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7-07-07师慧丽张文娟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相关者

师慧丽,张文娟

(同济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 200092)



面向“中国制造2025”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师慧丽,张文娟

(同济大学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上海 200092)

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生产方式特征,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以“能力培养”需求为导向,提出通过构建“四方联动”完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通过实现“三层衔接”完善系统化教学体系,通过完善“教育立交桥”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而保障“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国制造2025; 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

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快谋划和布局,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我国也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国策.所谓“中国制造2025”,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的信息物理系统,加快推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完成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2025”为职业教育领域带来了集成化、扁平化、人性化、跨界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等新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调整,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 “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1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的生产方式

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生产方式呈现出“软性制造、从物理到信息、从群体到个体、互联制造”4大趋势[1],如图1所示.首先,硬件生产不再被简单地等同于制造业,软件在制造业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商品产生的服务或解决方案成为制造业的主要利润源,即制造业呈现所谓的“软性制造”特征.其次,未来制造业更加注重通过模块化——将标准化的零部件进行组装,基于模块化和封装的系统化,来提升产品附加值.而系统化设计生产的基础是对物理意义上的零部件的信息化.所以说,未来制造业具有从物理到信息的特征.第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柔性的定制化服务,凭借优越的设计在竞争中取胜,从规模化的群体走向定制化的个体是未来制造业的特征.最后,未来制造业定制化、个性化服务的特征,要求制造企业必须掌握自动化、信息和网络技术,具有快速重组、动态协同、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是必须成为互联制造的企业,如图2所示.

图1 再工业化背景下的生产方式特征Fig.1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ion mode under reindustrialization

图2 互联制造的形成Fig.2 Formation process of interconnected manufacturing

1.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特征

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背景下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具有同样的“软性制造、互联制造、定制化、智能化”等生产方式特征.也就是说,“2025”背景下的产品制造流程不再是一家企业的单个行为,而是以用户需求为主线的纵向集成,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将更加模糊,生产过程将充分利用端到端的工程数字化集成,生产者将不仅是技术与产品之间的中介,而更是价值网络的节点,是生产过程的中心.这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首先,必须具备极高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25”时代,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重复性的简单劳动,智能工厂里的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使用和管理者.因此必须具备极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必须具备跨学科能力.由于未来制造是客户需求导向的定制化、小批量、个性化生产,产品的最终形态将与生产者密切相关.新的业态将模糊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界限,每个生产者既是产品的设计者,又是制造者,所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丰富的产品知识,具有跨学科的能力.最后,“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了10大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不仅具有精湛操作技能,更具备对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人[2].

2 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加快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坚持服务大局、就业导向、育人为本、多元办学、分类指导、示范引领等原则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3].迄今为止,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

但是,相对于“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过分强调与大批量流水线作业相适应的单一技能培养,对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强调不够.二是行业企业参与不充分.行业和企业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三是人才培养通道不畅通,生源体系相对封闭.具体体现在职业教育、高职教育阶段缺少本科职业教育,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还未建立.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教育立交桥”尚未完全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不够,难以实现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生源未对整个社会开放,一线劳动者进入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路径较窄.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分别由不同职能部门管理,在双证融通、相互开放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四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学能力偏弱.五是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还广泛存在.劳动准入制度执行不严格,降低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较优势.现行收入分配、用人制度客观上使一线劳动贬值,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利益和足够的职业尊严,还不能做到体面劳动.重普教、轻职教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仍在社会中广泛流行.

3 “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要求,基于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本文提出通过构建“四方联动”、实现“三层衔接”、完善“教育立交桥”(如图3所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障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图3 “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Fig.3 Framework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of “Made in China 2025”

3.1 建“政行校企”利益均衡、责任共担、四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

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培养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决定了其与社会其他组织或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技能型人才培养涉及很多利益相关者.所谓的利益相关者,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指除股东以外其他与企业有利益(害)关系的人和团体.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有职业院校、政府、企业、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等.这是因为:首先,职业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的核心层,当然也是重要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其次,政府(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代表社会向技能型人才培养分配资源,期望技能型人才培养能体现社会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第三,企业(行业)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就业单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第四,研究表明,学生个人及家庭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直接受益者[4].最后,社会也是利益相关者之一,因为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其外溢性非常明显,高等教育除了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外,还有促进社会目标实现的功能.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有参加企业决策的权利;管理者负有服务于所有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信托责任;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所有相关者的利益”[5],技能型人的才培养要在了解其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构建“利益均衡、责任共担”的政府、行业、职业院校、企业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培养出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3.2 构建“三层衔接”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2.1 变革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实施高端装备制造的创新工程,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重点突破领域;提出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制造业服务化推进行动计划等方案.根据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需要的特性,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改革完善现有的专业体系,增设“中国制造2025”亟需的特色专业,即设置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集群,引导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加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事实上,从目前我职业教育的培养现状来看,有些专业培养总量不足,如农机装备的专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业[6];有些还处于空白状况,如面向绿色制造领域的一些专业等.

