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来袭,我们该屏蔽朋友圈吗?
2017-07-07金林
金林
艾茉是我中学同学的女儿,今年17岁,还在读高中。因为和艾茉的妈妈来往比较多,所以我们几乎是看着她长大的,小姑娘聪明乖巧,性情温和,一笑两个小虎牙,甚是可爱。
可是不久前的一个晚上,艾茉妈打电话给我,语气里还带着哭腔:这孩子真是变了,自打上了高中,脾气变得暴躁不说,连话都不愿意和我们说了,什么事我和她爸连问都不能问,昨天还在门上贴了一个小纸条,写着三个字:免打扰!这孩子是青春期了吗?
艾茉妈说,长达两个月的暑假即将结束,多数同学都在利用这段时间加紧学习,而艾茉却天天呆在家里,一天24小时有一半的时间捧着手机上网,爸爸妈妈提醒她几句,反遭艾茉的一顿抢白:“我读的是普通高中,成绩平平,以后肯定考不上好大学,即使上了大学读到毕业也是白搭,我对什么工作都没兴趣……”
艾茉的话深深刺痛了父母的心。尤其是临近开学,艾茉几次提出要换个苹果7手机,可父母认为她现在手上的小米手机还很新,没必要换,不料艾茉竟因此做出了伤害自己的事情。艾茉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打电话问我该怎么办,我意识到那个乖巧的小姑娘一定是遇到什么事了,也有可能心理出现了问题,我让艾茉妈无论如何都得带孩子去查查。
在医生的引导下,他们回顾了艾茉近来的变化。从小,她性格温婉内敛,成绩优秀,上高中后不久,她开始变得脾气暴躁,而且还渐渐表现出爱攀比的心态。尤其是看到人家在朋友圈里晒好吃的好玩的东西时,她就会生起闷气来,然后把气统统撒在父母身上,认为是父母无能才使她样样不如别人。原来艾茉竟是被朋友圈刺激到了。
她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朋友小雅,小雅29岁,以前是我的同事,后来生了孩子做全职太太,因为在单位时我们关系不错,小雅辞职后我们还有来往,天气晴好又赶上节假日,我们会约着一起喝喝茶。可是不久前我们又相约时,我发现小雅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我们刚一见面她就开始抱怨,说自己父母和老公父母都太自私,不能帮她照顾孩子,害得她像个家庭妇女似的,整天围着孩子丈夫转,看看同年龄的人,今天是名牌包包,明天是国外旅游,看看人家老公,又能赚钱又懂浪漫,自己那个学土木工程的老公,一天到晚带着安全帽在建筑工地上转,别说浪漫,连自己的生日都忘了,和别人比,这是过的什么日子啊。现在和他除了吵架,简直就没话说。我问小雅,每天都怎么安排时间呢?小雅说,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朋友圈”(看推特),唯一的收获就是发现自己在所有方面都落后了。一个同事出版了一本新的电子书,老板又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玩了,大学同学已经是上市公司的部门经理,昨天还穿着晚礼服参加了一个酒会,照片看上去精致优雅,还有魅力。
小雅常常忧伤又愤怒地问自己:我真的落后了吗?真的有人一直都在进步吗?他们之中,有谁更新这些个人状态是为了让我不开心吗?自己怎么那么容易认为社交媒体的意义就是时时刻刻提醒哪些事情我没做,哪些目标我没完成,以及我的朋友圈还有很多空间理应贴出我该完成的壮举。
后来小雅也看了心理医生,和艾茉一样,她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抑郁。不久前看到一个心理医生介绍经常刷微信朋友圈隐藏着刷出抑郁症的极大风险。他最近也在门诊中观察,发现一次门诊的30位抑郁症患者中,竟有6人有刷朋友圈成瘾的倾向。记得以前一个朋友说:前女友是忘不掉的痛,朋友圈是戒不掉的瘾。
那为什么个体在发朋友圈和刷朋友圈时会有一种飘飘欲仙,欲罢不能的感觉?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体在社交程序上进行自我表露的时候,大脑中的伏核区特别活跃!而这块区域恰恰和成瘾症状相关,当你在吸食毒品时该区域同样会活跃起来。
打开手机,除了打电话之外,如今更多人喜欢刷微信朋友圈。纵观朋友圈,90%以上晒的都是吃、喝、玩、乐。或许对于有的人来说,看看这些是种消遣娱乐,可我们绝不能忽视还有另一部分人,看完人家晒的幸福之后,他们真的会羡慕、嫉妒、恨。如果你是后者的话,建议你还是少看朋友圈,不然久而久之会产生心理疾病。比如每次发朋友圈,也许你总是用心地编辑每一句话,美化每一张图片,突出自己的优点,避开自己的短处。只是,你是否渐渐地发现,自己发的每一条朋友圈,只不过是为了塑造一个阳光、向上、多才多艺的生活美满的人呢?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而上行社会比较是指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进行对比。由于社会比较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发过程,所以在刷朋友圈时产生嫉妒攀比心理是不可避免的。最为重要的是,不断更新的信息流,让他人信息更为易得,因而让个体在刷朋友圈时更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而这个过程却不易被个体自己控制。
