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思维在高段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07葛伟锋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小学高段

葛伟锋

【摘 要】比较思维是进行抽象概括的思想基础,是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发展内在规律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思维作为小学高段品德课堂学习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要真正发挥好作用,需要在设计比较项目、选择比较方法、评价比较效果三个维度加以科学考量和运用。

【关键词】比较思维 小学高段 品德课堂

比较思维是进行抽象概括的思想基础。它以综合分析为前提,通过比较以确定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单一到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对事物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因受空间、时间或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所限,我们往往会遇到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的情况,此时若应用比较思维,就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架设一座通往彼岸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对社会人物、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比较、讨论,以寻找异同,探求本质,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实效。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品德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高段品德课堂中有效运用比较思维?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展开。

一、设计比较项目

如何设计比较项目,或者说如何确定比较的内容,这是我们在应用比较思维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即拿什么来比较。实践中,我们可以选择同质的事物,也可以选择异质的事物作为比较项目,可如何选择设计呢?笔者于去岁秋季,在北京市中关村三小执教了浙教版六年级上册《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在教学中,笔者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设计了比较项目。

(一)明确目标指向

目标指向的明确,其实是设计比较项目的出发点与归宿,即解决为什么要应用比较思维的问题。《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以“茶俗”为线,在识茶、品茶等茶事活动中,让学生认识民风、民俗在地区与民族间的差异,以及民风、民俗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比较、猜测、赏析中,尝试让学生学会通过某一特定活动去探究民风、民俗文化本质的方法。

3.通过对民风、民俗的鉴与赏,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风、民俗的热爱,以及乐于传承与创造民风、民俗的情感。

仔细研读以上教学目标,我们发现,由于各地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方面各不相同,致使民俗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加之民俗文化内容本身所涉及的范围与类型之复杂,无不加大了学生的认识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准确认识这一差异,然后在差异中探寻民风、民俗的产生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明确了目标以及重、难点,此时再来设计比较项目内容,就会让我们比较思维的应用有的放矢。

(二)贴近实际生活

我们一直倡导品德课堂教学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理,会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才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就是通过一个已知的,去探究未知的,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比较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为了能够突破教学的难点,笔者选择了北京地区特色的大碗茶习俗。并以此作为学生探究比较地区民俗差异的主要内容。由于这一茶俗离学生的生活近,且京味儿浓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预设的教学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三)遵循认知规律

中国民俗文化纷繁复杂,笔者有意将学习的触角指向茶俗文化这个领域,也依然是博大精深。即便是聚焦至地方特色的某一饮茶习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显得有些困难。因此,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取舍学习内容,是应用比较思维的一个关键所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北京大碗茶”资料检索》,让学生自主探究大碗茶习俗的形成与特点。在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时,教师随机选择了大碗茶习俗中使用的茶具,作为比较的主要载体。再将其与盛行于南方的功夫茶的茶具进行比较(如图1所示)。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学习比较中,学生很快发现了两套茶具間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背后所隐藏的民俗差异。

二、选择比较方法

探索比较的方法是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比较思维的另一个关键所在,即怎么样比较。但是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故笔者试从比较的角度、比较的顺序以及比较的层次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梳理,帮助教师在选择比较方法时能够做到有据可依。

(一)比较的角度

从比较的角度看,比较思维可以分为同向比较思维与反向比较思维。同向比较思维是把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进行比较,主要是求同思维,寻求共性,而反向比较思维,主要是把性质或者影响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着重探讨其不同之处。如笔者在执教浙教版六年级上册《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一课时,为使学生能够从法律的角度去深刻认识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设计了以下比较探究活动。

1.找一找:列举法律意义上的人。

自然人 法人 未成年人

成年人 监护人 被监护人

2.选一选:我们分别是什么人?

“我”是: 自然人 未成年人 被监护人

老师是: 自然人 成年人 监护人

3.比一比:“我”和教师之间的异同。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比较发现,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社会公民,都受法律保护。这属于同向的比较。但此次比较活动,更为关键的是探究彼此的不同点。双方除了年龄上的区别之外,还有哪些不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比较零乱。为此,笔者请一位学生上台,让其与教师并排站立,让学生当场寻找发现两者之间的不同。通过与教师的现场比较发现,未成年人在身高、体重等方面都有差异。为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差异性,笔者还特别邀请了班级中最高大的男生上台,并与他开展了一次现场的掰手腕比赛。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发现在力量上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有差异。在这一系列的比较活动中,学生逐渐在大脑中建构起了“弱势群体”这一概念。

