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草产业发展概况
2017-07-07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甘肃草产业发展概况
发展背景
1987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牧区工作会议,把草业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出了“立草为业”。“必须提高对草的认识,把草作为一业来研究和发展”,这是田纪云副总理报告中的两句话。国家领导同志第一次在重大会议上提出立草为业的论点,但因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任务、经济环境及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因素,草业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优质饲草产业的建设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草业的发展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2014年10月26日汪洋副总理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草业发展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提出了“草牧业”观点,并将座谈会的重要精神写入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开启了草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草业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绿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已经不再是传统认识的资源性自然再生产,它同牧业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协同并进的关系,同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草产业,“草牧并重,草业先行”,逐步改变传统的单一农业结构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甘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选择。
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草原补奖政策、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和退牧还草等工程的机遇,不断加大对草产业的政策引导,促进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草产业发展的意见》,发布了《甘肃省草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了我省草产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2016年底,全省人工种草达到2470万亩,居全国第二,苜蓿留床面积达到1035万亩,居全国第一,其中专业化商品草面积达到294万亩。年产苜蓿干草近500万吨,生产各类优质商品草236万吨,其中销往全国的商品草近90万吨,成为全国商品草主要生产基地。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总量达到1535万吨。我省草产品不仅有效支撑了全省畜牧业发展,巩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同时成为内蒙、青海、西藏等大牧区饲草储备和奶业发展优质饲草的主要来源。我省在全国草业大省的地位基本形成,陇草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产业特点
甘肃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基本形成了区域化优势产业带。河西灌区高端商品草(苜蓿、燕麦)产业带、中东部黄土高原旱作区草畜一体化产业带和高寒牧区生态屏障草畜平衡产业带已经形成。二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人工种草(含复种)占耕地总面积超过了三分之一,专业化商品草基地形成,规模化程度快速提升,机械化配套能力不断拓展,商品草产量增加较快,市场主体持续成长。三是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省草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5家,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52万吨。企业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主体,涌现出亚盛田园牧歌、杨柳青牧草、甘肃民祥、三宝农业、西部草王等一批在国内具有很强影响力的草业龙头企业,在生产优质草产品支持全国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很好的带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产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全省草原技术推广、高校及科研院所和生产单位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对生产技术研发更加重视,科技对草业的促进作用更加突出。特别是作为我国现代草业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任继周院士以及南志标院士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草业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卓越建树,为我省草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
存在问题
甘肃草业经过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和甘肃丰富的草业资源和良好的发展基础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草产业社会化组织程度和服务能力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存在企业单打独斗和恶性竞争的现象;草产品品种单一、草畜结合不紧密,行业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种子生产企业竞争力弱,草种资源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草产品运输成本高,制约产业发展;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技术创新不足、成果转化能力低、产学研推机构资源共享不够;院校之间技术融合程度不够、联合不紧密等。
发展新阶段
为了进一步发挥甘肃草业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解决我省草业面临的突出问题、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瓶颈、建立行业标准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抢抓当前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甘肃省农牧厅研究制定了《甘肃省草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甘肃省草品种培育和良种繁育规划》,提出新增1000万亩商品草基地的目标,并启动草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力争“十三五”末把甘肃建成草牧业强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甘肃省农牧厅把机制创新作为重要突破口,通过成立甘肃省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甘肃省草产业协会来凝聚全省的草业资源和技术力量,全力推进甘肃草业发展转方式、提效益、上水平。
以甘肃省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平台,建设甘肃草业智库。发挥甘肃草业科技优势,凝聚科技力量,共享科技资源,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启动一批重点支撑项目,对草牧业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并适时提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甘肃省草产业协会为平台,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协会将以企业为主体,争取相关单位配合和支持,进行产业政策宣传、信息服务、投资融资、行业自律、组团发展、创建品牌,切实提高甘肃草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把协会办成企业之家。
以甘肃省草业标准技术委员会为平台,构建甘肃草业标准体系。利用甘肃省草业标准技术委员会挂靠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的契机,组织开展全省草种、草产品、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建设已经获批的天祝县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和永昌县高产优质苜蓿种植标准化示范区两个省级示范区项目,以及天祝县、夏河县这两个全国基层技术推广示范站的建设、示范,全面提升草业发展水平。
以核心示范站创建为平台,提升草业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托鼠虫害预测预报站、区域试验站、人工草地监测站、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站,通过开展生物灾害防控、草品种区域试验、人工草地生产力和草产品质量监测、草原生产力与生态监测、草畜平衡监测等工作,以及天祝县、夏河县这两个全国基层技术推广示范站的建设、示范,推动核心站创建,提升草业发展质量和技术服务水平。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 供稿)
(编辑:魏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