3.2.2 变革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首先,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满足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内容.如上所述,“中国制造2025”时代,新兴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呈“软性制造”“定制化”和“互联制造”等特征,要求技能型人才不仅具有信息化、智能化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极高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备跨学科能力和智能网络的应用能力.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要承载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强调大类专业/通识教育的同时,要改革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减少传统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增加与信息化、智能化相关的,以传感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和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测试与传感技术》《数字接口技术》《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导论》《数据库与云计算技术》等;开发以工业机器人的基本应用和编程、工业机器人的用途和日常维护保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及故障诊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实例及系统设计等内容为特征的,具有职业教育示范作用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生产制造类的专业课程,进而为“中国制造 2025”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提供课程保障.

其次,改革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开发跨学科“整合能力”导向的项目教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智能化生产是基于机器人技术组织和实施的.机器人技术是在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结构等多种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只有拥有这种综合的技术,才能胜任“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生产.作为技能型人才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教材,只有根据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领域,开发焊接机器人、喷漆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应用和维护的工业机器人项目课程,将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技能有效整合,才能满足未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3.3.3 变革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中国制造2025”要求的技能型人才能力特征、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民化策略,要求我们要尽快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变革教育的组织形式.“中国制造2025”时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多地呈现开放化、远程化、网络化、在线化等特征,基于互联网交互平台的分散合作学习,个性化、项目化的学习,势必打破现有班级授课制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的教育组织形式将向个性化、分散化、远程化、项目化的“虚拟式”的组织形式转变.二是变革教育方法和手段.传统的、常见的“知识理解和记忆”导向的讲授式教学、“单维度技能操作导向”的示范演示教学,已不再适应“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教学急需从“学科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并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设计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和完善”的职业项目任务完成过程,进而形成满足“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需求.

3.3 构建开放、衔接、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吸引优质生源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技术工人是生产过程的中心,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生源是培养优秀技术工人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现行制度框架、职校生的社会认可度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职业教育优秀生源匮乏,直接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改革完善政策和教育体系,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技能型人才储备优秀生源.首先,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树立人们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正确认识,把技能型人才的地位提到与其他人才同等重要和享有同样待遇的高度,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其次,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开放、衔接、融通的学位制度,打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道,既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又满足学生的多种发展需要,为技能型人才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构建制度环境.例如,搭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学历教育“立交桥”,消除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道障碍,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实现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和终身学习.让每个学生既可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市场的需要随时出去就业,又可根据个性发展需要随时回校深造,增加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吸引力,以获得优质生源,培养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1] 李茂国.面向新工业革命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57-65.

LI M G.Reform trend of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for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2016(5):57-65.

[2] 曹雨平.如何应对“中国制造 2025”[N].中国教育报,2015-07-16(11).

CAO Y P.How to copewith “Made in China 2025”[N].China Education Daily,2015-07-16(11).

[3] 刘延东.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职业技术教育,2014(18):33-37.

LIU Y D.Speech on the conference of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J].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14(18):33-37.

[4] 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3-65.

ZHANG Z Z.Opinion about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advanced edu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M].Guili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4:63-65.

[5] BOATRIGHT J R.Contractors as stakeholders:reconciling stakeholder theory with the nexus-of-contracts film[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002,26:1837-1852.

[6] 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中国制造 2025 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21):10-24.

YU Z J,LIU H,YUE J F,et al.On the manufacturing 2025 strategy in China and technical skills talents training[J].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15(21):10-24.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s oriented from “Made in China 2025”

SHI Huili,ZHANG Wenjuan

(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Instrutors,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Oriented from “Made in China 2025”,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duction mode requires the skilled personnel to possess new capabilities. To ride on the capability training demands, the four-side collaboration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nsuring mechanism, whilst the three-layer connection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ystem. By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al overpass, the attractivenes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enhanced. In this way, the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for “Made in China 2025” can be guaranteed.

Made in China 2025;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阶段性研究资助项目(20160611)

师慧丽(1965-),女,讲师,博士.E-mail:huilishi@tongji.edu.cn

G 420

A

1672-5581(2017)01-0090-05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技能型相关者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供给侧改革驱动下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措施分析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
组织的利益相关者研究述评分类及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