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米林农场水果农药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7-07-07次仁旺珍
次仁旺珍
(林芝市农牧局,西藏林芝 860000)
西藏米林农场水果农药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次仁旺珍
(林芝市农牧局,西藏林芝 860000)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且是具有毒物属性的有害化学物质,不合理使用将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文章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米林农场水果农药污染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残留农药对人体及生态系统、土壤等环境因子的危害。
米林农场 水果 农药污染 现状 防治
水果残留农药是指残留在水果表面的农药及有害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和反应杂质的总称。水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水果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2005年底对全国23个大城市的大型水果批发市场抽查表明,有47.5%的水果农药残留超标,也就是说,全国近一半的水果都属国家规定不能食用“农药水果”。
米林农场建设了现状农业示范园区、生态果园、千亩果园和百亩大棚(设施)等水果引进试验,生产示范和辐射推广基地,使农场新增水果种植面积133.3 hm2,总面积达到240 hm2,10万余株。据检测,林芝市水果中农药残留超标量达30%,为此,林芝地区制订了“有害生物控制绿色食品计划”,以解决农产品和环境中化学农药残留污染问题。
1 林芝地区米林农场基本情况
林芝地区米林农场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米林农场水果生产基地位于林芝机场路边,陆空交通便利,对农用物资的供给和农产品的销售十分有利。生产基地平均海拔3 000 m,高原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病害虫少、污染少,加之农场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所产水果品质优良。
2 水果中农药残留的监测情况
为调查禁用农药中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呋喃丹在米林农场不同水果中的污染状况,文章通过2008年春、夏、秋3季对米林农场果园中的水果进行有针对性的采样监测和数据评价,以下为整理结果。
2.1 监测布点和样品采集
按照农业部NY/T398-2000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执行。共设监测点29个,采集样本250个。
2.2 监测对象
仁果类:苹果、梨、桃及苹果梨;浆果类:葡萄、草莓及木瓜;核果类:桃、李、杏、樱桃。
2.3 监测项目和试验方法
监测项目为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和呋喃丹,试验方法为气相色谱法。
2.4 质量保证和数据修约
试验分析采用空白样、10%的平行样、10%的控制样和10%的加标回收样,数据修约按GB/T8170数值修约。
表1 检测结果统计mg/kg
3 评价方法和结果
3.1 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按GB/T18406-2006农产品安全质量水果安全要求执行,即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和呋喃丹在水果中的浓度阈值均为不得检出。采用水果总体评价和分类评价以及按监测项目评价。以样本检出率和样本二项、三项检出率为评价参数。
3.2 评价结果
3.2.1 水果农药污染的样本检出率评价
总的农药样本检出率为32.8%,其中仁果类为40.1%,浆果类为45.0%,核果类为22.9%;甲胺磷的样本检出率:仁果类为10.3%,浆果类为19.4%,核果类为7.5%;氧化乐果的样本检出率:仁果类为13.15%,浆果类为20.5%,核果类为14.0%;对硫磷的样本检出率:仁果类为15.95%,浆果类为20.05%,核果类为6.4%;呋喃丹的样本检出率:仁果类为25.2%,浆果类为13.9%,核果类为7.5%,结果见表1。
3.2.2 水果农药污染的样本二项、三项检出率评价
水果中农药的样本二项检出率为11.6%,其中仁果类为12.1%,浆果类为19.4%,核果类为15.0%;水果中农药的样本三项检出率为2.0%,其中仁果类为3.7%,浆果类为2.8%,核果类为0。
4 米林农场水果中农药残留污染的现状
2007年5月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药检定所对米林、朗县、波密、察隅等各县的农药检定,有20个水果品种,260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农药残留超标率达30%,残留浓度高者为允许残留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各地在防治水果病虫害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米林、朗县、波密、察隅等县一般每年使用农药2~3 kg/667 m2,多的5 kg以上;藏东南保护地水果用量更大。据有关单位调查,藏东南区果园地农药用量在9 kg/667 m2以上。多年来由于大量和连续使用化学农药,使得水果病虫害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抗药性,果农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由此,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状态。常见的残留农药主要有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氧化乐果、乐果、马拉硫磷、甲胺磷、久效磷、倍硫磷、百克威、抗蚜威和西维因等。目前该区农药年用量为5万~7万t。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在食物中毒中,由农药残留引起的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由农药引起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总中毒死亡人数的90%左右。2003年以来西藏部分地区开始对上市水果的农药残留情况进行抽检,抽检水果样品的总合格率为87.5%,但因季节、水果品种的不同,其抽检合格率存在明显差异。
从检测结果来看农产品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监测的各类水果均受到禁用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和呋喃丹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排序为:浆果类>仁果类>核果类。禁用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和呋喃丹对水果的污染程度差异不大,排序为:氧化乐果>呋喃丹>对硫磷>甲胺磷。氧化乐果对水果的污染排序为:浆果类>核果类>仁果类;对硫磷和甲胺磷的污染排序均为:浆果类>仁果类>核果类;呋喃丹污染排序为:仁果类>浆果类>核果类。水果中出现二项和三项农药污染,而且污染程序比较严重,各类水果排序为浆果类>核果类>仁果类。水果施用禁用农药问题严重,应当引起林芝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农技部门更应该加强宣传和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查禁禁用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对硫磷和呋喃丹在水果上使用。
5 水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分析
5.1 果农文化素质不高,农药知识缺乏
西藏果农文化素质不高,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甚至一些果农随意在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禁止的高毒、剧毒农药,而使水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并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林芝地区2005年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在1 090 t以上,其中甲胺磷使用量为900 t,呋喃丹使用量为80 t,另有不定量敌敌畏、杀虫醚等使用。而一些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却难以得到推广。
