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用胡琴和你说话
——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二胡制作技艺传承人吕建华

2017-07-07苏姗

侨园 2017年6期
关键词:胡琴建华二胡

文 苏姗

他用胡琴和你说话
——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二胡制作技艺传承人吕建华

文 苏姗

吕建华在制作二胡

两线长弦锁地,一根颀柱通天。老林野莽盖冰轩,红木紫檀流盼。胡入盛唐风韵,琴约大宋情酣。而今艺匠建华男,制器声高星汉。 ——笔者

2017年5月21日至6月3日,他受中国台湾南华大学、长安乐器公司与采风乐坊公司之邀,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台湾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台南艺术大学中国音乐学系”“南华大学”“高雄长安乐器公司”举办两岸民族乐器研讨会、胡琴制作理论与实用等一系列讲座,观者好评如潮,听者意犹未尽。类似这样的讲座他多次在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的著名学府及省市专业大学讲授;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二胡制作技艺传承人;他是唯一获得国家轻工业部乐器质量声学品质金奖得主;他就是中国二胡制作艺术巨匠——吕建华先生。

吕建华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河北辛集市。幼年时,他的伯父是有名的巧木匠,由于耳濡目染,从小吕建华就制作小木马、小手枪、小弹弓等,别看他年纪小,可他制作的玩意儿很逼真。十六七岁时,舅父满瑞兴知道他心灵手巧,做啥像啥,就和他父母商量,带他进京学习一门手艺。

满瑞兴是京城著名的乐器作坊“义合斋” 的第二代琵琶制作传承人,小建华每天无数遍抱着比自己矮不多少的琵琶打磨,真有点力不从心,只好转学了。一年以后,他转向“文盛斋”民族乐器制作第三代传承人韩贵赞老师学习制作二胡。3年出徒后,他师从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教授,专修二胡制作理论及材料研究,2年后学成回京。

“文盛斋”“义合斋”是当时声名显赫的乐器作坊,后来公司合营叫北京民族乐器厂;“文盛斋”从清咸丰年间,历经二百余年的代代传承,其正宗精湛的二胡制作工艺被吕建华传承。

梅花香自苦寒来。吕建华学徒先从磨砂纸、做工具、做琴轴做起,然后才是做琴筒、琴杆、蒙皮。那时,“文盛斋”的师傅是口传心授制作技艺的。学习技艺,必须爱好、聪慧、有悟性,对制作的工艺要深透理解,最重要的是在制琴的过程中,要一丝不苟,用工匠精神去打造唯美的艺术。

聪慧善良的吕建华虔诚学艺、孜孜以求,十指磨出血泡疼痛钻心,胳膊酸胀更是常有的事。他有点空闲就去国家图书馆阅读相关资料,在他的时间表上十之八九为学习与制琴。一个寒冬,已经下班了,他觉得琴的一个地方不满意,便冒着北风烟雪,骑自行车十几里去老师家研究,直到满意为止。夜深了,老师留他不住,他又骑车回到了宿舍。

二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大唐帝国时期。有着1/4铁马胡风血统的李氏初唐以包容、开放、诗意立国。北方奚族人入唐时带着两根弦的琴在酒肆或军营中弹唱,故叫“奚琴”、“胡琴”,宋时,称为“嵇琴”。唐朝有太多的诗人用诗歌叠起帝国的峰值高度,其中,岑参所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胡琴就着诗韵风靡。元朝《元史·礼乐志》记载着制琴原理,二胡作为当时的宫廷乐器,拥有极其高雅的身份。二胡也一直为民间艺人所喜爱,特别是清末民后,在阿炳、孙文明、刘天华等先驱的带动下,二胡有了开山立碑式的发展,尤为是刘天华先生的创新开拓使二胡登上了独奏的大雅之堂!现在,二胡己成为民族乐器中传播最广、发展最快的独奏乐器!

