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银行”铸就农民致富梦
——西北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武山论坛、西部特色农业发展智库对话和2017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侧记
2017-07-07
■本刊记者 魏 翔 文/图
“绿色银行”铸就农民致富梦
——西北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武山论坛、西部特色农业发展智库对话和2017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侧记
■本刊记者 魏 翔 文/图
渭水河畔,君山脚下,一畦畦绿油油的菜地格外养眼。端午刚过,武山气候宜人,瓜果飘香,架豆吐出新绿,将“触角”努力伸向更高的天空,翠色欲滴的黄瓜在阳光下深呼吸,韭菜已经进入养根期,在风中倾斜了身子,微微颔首。近年来,作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中国韭菜之乡”的武山县,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园区带动、标准生产、品牌创建、市场营销,让田间地头的“绿色银行”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开幕式现场
西北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武山论坛、西部特色农业发展智库对话和2017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期间,记者在会上以及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武山蔬菜及特色产品展示展销区、大南河流域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城关镇清池村走访观摩,采访对象从院士到农民,谈到武山蔬菜产业,大家对其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景信心十足。
小西红柿
一场盛会和一张“名片”
6月1日,由中国园艺学会、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园艺学会和天水市农业局、科技局和武山县政府主办的西北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武山论坛、西部特色农业发展智库对话和2017甘肃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在武山县开幕。
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郝远,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天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廷云,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县镇年鉴编委张虎林,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上,省工商局、省质监局向武山县颁发了“武山蒜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证书、“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武山北顺日光温室黄瓜标准化示范区”证书和“甘肃知名品牌:瑞德园脱水架豆王”标牌。
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在人群中响起,“绿色、科技、合作、共赢”的主题成为大家的共识。
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在致辞中说,2011年以来,武山已成功举办了4届蔬菜博览会,在推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蔬菜产业提档升级、助推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之策、务实之举。一批专家学者、企业家和国内外客商相约武山,通过开展考察观摩、展示展销、学术研讨、合作洽谈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共话产业发展、共商合作交流,必将对提升蔬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助推脱贫攻坚起到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目前,武山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9万亩,总产量122万吨,产值22.5亿元。注册蔬菜商标25个,18类蔬菜30个产品被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武山韭菜”、“武山蒜苗”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山蔬菜远销24个省市和东南亚、欧盟等地区,蔬菜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武山成为全国重要的蔬菜产区和蔬菜集散中心。
“武山蔬菜”,已经成为武山的一张“名片”,传播着绿色的希望。
武山韭菜甲天下
马新文是武山县文家寺村的村支书,在武山蔬菜及特色产品展示展销区,记者见到了他忙碌的身影。听说记者是专门来了解和宣传武山蔬菜的,这位年届花甲的老人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都说武山韭菜甲天下,说起引进和培育韭菜,我们家算是全县最早的了。”马新文如是对记者说。
马新文介绍说,父亲生前就喜欢钻研蔬菜培育技术,火炕育苗法就是其中一项,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借助塑料薄膜才能完成,在20世纪70年代,武山还没有卖塑料薄膜的,父亲就用玻璃替代,结果是振奋人心的,效果出乎预料的好。
蔬菜展馆
清池蔬菜生产基地
地里劳作的杜荣定
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郝远一行现场观摩