5.2 生产环节监管不力,质量控制难度大
除了必要的检测措施外,政府没有其他手段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对农药市场的管理也有漏洞,如对硫磷是2005年5月农业部公布的水果禁用农药,但可以在大田作物上使用。市场销售的很多农药在成分标签上没有直接标注“对硫磷”,但其含有的农药使用后会导致所产水果中此成分农药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目前,大部分生产基地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质量检测服务机构,农民外销产品仅凭经验和运气去闯;其次药品检测存在难度,由于农药残留检测消耗大,且不能向农民收取检测费用。
5.3 优质水果无优价
优质水果难以实现优价,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优质的水果和绿色食品、无公害水果等由于其生产方式不同,产品的质量提高,但产量下降,必须有较高的价格来确保农民的利益,由于市场体系尚不规范,法制不够健全,同时出现一些生产经营者违规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以假冒绿色产品。
5.4 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剂型不配套
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以销售额统计):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他占4%。此外,在林芝地区生产的所有农药制剂或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1%、除草剂占15%、其他占2%。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剧毒有机磷农药占整个农药产量的35%,占杀虫剂产量的48%。剧毒、高毒杀虫剂产量过大是造成水果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的客观原因。
6 农药污染的防治对策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农药管理条例》及农业部颁发的《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以及有关农药管理法规,结合林芝地区农药生产和使用的现状,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契机,努力解决该地区水果中的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当前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6.1 调整农药产品结构,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产品
当前该地区高毒有机磷农药占农药原药总使用量的1/4,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的规定,建议逐步取代、停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使用,如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拌磷、水胺磷等,对已登记农药产品,进行一次彻底清理。
6.2 加强“绿色果园”生产基地的建设
由于对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的水果缺乏必要的惩罚措施,导致“绿色果园”生产经营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根据当地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农药残留管理的经验,建议林芝地区有关部门尽快制订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管理法规,加大对使用违禁农药、生产农药及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果农处罚力度。同时,还要根据“绿色果园”生产基地的特点,制订有关《无公害放心水果生产技术规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规范和标准。通过对生产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和农药残留量的检测工作,真正实现无农药残留,生产的规范化、优质化和安全化。
6.3 加大无农药残留“绿色水果”的宣传力度
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水果”的认识,由于对无农药残留“绿色水果”的宣传力度不够,同时,人们对水果中农药残留超标造成的危害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在广大消费者中还没有形成一定要买无农药残留“绿色水果”的共识,相反由于“绿色水果”大多在商场附设的水果超市销售,反而给人造成“绿色水果”=“贵族果食”的印象,不利于“绿色水果”的推广。
6.4 加快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建设
针对该地区目前农药残留监测体系不健全,对残留量超标问题管理力度不够的实际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订符合林芝地区实情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规划,尽快建立健全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体系。
同时,加快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制订于西藏及各省市接轨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为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林芝地区的水果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以促进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1] 杨江龙,刘拉平,李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研究及对策.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25(6):370~372
[2] 孙慧,姜慧梅,黄金金,等.海门市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情况调查.现代农业,2006,(10):64~65
[3] 杨建国,谈桂权,黄久红.市售蔬菜有机磷农药残留调查.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2):226
[4] 王万茂,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5] 李朝旗,周兴.云南省蔬菜中农药残留污染的原因及控制措施.北京:中国农药出版社
[6] 张中义,张怀琼,曹若彬,等.植物病原真菌学.四川科学出版社,1968
[7] 吕佩珂,刘文珍,段半锁,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谱续集.远方出版社,1996
[8] 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9] 王金南.中国环境污染防治体制与政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菌粉。每667 m2施用0.5~0.75 kg(含孢子100亿个/g)。大豆食心虫若脱荚在地面爬行、虫体粘附白僵菌孢子后,在土壤感染而死亡,防治效果为70%~80%。在利用白僵菌防治大豆食心虫过程中,要及时与灾情预报、气象信息等相关因素紧密配合,选择好防治的最佳时机,在午后至黄昏无大风及降雨的情况下使用,以达到最好杀虫效果。白僵菌配制液不可长时间放置,应随用随配,用多少配多少,如果配制液超过2 h,则白僵菌孢子会出现发芽情况,降低其感染能力。为提高防治效果,可用白僵菌与少量化学农药混合施用,如掺入3%的敌百虫,但家蚕饲养区忌用。在喷施过程中,要尽量把菌粉喷到寄主或虫体上,同时保证施用量达到标准,才能达到理想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