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赛促学、赛教融合”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2017-07-07解进强付丽茹

关键词:学科竞赛实践教学

解进强 付丽茹

摘 要: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针对实践教学现状与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点,通过搭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多个学习和展示平台,以赛促学,赛教融合,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师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的各个关键步骤,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培养了专业兴趣,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技能,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形成,还拓展了校企合作形式,提高了合作质量。

关键词:学科竞赛;主动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10-03

在全国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的大背景下,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在教学上致力于突出实践实验教学特色。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北京物资学院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对实践教学内涵的认知,不断拓展实践教学的形式,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的项目化管理,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形成了以学生为本的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背景

(一)从学生角度来看

1.90后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年轻赋予了“90后”更多的自信。与“80”后相比,他们的思想更加独立开放,注重问题的解决,参与意识强,思维敏捷,想法新奇,但是由于过分关注个人的感受和收益,集体观念淡薄,协作意识往往较差,有时候缺少基本的团队忠诚度和责任感。

2.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较低,学习兴趣不高。尽管在入学教育阶段,各专业学生也接受了所学专业的专业教育,但是从学生反馈来看,他们对所学专业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少数学生进行专业调换的意愿比较强烈[1]。相当一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对所学专业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习兴趣不高。

3.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往往更看重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期望他们能够切实做到把书本上学来的专业理论转化到具体理论中,有效解决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而,由于课程设计与市场的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缺少相应的锻炼机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毕业后不能快速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要想成为市场真正急需的人力资源专业人才,提升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是关键。

4.加强校级交流,拓展视野的意愿强烈。目前,同类高校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渐增多。大学生与其他高校进行专业交流和互动的意愿非常强烈,他们正在借助各种展示和学习平台,与其他高校的“同行”之间展开学习和交流,增进了解,拓展视野,促进自身成长。

(二)从其他方面来看

1.青年教师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随着知识持续更新和专业实操技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在职业成长道路上遇到不小的挑战。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升青年教師课堂授课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2]。

2.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需要拓展更多合作内容。现在各个高校都在推进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并建立了数量众多的人才实习实践基地,但是校企(基地)之间的合作内容和合作形式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二、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策略

(一)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搭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多个学习和展示平台,以赛促学,赛教融合,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师生共同完成实践活动的各个关键步骤,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程序优化、方法优选,分析总结等,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实践能力。

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生为本、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赛教融合,过程管理、教学相长等特点。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职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也为青年教师成长,乃至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成长平台[3]。

(二)主动式实践教学的策略

1.为专业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学科竞赛活动。借鉴全国同类高校组织和参与的学科竞赛项目类型,结合人力资源相关专业发展现状,根据各个专业核心技能模块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科竞赛活动。北京物资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1开展的学科竞赛活动主要包括:“模拟招聘”、“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竞赛”、 “大学生职业规划竞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谈判大赛”以及相关创新创业类学科竞赛项目等。这里以“模拟招聘”竞赛为例进行介绍。

“模拟招聘”竞赛既有校内选拔赛,也有校际比赛,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难觅人才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需求和就业方向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较为长远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准备;另一方面,锻炼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实践技能,尤其是在真实招聘环节,通过帮助企业招聘不同实习岗位的实习生,不仅可以熟悉企业招聘的具体流程和方法,亲身感受招聘评委的角色感和责任感,而且通过广泛参与面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应以学生为本,多方支持和参与。在系列学科竞赛活动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特点[4]。无论是举办校园选拔赛,还是参加校外比赛,从活动的组织策划到实施,从问题诊断到总结分析,应处处体现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性。同时,由于学科竞赛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对抗性,要求参赛学生具有较强的实操性技能,因此各专业竞赛项目不仅可以邀请本专业教师、往届参赛学长进行参与指导,而且可以邀请人才培养基地的实战派专家参与指导。现场点评、一对一指导等辅导活动对参赛学生整体实力的提升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学科竞赛为驱动,以赛促学。学科竞赛不是为了竞赛而竞赛,而是借助学科竞赛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学科竞赛活动设计方案应以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和学习兴趣为导向,通过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活动形式强调学科竞赛对学生学业的促进作用。参赛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科竞赛过程中需要明确强调“只有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学科竞赛,也才能获胜”,而且从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技巧方面想办法,提高学生们的专业实操技能。由此,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技能,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学院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有利于促进整个学院良好学风的转变。

4.赛教融合,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搭建了多个学习和展示平台,将学科竞赛与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有效融合。围绕学科竞赛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以提升专业认知为导向的企事业单位参观、专题讲座,将学科竞赛校园选拔赛纳入小学期实践教学活动、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计划支持以学科竞赛为主题的项目立项、实验室实务模拟软件提供专业技能训练等。此外,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通过开展案例研讨、专题辩论、暑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5.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条件。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应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以提升专业实操技能为目标,不断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实训教学软件,开发系列实训课程。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沙盘”、“人才综合测评系统”、“社会保险教学沙盘”、“绩效考核实训教学系统”、“知识库综合管理系统”等系列实务教学软件。二是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务实合作。