当时家里人多地少,父亲想让蔬菜早点上市,要是产量能再提高点,手头就会宽裕很多。
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发现废旧塑料袋覆盖下的韭菜长得比别处明显好很多,他立刻意识到,这绝非偶然。
说到这里,马新文略显激动地告诉记者:“我记得很清楚,1976年的时候,我们家里托人到上海买回来塑料膜,咱这里当时没有呀,所以说,用塑料膜搭棚种韭菜,我们家是全县第一户,而且,一直以来,我们也是坚持使用有机肥。”
试验成功了,自己搭建的韭菜棚让马新文的父亲尝到了甜头。到了80年代初,他们家已经是县上颇有名气的韭菜种植大户了。也就是从那时起,蔬菜大棚技术在武山县被逐步推广。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被化肥“喂瘦”了的耕地》的专题调查,报道再次指出了由于长期使用化学肥料,我国的土壤已经不再“健康”,土壤性状恶化、土地板结、土壤酸化、盐渍化、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并直接导致了土壤贫瘠、地力衰竭等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武山县作为蔬菜大县,坚持“绿色”发展之路,保护了土壤的安全,也就保护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武山县蔬菜局农艺师黄录元对记者说:“在日常技术推广中他们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除此之外,还建议韭菜四年倒茬。农户除了用粪沤肥,还把韭菜的根部还田直接发酵成有机肥料,这样才能保证韭菜的品质。”
在武山县城关镇清池韭菜种植基地,记者见到了正在韭菜地里劳作的杜荣定老人,72岁的他,依然身手矫捷,耳不聋,眼不花,他指着一个一块用塑料包起来的地对记者说:“这里面是动物的粪便,这是在沤肥呢,用有机肥种出来的韭菜,不光味道好,还对健康有利,你看这些黄色的粘板,用处大得很,飞虫就喜欢黄色,粘上去可就下不来了。”
据了解,被称作“中国韭菜之乡”的武山县韭菜种植面积达6.2万亩,清池韭菜标准化核心示范区韭菜种植面积达5000亩。
完美“搭档”:科技与艺术
走进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就像是进了一个大花园,让人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不禁为其科技创新叫好。人们纷纷拿出相机拍照留念,一位游客大声赞叹:“你们这里种菜简直就像种花一样,把蔬菜园经营地和花园一样。”
火红的小西红柿高高悬起,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热情与美丽,拳头大小的彩椒躲在绿叶间,调皮地看着游人。
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立体螺旋仿生水培等让人目不暇接,科技与艺术成了完美“搭档”。武山县蔬菜科技示范园管委会副主任王建军告诉记者:“我们围绕打造一流科技园区,引领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发挥园区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展示水肥一体化、温湿度控制、二氧化碳施肥、熊蜂授粉等24项栽培技术和椰糠基质栽培等17种栽培模式,累计引进各类蔬菜新品种120多个,筛选推广近30个,完成集约化育苗8000多万株,举办培训班60期5000人(次),接待参观考察20多万人(次)。”
王建军介绍说,他们已经建立了质量可追溯体系,以科技为依托,从田间到餐桌,把好每一道关,让消费者吃得可口、吃得安心。
武山县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4100亩,完成项目投资6.25亿元,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片建设、组团发展、企业化运营”的思路,建设“一园一市场两区”,即:武山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国家级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冷链物流区和示范种植区,集中打造集科技研发、示范推广、技术培训、良种培育、仓储物流、信息服务、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蔬菜产业示范园区。
科技示范园的工作人员
匡廷云院士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张虎林
2017年,园区已引进番茄、辣椒、黄瓜等9类蔬菜新品种34个,其中在园区各设施棚及周边示范种植区安排品比试验17个,向外推广14个,完成集约化育苗739万株,结合巩固退耕还林项目为全县城关、洛门、山丹、高楼、马力、鸳鸯、四门等7乡镇的40个村提供蔬菜种苗1225万株,推广面积已达到4000亩。在园区开展以炉渣、腐熟有机质、河沙为原料的有机生态型甜瓜无土栽培试验和以玉米芯、炉渣、锯末、椰糠等为原料的无土栽培试验、番茄嫁接双杆整枝试验和西瓜-黑籽南瓜嫁接试验等;在孟家庄示范种植区推广增施腐植酸肥料和氨基酸肥料水肥一体化辣椒栽培3亩,在四门咀儿村推广山地蔬菜育苗移栽50亩;结合武山县缓控释肥项目和甘肃省重大科技项目,针对全县贫困村和农技推广干部开展技术培训班10期1000多人(次)。
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政治委员会委员、市杜马议员助理、浆果店铺食品公司创始人菲利玛宁科·依戈里在参观园区后说,武山蔬菜主打绿色、有机品牌,与俄罗斯人民对蔬菜品质的要求高度切合,很受俄罗斯人民的欢迎。他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对武山蔬菜在俄罗斯的宣传推介力度,继续深化双方在蔬菜产销领域的合作开发,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产销对接,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西梁模式”值得推广
在武山采访期间,记者反复听到一个词:西梁模式。
武山“西梁模式”是集全膜玉米、正茬及复种蔬菜、原膜二次利用于一体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粮、油、菜协调、综合发展的旱作农业推广模式。
