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
2017-07-07孙健
孙健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江苏 常州 213022)
摘 要: 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能让民办高职院校师生享受文化生活,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让师生有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民办高职院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就要以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为抓手,从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内涵。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阵地 建设与管理
加强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是高等学校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有效载体,从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不断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师生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成效十分明显,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尽管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整个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一、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的“短板”
(一)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认识。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民办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与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的价值目标、功能定位还有一定的差距。某些少数民办高职院校董事会及学校党委、行政对于“大文化”的概念认识相对模糊,对校园文化“软实力”的认识相对肤浅,对于“文化育人效应”的认识相对功利,认为抓招生、就业立竿见影、成效明显,而抓校园文化建设投入大、见效慢,构成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提档升级的阻力和障碍,再加上客观的经费投入压力,因此某些民办高职院校不舍得投入,甚至觉得不应该投入,直接导致“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校园文化阵地的规划与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董事会对校园基本设施建设投入不少资金,学校硬件环境得到相当大的改善。但对校园文化缺少系统的建设方案,没有严格程序上的规划。相对于教室、实验(实训)室、宿舍、食堂等基本设施而言,校园文化阵地的规划和建设实质上在民办高职院校往往被放置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规划的忽视,直接导致校园文化一定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尤其是校园文化阵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功能设置不合理,相关配套措施滞后。个别民办高职院校甚至将校园文化设施挪作他用或闲置,造成“空壳”现象。
(三)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以校团委为例,专职人员基本仅仅一两人,身兼数职和在编不在岗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建校历史相对较短,在办学经费的制约下,教职工队伍相对年龄偏大,直接导致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后劲。少数教职工仅满足于职业的获得感,对校史、校情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缺乏依托校园文化阵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二、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存在“短板”的原因
(一)基本原因:认识不到位。
认识上的不到位是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存在“短板”的基本原因。一方面是少数民办高职院校董事会、校党委行政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充分意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双重属性功效,过于强调办学经费、土地容量等客观因素,缺乏全面抓、长期抓、统筹抓的意识。有的院校热衷于搞大型文化活动、标志性文化设施,忽视基础性、群众性校园文化活动的普及与开展。另一方面是校园文化活动缺少组织性,存在“一阵风”现象,缺乏做好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恒心和决心,从主观上制约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
(二)关键所在:机制不完善。
机制上的不完善是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存在“短板”的关键。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每年的经费预算往往缺少对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经费投入比例的明确要求,校园文化保障体系不健全。客观而言,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经费单一来源于学生的学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用于校园文化发展繁荣的经费相对较少。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外,民办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管理方面往往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撑,缺乏良性运作的考评体系,缺少创新性的机制办法和激励政策。
(三)重要因素:工作方式方法落后。
工作方式方法落后是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存在“短板”的重要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仍以传统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主,宣传发动大多依靠行政命令,活动形式单一、场地局限性强,吸引力不强。作为校园文化阵地第一方阵的体育馆、大中型礼堂(报告厅)等基础设施的缺位,使得校园文化的多种培训、常规性文化活动在民办高职院校往往无法正常开展。
三、提升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水平的路径
(一)规划为先,在“规”上做文章。
一是立足全局,加强设计引领。民办高职院校应该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作为二级部门、院系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校院(系)联动、同步发展、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统一要求、落实载体、依靠基层、政策激励、加强考核、动态督查的总体部署扎实推进。二是因校制宜,加强科学定位。某些民办高职院校现有的校园文化硬件设施无法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打造“升级版”。同时,校园文化阵地不局限于几处文化设施,不是单一的文化场所,它的定位是师生的“精神家园”,是具有标志性校园空间节点的一部分,是传承学校历史文化记忆、体现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公共空间与文化综合体。三是分步推进,加强典型示范。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可以采取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方式,遴选一两个院系作为试点;试点成功后,再以点带面,分步推进,通过一定的时间周期的建设、运行,实现高品质文化阵地在院系层面的全覆盖。
(二)硬件为基,在“建”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建有标准。根据校园文化的普适性功能定位,文化阵地建设内容和标准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其中,硬件条件是基础,就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大致包括一套VI形象识别系统文化标识、一个能满足师生基本文体活动需求的室内或户外场所、一种能体现校本特色文化的校园环境。软件条件则包含一支专兼结合的管理员队伍、一批文体活动志愿者、一个能内蕴主流文化,展现校本特色的文化艺术节、一套长效管理机制。二是坚持建有特色。民办高职院校在校園建设、发展规划时要注重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充分整合礼堂、报告厅、体育馆、运动场、图书馆等基础设施资源,实现校园文化资源从分散向集中转变,功能从单一向多元转化。同时,充分利用宣传橱窗、绿化带等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校训、学校精神等校本元素的布置,使文化阵地成为学校的文化地标。三是坚持建有投入。董事会及民办高职院校党委、行政要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专项经费,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给予补助。各二级部门、院系要突出建设主体地位,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校园文化阵地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效解决资金问题。
(三)内容为王,在“用”上讲实效。
一是找准结合点,体现校本化。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硬件是基础,活动是关键。只有摸清本校师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性,了解师生真正的文化需要,才能切实提高师生对文化活动的认可度。在设计活动载体时,要充分考虑本校师生的文化素养、接受习惯,达到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目的,实现文化阵地、文化活动与师生需求相结合、相贴近。二是突破着力点,提升吸引力。师生参与是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着力点,为了使其成为师生想来、常来、爱来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阵地要在提升师生参与度上下功夫。要积极开展时代特征鲜明、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掘好、保护好职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技能文化等特色元素,增强文化阵地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打造新亮点,增强影响力。要认真总结、借鉴兄弟院校文化阵地建设的经验,打造“老品牌”,形成“新品牌”,建构“一院一品”、“一系一品”的格局,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与特色,从而将校园文化阵地的效度落实在育人上。
(四)机制为要,在“管”上求突破。
一是举全校之力,多方位加强工作联动。董事会及民办高职院校党委、行政要从立德树人的高度认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各二级部门、院校要高度文化阵地建设,切实纳入年度计划任务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要加强组织领导,由相应的职能处室牵头,部门、院系协同合作,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二是聚人才之智,多层次加强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队伍是加强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当务之急。要抓好学工处、团委等专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骨干作用;要在二级院系积极培育校园文化“带头人”和“生力军”,注重发挥其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自发建立各种文化社团。三是强制度之基,多举措提升建设实效。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工作要顺利推进,领导重视是基础,完善机制则是保障。民办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阵地的长效投入机制、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学校对二级部门、院系的年度考核等相关评价体系,通过机制建设确保校园文化阵地建设的长效推进。
参考文献:
[1]杨登山,张树礼.依托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0).
[2]曾海娟.基于个体文化自觉的校园文化构建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09).
[3]王洋.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J].辽宁高职学报,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