动的状态,从而利于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对问题的研究[1]。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知识不是光靠教师教学生学就会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发学生不断动脑思考。知识能否被学生顺利消化吸收,更多取决于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与态度。
例如在讲“碱的性质”时,可以设置故事情境“白纸与血印”:“大师”用力在白纸上一拍,竟然出现了血手印,“大师”接下来把纸放水盆里,血手印竟然消失了。这里有什么玄机,包含了哪些化学知识?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激发起来,产生了要去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讲述一些化学史故事和名人轶事,让学生顺着化学家的思维轨迹,去体验科学发现的历程。如上“氨气的性质”时,可以介绍“哈伯合成工业氨”,让学生体会这一发明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体会化学学科的巨大魅力;如介绍法拉第苦学成才,坚忍不拔,克服出生和教育上的种种障碍而获得辉煌成就,终于在1843年发表了著名的法拉第电解律的故事;穆瓦桑在很多化学家尝试制取氟气受到很大毒害,甚至献出生命的情况下,仍然不畏艰险,最终成功制取了单质氟的故事;诺贝尔为成功制取炸药,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四年几百次的艰苦而危险的失败后,最终成功研制了硅藻甘油炸药的故事等等。通过讲述这些大家为化学献身的故事,培养学生不屈不挠,克服困难的学习毅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3. 了解反馈,及时提醒
课堂提问为教师调整教学活动和评价教学效果提供较好的依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一方面教师可以迅速获取班级整体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过程做出适时评价,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通过这种形式得到的反馈与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信息相比,更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学生个体对化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能够更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化学课堂提问还能起到提升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着一定的限度,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细节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这一点。每位学生均是独立的个体,如何尊重他们间的个体差异,尤其帮助那些注意力时间较短的学生,让他们也能长时间投入课堂,学有所获,这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课堂教学中常常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提升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既达到了巧妙提醒学生注意的目的。重新把他们思维焦点拉回课堂,又能巧妙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4. 师生互动,增进感情
人们常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说成永远是对立的,其实不然,“爱”能熔化一切冰川。而化学课堂就是化学教师播撒“爱”的乐土。课堂中一次次的亲切提问就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问题之后紧接着的真诚的肯定、赞赏或及时的思维点拨更胜似千言万语,能让学生如沐春风,逐步培养师生间良好感情,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三、如何提高课堂提问质量促进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1. 提问需科学合理,确保深度
课堂提出的问题必须要科学而准确,符合学生应有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应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经常出现的“对不对”、”“行不行”、“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多数是集体应答或教师代答,这就造成了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没有太多深度,学生的思考空间有限,不能很好培养学生思维。我们主张,教师所提问题应直接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相符,回答问题应不与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相脱离,这样才能促进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容量瓶的导入,每一个老师都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老师首先展示容量瓶,然后让学生看书,回答容量瓶是什么仪器,它有什么特点。这种直接传授知识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快速掌握容量瓶知识。从表面上看更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点掌握,本质上却只是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简单地将新知识装进学习者头脑中,至于为什么引入容量瓶,学生已有的认知是什么,困惑是什么,教师并不清楚,学生就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无法将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正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计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争取让学生主动建构[2]。
2. 提问需明确清晰,逐步深入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最终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问题必须是明确,清晰的,语言精炼,切忌提模糊不具体的问题。例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以前只在初中时学过氧化还原的概念,对此问题容易衍生出過多而偏离课堂教学主线,这样的提问就容易偏离问题本身的意义。
如果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问题的指向性很明确了,此时要想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即问题应具有有序性,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如探究[Cu(NH3)4]SO4存在哪些微粒。先实验观察:取一支试管加入CuSO4溶液,然后逐滴加入氨水溶液。
问题1:请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学生1:先产生蓝色沉淀,继续加氨水,沉淀消失并得到深蓝色溶液。
(说明:学生对配位化合物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联想、迁移的分析方法,使学生对配位化合物形成感性认识。)
问题2:看来观察非常仔细,请你们猜测一下深蓝色溶液存在哪些微粒?
学生2:有铜离子,硫酸根离子,铵根离子。
问题3:如何检验这些微粒呢?
学生3:取深蓝色溶液2份,其中1份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生成,另一份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有无蓝色沉淀生成,然后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试管口,看是否变红。
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惊讶地发现,有白色沉淀,但没有蓝色絮状沉淀,试纸没有变红色。
问题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Cu2+不可能凭空消失,到哪里去了,既然没有NH4+,也没有NH3,那么氮元素去哪里了。
采用联系的策略,通过回忆旧知引入话题,问题的难度较小,紧接着对已有信息进行推断,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对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问题的难度逐级提高,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提问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现有的学生知识出发设计问题,再逐步提高问题难度来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了问题的有效性。
3. 提问需充分候答,及时点评
问题提出后在学生讨论前等待较长时间,能大大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频率和质量。教师等待学生回答的耐心应受到足够重视,以利学生思考的深入发生,有时课堂教学的沉默恰恰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最好契机。我们可以想象在本文的开头提到的一节课,提了20多个问题,平均每个问题的解决时间不到2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学生很难真正思考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答案只有两个:要么是所提的问题没有质量,滥竽充数;要么是课堂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的热闹,学生的思维并未深入。这样的提问有什么意义?教学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所以在课堂中需要化学教师做到耐心等待,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需要仔细倾听并及时点评。在获取答案的同时倾听学生是如何思考的,研究学生的思维路径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如果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有条理,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美,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今后主动参与的自信心,而且是师生关系融洽的润滑剂。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也许对很多老师来讲可以做到,难度较大的是当学生所说的答案和教师的预设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做出富有创造性且有独到见解的点拨,对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绝对是雪中送炭,同时也是化学教师自身成长的催化剂。因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明白这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让他们知晓为什么会错,怎样做才会对。也就是所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能及时给予学生指点的老师也必定是个优秀的老师,就算没有达到最高境界至少也是走在了智慧的道路上。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它因人、因时而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总是与他们所期望的心理联系在一起,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期望,就会对相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研究学生的真正需要,掌握学生的求知心理,提高课堂提问质量,进行合理设疑、导疑和释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使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佳,让化学教师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与期待。
参考文献
[1] 杨磊.谈提问在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7):261
[2] 梁军,谢志信.试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