经常刷朋友圈的人可能会纳闷,为什么朋友圈里面的好友都似乎过得比我好,比我牛?长期暴露在被打击的伤害之下,你不免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开始怀疑人生。对于社交媒体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匹兹堡大学科技与健康系资深教授、媒体研究中心主任Brian A. Primack有过调查研究,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和抑郁症之间有着明显且直接的联系。比如,一周内访问社交媒体频率高的受访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那些频率低的受访者的2.7倍。而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社交媒体上的受访者,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花费时间少的同龄人的1.7倍。
研究者们还特别讲到社交媒体的危害之一,即暴露于社交媒体上高度理想化的“同龄人生活”,会导致妒忌心的膨胀,并错误地以为其他人都过着更快乐、更加成功的生活。有些人容易将人家在朋友圈晒的幸福放大,看到一顿大餐以为人家顿顿是大餐,一次旅游以为是人家经常去旅游,看着,比较着,无意间就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自卑郁闷感便油然而生。
你应该怎么做,才能不因此抑郁?
所以,为了防止一不小心就抑郁了,你需要:
1.屏蔽那些比你优秀的人的朋友圈,眼不见为净。
2.把朋友圈戒了。
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再试试下面的方法:
第一,减少刷朋友圈的时间。
朋友圈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必备。减少刷朋友圈,不仅可以从无关自己的别人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还可以让你避免因为社会比较所带来的抑郁。
第二,进行下行社会比较时思考你为什么不能更好。
正因为社会比较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发过程,所以减少社会比较变得非常困难。既然无法减少社会比较,那么只能够改变比较对象。当你在朋友圈中受到伤害后,到医院、城中村或工地看看,这种下行社会比较所带的幸福感能够抵消掉上行社会比较所带来的焦虑感。
这是因为人在遭遇痛苦或失败的时候,如果发现有人和自己一样或者比自己更痛苦,他会获得一种被验证的安慰。在美國注册校园心理首席咨询师任欣妮看来,这是中国的“羞耻文化”在起作用。
如果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同时做了一件错事,中国人会倾向于否定自己这个人,于是乎他要通过“与人比惨”来给予自己安慰,而那个不在羞耻文化下长大的美国人,并不会去否认自己,而会去挖掘自己究竟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从而反思学习,找到改变的方法。
如果你发现朋友圈里面呈现出一个你向往的生活方式,你也可以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不能那样去生活?
第三,意识到朋友圈内容的积极化倾向。
人们在发朋友圈之前,会对要发布的信息进行自主的编辑,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策略性,人们会更多地突出积极的和理想化的自我信息。
因此,朋友圈的内容其实来自于人们有意的积极化呈现,属于一种印象管理和社交整饰行为,而真相是,别人的生活其实没有朋友圈所显现出来的那样光鲜亮丽。意识到这一点,将会减少社会比较的负面作用。
责编/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