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教学理论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2017-07-07董丽英
董丽英
摘要:活动教学理论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文章通过“Fe2+与Fe3+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来探讨活动教学理论下的化学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活动教学;教学模式;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25-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06
新课程将教学目标分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习得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求知,并养成科学的认知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要实现教学的目标要求,除了課程设置、教材内容编排等因素外,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更应具备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发展式教学观。
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创设主体性的活动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和学习能力。
一、设计思路
实验探究法。首先教师根据本节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猜想,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打开学生思路、验证学生的某些猜想、引发学生新的探索,让学生动手、动脑,逐步认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并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教师复习、提问]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化学方法鉴别Fe2+、Fe3+的溶液可用什么试剂呢,通过什么现象作出判断?
[学生自由发言]
用硫氰化钾或硫氰化铵溶液,若出现血红色证明是铁盐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的则是亚铁盐溶液。
用氢氧化钠溶液,因为亚铁盐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现象是先出现白色沉淀继而沉淀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铁盐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沉淀。
[教师]大家回答得很好,这两种方法都能够用于亚铁盐溶液与铁盐溶液的检验。这说明大家初步掌握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接下来我要问大家,亚铁盐很容易在空气中被氧化。你能否设计出简单的实验,实现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相互转化并对你的方法正误进行验证,并简要叙述操作步骤 。
[学生活动]相互交流、讨论,设计每小组的实验方案,师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并指导学生画设计流程。
[教师]现在各组选一代表小组汇报设计方案,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并评价方案的合理性。
[学生甲] 取试管并向其中加入少量的FeSO4溶液,加入KMnO4后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出现血红色,即证明Fe2+变成Fe3+ 。
[学生乙]取试管向其中加少量的FeSO4溶液,加入H2O2后加入KSCN溶液,若溶液出现血红色,即证明Fe2+变成Fe3+。
[学生丙]取试管向其中加少量的FeSO4溶液,先加入KSCN溶液后加入硝酸,若溶液出现血红色,即证明Fe2+变成Fe3+ 。
师:前两组的方案比较相似,但第三组的不同在于先加了KSCN,哪一种方案更合理?
(学生)先加KSCN更好,这样证明的严密性好,先加了KSCN溶液没有明显的血红色,证明原本无Fe3+,再加氧化剂溶液变成血红色证明它的前身是Fe2+。
(学生相互议论并报以掌声)
[教师]那么如何证明另一组的转化呢?
[学生1] 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少量的FeCl3溶液,滴加几滴KSCN溶液,再加几滴KI溶液,若颜色褪去,即证明Fe3+变成Fe2+。
[学生2]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少量的FeCl3溶液,滴加几滴KSCN溶液,再加入少许铁粉,若颜色褪去,即证明Fe3+变成Fe2+。
[学生3]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少量的FeCl3溶液,滴加几滴KSCN溶液,再加入少许铜粉,若颜色褪去,即证明Fe3+变成Fe2+。
师:请评价一下这几组方案的合理性。
(一致通过)
[教师]下面各组开始实验,五分钟。操作中要注意规范性,另一名同学做好记录。
(学生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认真记录。师巡视各组情况,指导学生的规范操作。)
[教师](约五分钟后)看来大部分组已完成实验,请汇报设计方案的小组再将自己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甲]我们组按照同学们的建议修改了方案,操作后发现与预期完全相同。
[教师]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甲] 我们组的结论是H2O2能将Fe2+氧化成Fe3+。
[教师] 非常好!我还想问问,还有哪个组用了KMnO4,还发现有什么现象?
(生)我们发现KMnO4滴入FeSO4溶液,紫色立即褪去。
[教师]KMnO4褪色说明什么问题?
(一部分小声说“KMnO4被还原了”)
[教师]好了!那么这个现象能证明什么呢?
(生)Fe2+被氧化成了Fe3+。
[教师]棒!其实有时候实验的过程中能发现更简便的操作方法。
[学生乙]我们组按照同学们的建议也修改了方案,操作后发现与预期完全相同。我们组的结论是H2O2能将Fe2+氧化成Fe3+。
[学生丙]我们组按照同学们的建议修改了方案,操作后发现与预期完全相同。我们组的结论是HNO3能将Fe2+氧化成Fe3+。
上述实验都已圆满完成,让我们来看看另一组的实验。
[生1]我们组的实验失败了。溶液颜色不仅没有褪去,反而加深了,所以这种方案不行。
[教师]不忙下结论。你的实验不是没有现象,而是现象与预期不一致,这说明反应还是发生了,那会是什么反应?我们不妨从理论上推测一下,按照氧化还原理论,Fe3+会被還原为Fe2+,同时I-离子会被氧化为I2单质,会不会是I2使溶液变成红棕色呢?开动脑筋,怎样可以证明这一点呢?
[学生1]据刚才的分析,我们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了少量的CCl4,发现溶液下层变成紫红色说明确实有I2生成。也就是说Fe3+变成了Fe2+。看来我们的实验没有失败。
[教师]好了,恭喜你们!看来,科学实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要惊慌,认真分析仔细探寻。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
[学生2]我们组按照预定计划加入铁粉,现象也与预想的完全一致。也就是说铁粉能将Fe3+还原为Fe2+。
[学生3]我们组按照预定计划加入铜粉,现象也与预想的完全一致。也就是说铜粉能将Fe3+还原为Fe2+。
[教师总结]实验完成了,实验中涉及到的反应很多是氧化还原反应。我们知道凡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必有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识并验证了KMnO4、氧气、硝酸、过氧化氢的氧化性,I-、S2-、Fe2+的还原性。Fe3+的性质通常表现为氧化性,而且在还原性上,Fe2+的还原性弱于金属单质和I-、S2-。
这些知识我们课本是没有的,但是当你对实验现象进一步分析后,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刚才我们探讨了Fe3+、Fe2+ 的相互转化,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怎么利用这一反应原理为生活服务。我来告诉大家一个生活小窍门。
(播放提前录制好的生活小窍门:利用维生素c处理苹果生果绣的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同时体会了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现象,结论,详细整理,记录在案。今天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实验探究”的学习环境当中。不但认识了铁盐和亚铁盐的性质,还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圆满实现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莉娟.活动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及其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1999(3):87
[2] 叶澜,杨小微.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