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板如歌
2017-07-07王蒙
王蒙
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当你谛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泪水。
柴科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心里,他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他之容易接受,是由于他的流畅的旋律与洋溢的感情和才华。他的一些舞曲与小品是那样行云流水,清新自然,纯洁明丽而又如醉如痴,多彩多姿,令人愉悦光明,热爱生命。他是一个赋予生命以优美旋律与节奏的作曲家。没有他,人生将减少多少色彩与欢乐!他的另一些更令我倾倒的作品,则多了一层无奈的忧郁,美丽的痛苦,深邃的感叹。他的伤感,多情,潇洒,无与伦比。我总觉得,他的沉重叹息之中,有一种特别的妩媚与舒展,这种风格像是——我只找到了——苏东坡。他的乐曲——如第六交响曲《悲怆》,开始使我想起李商隐,苍茫而又缠绵,瑰丽而又幽深,温柔而又风流……再听下去,特别是第二乐章听下去,还是得回到苏轼那里去。
艺术就是永远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忧郁的摆脱。摆脱了也还忧郁,忧郁了也要摆脱。对于一个绝对的艺术家来说,悲怆是一种深沉,更是一种极深沉的美。而美是一种照耀着人生苦难的光明。悲怆成全着美,美宣泄着却也抚慰着悲。忧郁与摆脱,这就产生了一种摇曳,一种美的极致。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人生苦短,然而有美,有无法人为地寻找和制造的永恒的艺术普照人间。于是软弱的人也感到了骄傲,至少是感到了安慰,感到了怡然。这就是柴科夫斯第六交响曲的哲学。
是的,摇曳,柴科夫斯基最令人着迷的是他音乐的摇曳感。有多少悲哀也罢,有多少压抑也罢。他潇洒地摇曳着表现了出来,只剩下了美。
这就是才华。我坚信才华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酒,饮了它,一切悲哀的体验,都成就了诗的花朵,成就了美的云霞。它是上苍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拥有了这样的礼物,人类理应更加感激和平安。柴科夫斯基教给人的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艺术,珍惜才华,珍惜美丽,珍惜光明。珍惜的人才没有白活一辈子。而这样的美谁也消灭不了,在火里不会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
我宁愿说他是一个抒情作曲家。也许音乐都是抒情的。但是贝多芬的雍容华贵,包含着够多的理性和谐的光辉;莫扎特对于我来说,则是青春的天籁;马勒在绝妙的神奇之中,令我感到的是某种华美的陌生……只有柴科夫斯基,他抒的是我的情,他勾勒的是我的梦,他的酒使我如醍醐灌顶。他使我热爱生活,热爱青春,热爱文学。他使我不相信人类会总是像豺狼一样的你吃掉我、我吃掉你。我相信美的强大,柴科夫斯基的强大。他是一个真正的催人泪下的作曲家。我相信这与人类不可能完全灭绝的善良有关。这与冥冥中的上苍的旨意有关。
真正的深情是无价的。虽然年华老去,虽然我们已经不再单纯,虽然我们不得不时时停下来舔一舔自己的伤口,虽然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愈来愈多的不满……又有什么办法!如果夜阑人静,你谛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
于是你感谢柴科夫斯基。
(选自《行板如歌》,有删改)
一、思想内容上
《行板如歌》一文,作者充分揭示出音乐使软弱的人在人生苦痛中感受到骄傲、安慰、怡然的作用,富于激情地礼赞了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教会人类懂得珍惜、更加感激和平的独特价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天籁》一文表现了音乐的神圣和迷人。作者从声音入手,放眼整个宇宙,歌颂了“天籁之声”,并指出天体之声最神圣,最迷人的主题便是永恒。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它又是无法企及的悲剧性的生命境界”一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永恒”的理解和追求——虽然我们无法达到永恒,但我们将永远追求永恒。
二、艺术手法上
《行板如歌》一文,“行板”即音樂速度记号,约为每分钟60—72拍,相当于人平静时的心跳节奏或不疾不徐的步行节奏。此文以“行板如歌”为题,可谓颇具匠心:从内容上看,它生动形象且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本文主题。从形式上看,一方面运用了比喻、双关的手法;另一方面串联起文章内容,起到了组织材料的作用。作者善于总结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贝多芬的雍容华贵、理性,莫扎特的青春、活力以及马勒的神奇、陌生化,凸显柴科夫斯基音乐的催人泪下,让人充满爱意的魔力。
《天籁》一文,联想丰富,意境优美。都市林立的高楼已把广袤的天空肢解得不堪入目,那是文明的悲哀,作者呼唤“天籁之音”,正是对大自然的深切呼唤。全文语言清新明丽,朴实自然。比如“这宇宙天体,如此浩瀚,如此和谐,如此宁静,如此透明,如此神奇”一句,运用反复修辞格再三咏叹,极富节奏感。有时也不乏含蓄耐嚼的文句,如“可到头来蒙昧的仍旧是你”,这句话说明施特劳斯仍在等待着“天籁之声”的到来。
在整体构思上,《天籁》采用第二人称行文,不受“我”个人听觉和视觉的限制,行文非常灵活,好像在与“你”交流般,显得亲切而自然。结尾点明“你”是音乐大师约瑟夫·施特劳斯,增添了一种“摇曳之美”。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辽阔宇宙的神往,这正是文章最令人感动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