那是一个青梅小杏逐红枝头的季节,享誉中国乐坛的里程碑式的二胡演奏家王国潼老师拿着从旧货市场买来的旧家具,让吕建华制作一把二胡。吕建华激动得了不得,夜以继日地精工细琢,半个月后,他将“作品”交给王老师,王老师赏心悦目,对他盛赞有加,阔绰地给他几十元加工费,在一个冰果3分钱的年代,这些加工费不但让吕建华生活宽余,更主要的是他获得了名家大范儿的认可。那种成就感恰似熟透的红杏,枝香墙外。

但吕建华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废寝忘食地钻研怎么能制出琴的精品。他知道,优秀的制琴师每次的制作都是创作,好的制琴师会根据料的特性、演奏者的要求与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习惯、现代乐团普遍使用的定弦高低、声音的平衡、音的亮度、主奏的旋律、外型审美等等来制琴。为了声音的声源体、滤掉、折回、反射,琴筒尽量用一块料,有拼头,他就把接近一样的料拼在一起,包括琴杆。他全力以赴让所有的因素发挥到极致,使整个琴体统一协调。

制琴的材料极其讲究。蒙皮为缅甸蟒、云南金花蟒、公蟒、小鳞格等,主体木料为红木、紫檀、小叶紫檀、黄梨,这些树木生至几百年,伐用后又几百年,其内部分子完全碳化定性,这样的制琴稳定性不会因潮湿、干燥等不确定因素而产生太大变化。现在这样的木料主要是明清家具、庙宇房坨……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吕建华惜料如金、爱料如子。他听到哪有适合制琴的材料,即使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也要千里追寻,重金购进。有一段时间他遭遇琴料荒,由于他平时扶贫济困,富可交、穷可为,他的一位朋友知道他举步维艰,就让他随便用自己收藏的十几吨名贵木材,他才有了自己的新作坊。

传统的手工作坊和工业机械化大生产有本质上的区别。大生产是根据科学数据分析总结出来的标准化,千琴一律,但也能百里挑一、千里挑出几把好琴;而传统的手工艺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价值就在于相同与不同,传统制作与现代应用是体现个性化,传统的规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二胡制作工艺是琴筒小、声音小。二胡有独奏与主奏形式,声音不行,现代乐团就不能用,所以,就得不断地变。

斯特劳斯与宾利,如果一如既往地古板、守旧、固步不趋,高贵也终将破灭。吕建华的工作室,是在中国乐坛上掠起飓风、掀起狂澜、举起九鼎之人的聚集地,多年来他与二胡演奏家张锐(已故)、王国潼、许讲德、闵惠芬(已故)、赵寒阳、薛克、姜克美、宋飞等大师,在二胡声音的稳定性及上下把均衡上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使二胡的制作工艺与发声质感更加完善、科学、娴熟、精湛。

吕建华全身心地与琴合二为一,他在用心声和琴声对话,他在用琴再造一个生命——树木的生命,音乐的生命,演奏者的艺术生命。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吕建华砥霜砺暑三十几年,孜孜不倦,博采众家之长,集成诸家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琴风格。他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创造着民族乐器二胡手工制作的辉煌,他的作品成为一琴难求的艺术经典。他的制琴,曾被国家最高领导人访美时作为国礼赠送;两岸三地的许多学子用他制的琴在各种演奏大赛上琴声夺人,金奖银牌如探囊取物;他的制琴,成为国内外许多名家乐团、音乐学院指定用琴,他的制琴,成为这个时代的业内符号。

吕建华在三十几年中,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上世纪90年代初,先富起来的一部人,站在潮头淘了一桶又一桶金。面对闪闪发亮的金子,他也想去赶潮。但他脑海里忆起王国潼老师对他制琴的赞赏,眼前浮现出一个个艺术家赏琴时的笑容,一个个学子想摘金夺银企盼一把好琴的眼神。民族工艺需要传承,这是责任,是一个手艺传承人的担当,他不能去赶潮,他必须坚持与坚守用胡琴和你说话。

他对制作艺术追求唯美之心,总是鲜嫩如初。

吕建华知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铜臭熏天、信仰失守、道德沦陷的随处,他坚持与坚守一角纯净的天空和一块纯美的音色,并且打算永远的坚持与坚守并毫无保留地把制琴技艺传承下去,他认为这个技艺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吕建华是这个时代手工制作的精神典范,是手工二胡制作的艺术巨匠,他会始终用胡琴和你做心灵应答。

猜你喜欢

胡琴建华二胡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穿越皓月的胡琴声
思乡(二胡短曲)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米沙在书里
可怕的事
一把二胡
变变变
阿呜想做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