(二)比较的顺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较,可以让比较思维活动变得更有序,而这也是我们引领学生有效开展比较探究活动的一个基本注意点。但在实践中,我们如何有意识地按照一定顺序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呢?笔者试从时空的维度来分析探讨这一话题。

按照时空的顺序可以把比较思维活动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还是以《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能够引领学生体悟“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它无处不在,它无时不有”的意义,笔者分别从横向空间上以及纵向时间上,开展了有效的比较探究活动。

首先,笔者从家庭保护、学校保护与社会保护中精选了来自于学生自身生活实际的三组图片,引领学生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条款进行解析,让学生体会到法律保护在横向空间上的无处不在。而本堂课的重点,则是引领学生开展一次生命的旅行(如图2),让学生从纵向时间上去体悟发现。从0岁(胎儿)开始直至死亡,在纵向时间上的比较中,让学生体验与感悟法律对我们保护的无时不有。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去观察比较周边世界的思维方法,不仅有效达成了预设目标,同时也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如何利用比较思维进行探究”的学习方法。

(三)比较的层次

推进比较的层次,是在教学中开展比较思维活动的一个难点。因为这关系到教师如何借助比较这一方法,去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去观察认识事物。比较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如何透过现象去触摸事物的本质。因此,当教师针对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比较项目内容后,如何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到学习内容的最核心处,是检验评价比较思维活动开展得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而要使我们的比较能够体现层次性,真正实现由表及里的探究,其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在应用比较思维活动中的问题设计。比如在《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教学中,笔者利用南北茶俗中茶具异同的比较(如图1所示),引领学生去探究各地民俗的差异以及形成这一差异背后的原因。为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下列引导比较探究的问题。

在设计中,笔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置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逐步由直观形象引向逻辑抽象发展。问题一、问题二,属于学生直接利用视觉观察就能作出正确判断的问题,但这只是为后面两个问题作铺垫。因为此次比较的真正目的在于利用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去比较探究一个抽象的文化现象,也就是在层层推进的追问中,把学生的思维慢慢地引向学习内容的最深处。

三、评价比较效果

“品德与社会”课程評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当然,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思维是否有效所要考量的基本内容。因此,为使比较思维的应用能够真正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比较探究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评价。

(一)把握思维比较起点

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认识起点,这是开展课堂学习活动的出发点。所以在应用比较思维开展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现状以及情感基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与了解。在执教《民风、民俗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之前,笔者开展了针对全班学生的课前小调查活动(如图3)。通过课前的调查统计,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生活中对于饮茶习俗的熟识度,还了解了学生对这洋溢着中国韵味的文化习俗的兴趣度。而这也为评价整堂课的学习效果,提供了初始数据。

(二)设计比较效能层级

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应用比较思维,学生能够达到怎样的效能,应该有明确的指标要求。这不但能使比较思维应用做到有据可依,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践中,笔者针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段课程目标要求,设计了以下小学高段学生比较思维应用效能层级图(如图4),并以此作为评价学习活动中应用比较思维的基本依据。

(三)利用多元评价形式

为检测学习活动中应用比较思维的效果,也为了能实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教师要利用多元的评价形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观察记录、对话访谈、作品展示等评价形式贯穿于比较探究活动的始终。比如笔者在执教浙教版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利用微视频呈现了地球曾经的光彩夺目与现在的伤痕累累,在强烈的比较中,笔者引导学生选择通过法律的途径,即向法院起诉,来维护地球的权益。活动中学生以四人小组组成律师团,为原告地球起草“起诉书”(如图5)。小律师们利用自己搜集的具体的事例、数字或图片等事实材料进行了举证。就在列举与陈述的体验中,学生对当下地球环境被破坏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一种保护地球环境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也在自然而然中生成了。

[起诉书

原告:地球,英文名Earth,现年46亿岁,家住宇宙太空。

诉讼代理人:

被告:

诉讼请求:

☆请求法院判决被告:

☆本案诉讼费由被告全额承担。

事实理由:

此致

国际法院

起诉人:地球

二〇一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图5

在小学高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应用比较思维,可以在有效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发现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更全面、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社会,从而实现社会性发展。

(浙江省桐庐县城南小学 311500)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小学高段
浅谈小学高段扩展语句的几种方法
小学高段朗读指导三部曲
小学高段散文教学策略
小学高段习作讲评课教学策略优化的探讨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让有效活动激活品德课堂
适时有度用之有道
丰富体验过程,让品德课堂多姿多彩
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感觉 感受 感动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