在提升实践实验教学条件的同时,学院也不断完善奖励机制,健全对师生的奖励办法。首先,以项目形式对学科竞赛所需的各项活动经费进行支持,保障学科建设从校园选拔赛到校外比赛等各项活动顺利进行。其次,实行“学分认定与替代”。对于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学院根据其获奖情况认定一定的实践学分,以替代实践课程学分和素质拓展课课程学分;最后,健全教师奖励制度,根据指导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活动工作量的大小核算不同课时,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师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三、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对教学的推动作用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多样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仅有利于推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的综合实践平台。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赛促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的主动式实践教学活动持续开展,既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认知、培养专业兴趣的平台,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技才华、提升技能的舞台。随着学生对专业认知度的提高,学习兴趣逐渐增加,参加各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积极性高涨。以北京物资学院参加人力资源法务班的人数为例,2013年,第一期人力资源法务班参加培训人数是100人,共有35人获得专业资格证书;2014年,第二期人力资源法务班参加培训人数是150人,共有72人获得专业资格证书[5]。

(二)赛教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首先,学科竞赛往往没有固定答案,评价标准并不唯一。因此,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学生是参赛的主体,学生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干中学”,才能在比赛中获胜,因此,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次,在学科竞赛中,学生需要独立地面对各种问题,综合分析各种信息,进而解决不同难题。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学科竞赛活动只有依靠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有效分工协作实现积极协同才可能获胜,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6]。

(三)以赛促教,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推动

教学团队的建设

在过去,青年教師需要通过试讲、板书展示、教案评比、听老教师的课、进企业参加实践等一系列锻炼,才能正式走上讲台,而现在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大学博士毕业以后直接走上了讲台。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些专业,因此,青年教师亟须加强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而参与和指导专业学科竞赛就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年教师不仅可以接触企业第一手的大量案例资料,而且可以向企业事业单位的实务派专家学习,还可以与其他高校的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近几年来,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同一专业的教师之间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往往缺乏有效沟通,协作意识较差。通过对以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的主动式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视,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对指导教师奖励力度,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指导的积极性,使专业教师在充分交流和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教学团队和实践课程教学团队。

(四)拓展了校企合作形式,提高了合作质量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竞赛无疑为校企、校所双方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由于学科竞赛项目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对抗性,因此对参赛学生的实操性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专业依托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派学生前往人才培养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和实战观摩;一方面积极邀请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实践基地的实战派专家参与指导。现场点评、一对一指导等辅导活动对参赛学生整体实力的提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主动式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思路

(一)注重学科竞赛活动与常规教学的融合的促进

学科竞赛中很多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都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关专业课程基本是一致的,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关专业目前也已经开展了将学科竞赛大赛与日常教学课程结合的教学尝试,但如何将二者更好地进行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还需要各专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从而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调动各方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

学科竞赛项目的持续推进需要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一方面,需要增加掌握实务技能并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比较少,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总体面临不足;从校内选拔赛、淘汰赛,再到决赛,整个大赛周期较长,工作任务繁重,竞赛辅导老师都是抽出平时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无疑会影响他们在其他工作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需要教学口、学工口的紧密协作,各位专业教师、团学组织成员等都应该广泛倡导和积极动员同学们参加,尤其是校园选拔赛,参加人员越广泛,越能选拔出优秀选手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各专业应在教务处对学科竞赛工作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进一步逐步规范学科竞赛级别认定和管理工作,包括学分认定、学生评优以及指导教师课时核算、年终评优等方面。随着学科竞赛活动的持续进行,必须对辅导员、班主任進行相应的奖励,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和动员力量。

(三)优化学科竞赛的专业分布,提高学科竞赛的

总体水平

学科竞赛项目在各个专业之间分布不均衡,层次差异也较大,有校内赛,也有市内校际赛,还有全国不同级别的比赛。如何加强引导,加大支持,规范管理,鼓励师生广泛参与,做好各专业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等工作尚需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四)加强实验室的利用度,配备专业实验教师

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及其有效运作是提高师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保证,也是系列学科竞赛活动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近两年学院没有配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专职的实验教师,给实验课程的开设造成了不少麻烦。如何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欢.专业调剂生学习适应性的现状调查及干预[D].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解进强.欧美国家HRM人才培养实践及启示[J].黑龙江

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3).

[3]刘小英,岐世峰.主动式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研究[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6).

[4]解进强.浅析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创新[M].北京:本科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4:6.

[5]肖海慧,邓凯.“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教”教学模

式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1,(16).

[6]强国民.基于学科竞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

革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实践教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