武山县蔬菜研究所所长宋继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西梁模式’在全省范围内被推广,引导山区农户改变单一种植小麦和玉米的现状,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间套复种、轮作倒茬等旱作农业技术,形成‘粮-油-菜’、‘粮-粮-菜’等多种两年三熟高效旱作农业种植模式,有效利用了山区有限的土地资源。”
武山县农业局通过不断试验示范,积极引导该区域群众改变传统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的生产方式,全力推广以正茬和油菜茬、小麦茬复种全膜豆角为主的增收模式,错开播种时间,从4-5月的正茬全膜豆角到6-7月的油菜茬、小麦茬复种全膜豆角梯次播种,不仅确保了农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形成了多种“粮-油-菜”、“粮-粮-菜”、‘菜-油-菜’、‘菜-粮-菜’两年三熟高效产旱作农业综合性示范区。
从武山县城关镇到洛门镇,再到四门镇的浅中山区域,基本都按照“4321”协调平衡的种植结构,即在正茬作物种植面积中,全膜玉米占40%,冬油菜占30%,冬小麦占20%,正茬豆角占10%的模式进行种植。在每年7月份之后,随着油菜茬、小麦茬豆角的种植,以豆角为主的正茬和复种蔬菜将占到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
高产、高效、优质、多元的“西梁模式”,已成为引领武山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模式,也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示范效应。“全膜玉米-冬油菜-豆角”、“全膜玉米-冬小麦-豆角”两种模式两年三茬作物亩产值可达8000元;“豆角-冬油菜-豆角”、“辣椒-冬油菜-豆角”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2016年,西梁粮油菜两年三熟高效旱作农业综合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约460元,人均纯收入的70%来自农业收入。
“我们已经探索总结出了几种相对比较成熟的套种模式,我们还会继续探索,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宋继宏说。
院士为武山蔬菜“点赞”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在武山县城关镇清池韭菜种植基地实地调研韭菜产业发展后说:“从全国来看,这里也是韭菜种植难得的基地。我认为清池基地韭菜种植的思路是正确的,假如我们选择化肥和农药,确实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产量,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市场首选的将是安全和品质,脱离这些就不会长远发展。”
前不久,武山县从城关镇清池蔬菜生产基地、马力镇北顺蔬菜生产基地、滩歌镇黑池殿蔬菜生产基地、洛门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随机抽取了韭菜、黄瓜、西红柿、辣椒、油菜等10个蔬菜样品,委托甘肃国信润达分析检测中心按绿色食品相关标准进行了农药残留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样品均符合绿色食品相关标准要求,全部合格。
近年来,武山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通过“制度劝导+技术指导+市场引导”等方式,全县蔬菜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16年年底,该县农产品检测部门年定性检测样品数量5655个,定量检测209个,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85%以上。2017年1至5月份,县乡两级监管机构共检测样品3691个,合格率99%以上,武山被省农牧厅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李天来院士一行在武山县考察蔬菜产业
据悉,该县按照“有标执标,无标制标”的原则,先后制定了韭菜、莴笋等14项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科技下乡、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介,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指导生产者使用农家肥、物理除虫、尾菜腐熟还田等技术,规范使用农药、化肥,农产品质量安全途径不断拓宽。同时,积极引导种植户提高蔬菜质量,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加强对已认证“三品一标”产品的证后监管,强化产地、市场监测,形成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武山韭菜”、“武山蒜苗”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了“盘龙韭菜”、“北顺黄瓜”、“高楼辣椒”等25个蔬菜商标,韭菜、蒜苗、架豆、黄瓜、番茄等16类蔬菜和26个产品被认证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增强。
在西北蔬菜产业绿色发展武山论坛上,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园艺学会理事长郁继华教授表示,武山县蔬菜发展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武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并且以菜为媒,成功举办了4届蔬菜产业博览会,有力促进了武山蔬菜产业的提质增效。武山县探索形成的塑料大棚多层覆盖韭菜种植技术已经达到了国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符合国家绿色安全蔬菜技术标准。同时,武山县的蔬菜产量在天水乃至渭河流域都位列前茅,相对于省内其他地区,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编辑:魏 翔)
清池蔬菜生产基地
辣椒展示
立体螺旋仿生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