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的昆仑山
2017-07-06陈连山
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推测第一大河黄河的源头必出于西北最大高山,这就是《尚书》所说的“河出昆仑”。作为大自然的代表,黄河自古是帝王祭祀的对象,作为黄河源头的昆仑就成为更加神圣的神山。在神话中,昆仑山是最高天神在人间的都城。
美丽的人间天堂
昆仑,古书中也写作崑崙、崐崘,有时候也叫作昆仑之丘、昆仑之墟。中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说,昆仑山在中国西北部,方圆八百里,高一万仞(《禹本纪》说它高二千五百余里),是支撑天空的八根天柱之一。最高天神黄帝、西王母、雷神丰隆,以及其他神灵都居住在山顶的宫殿里。屈原的《天问》和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说,这些宫殿非常壮丽,有九层高,高达数里。站在三百二十里外的槐江山上眺望,整个昆仑山光芒万丈。
在神话中,昆仑山十分美丽,山上到处是美景。其一是悬圃,就是位于昆仑半山腰的一处花园。其二是瑶池,那里是西王母居住游乐的地方。另外一处是醴泉。醴泉四周长满鲜花绿草,泉水清芬甘美,如同美酒一样。这座神山长满了奇花异草。山上盛产各种玉树,有文玉树、玗琪(yǘqí)树、琅玕(lánɡɡān)树、碧树、瑶树等等。所谓文玉树,就是五彩玉树。玗琪树是赤色玉树。琅玕树的果实是珍珠美玉,专供凤凰享用。碧树,即绿色的玉树。因为多玉,所以山上的井栏都是用玉石制作的,十分华美。
昆仑山还为众神提供了凡人难以想象的各种美食。山上的稻子不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水稻,而是木本的“木禾”。木禾有四丈高,树干有五人合抱那么粗。它无须每年播种,自动生产稻米。木禾的东边是沙棠树。据说,沙棠开红花,结的黄色果实像李子,但是无核,吃起来十分方便。人吃了沙棠果以后,可以漂洋过海,遇水不溺。这里还有一种薲草,味道像葱,吃了之后可以消除忧愁。山上还有肉食,叫作“视肉”。它是一种动物,但是既没有四肢,也没有骨骼,全身都是肉,而且肉味鲜美。视肉会自动生长,被吃了一块,马上又恢复原状,永远吃不完。由此可见,古人想象的神灵都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当然,昆仑山最重要的植物还是不死树,这是制造不死药的原料。山上还有一条丹水河,喝了这条河的河水也可以不死。有了这些神奇之物,人们心目中的神灵自然都是永生不死的了。据说,获得西王母同情的射日英雄后羿曾经登上昆仑山,从西王母那里得到过不死药。
南北朝时期,王嘉在《拾遗记》里介绍了昆仑山,“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有云色,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甘露蒙蒙似雾,着草木则滴沥如珠。亦有朱露,望之色如丹,着木石赭然,如朱雪洒焉。以瑶器承之,如米饴”。在他的描写里,昆仑山又增加了很多神奇事物。他说,昆仑山上有很多神仙,或骑龙,或驾鹤,在那里游玩。山上经常刮的风是四面同时起风,与凡世完全不同。还有一种特别的风,能够像水一样去除衣服上的灰尘,叫作“祛尘之风”。山上有两种露水。其一是像雾一样飘浮在空中的甘露,碰到草木就化为露珠落下,十分甜美。其二是朱露,就是红色的露水。它落在树木或石头上,就像红色的雪一样。用玉器把朱露采集下来,喝起来就像饴糖一样甜。山上还出产一种神龟,长一尺九寸,长着四个翅膀。活到一万岁的时候,神龟就爬到树上居住,还能说话。山上还有几百顷的苗圃,神仙们在那里种植灵芝和兰蕙。这些植物都是具有长生不老功效的药草。
昆仑山是如此具有超越性,所以《淮南子》说,昆仑山之上有一个山峰叫凉风山,爬到那里的人就可以长生不老。再向上,就到了悬圃。进入悬圃的人,就能够呼风唤雨。从悬圃再向上爬一倍的距离,就登上了天庭,那里是最高天神居住的地方。人进入天庭,就可以成为神灵。
可是,凡人是无法进入昆仑山的。这座神圣的山峰对于凡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即!
威严的神山
作为神山,昆仑山庄严而神圣,不允许任何凡人涉足。昆仑山有两道凡人无法逾越的自然屏障。山下围绕着一圈熊熊燃烧的炎火山。炎火山上的火焰是如此猛烈,石头扔进去都立刻化为灰烬!要想通过它,真比登天还难。跨越炎火山之后,环绕昆仑的是一条巨大的深渊,名字叫弱水。这条河非常深,足足二百四十丈,几乎是无底洞。河水本身也非常怪,因为它完全没有浮力!不要说木头,连最轻的羽毛都会沉入河底,真是名副其实的“弱水”。任何人都休想渡过这条河!弱水河里还住着一个怪物,名叫窫窳(yàyǜ),人面蛇身,让人不寒而栗。窫窳本来是一位国君,后来被贰负和危杀害。黄帝严惩了贰负和危,把他们捆绑在疏属山上,脚上加了枷锁,双手反绑在后背,跟各自的头发捆在一起。同时,黄帝委派六位大巫师用不死药救活了窫窳。窫窳感激黄帝,就住在弱水河中守卫昆仑山。任何人想偷渡,就会被他吃掉。
昆仑山顶众神居住的宫城有九个大门,每个门前都有一头开明兽看守。开明兽身体像老虎,但长着九个人头。连我们非常喜欢的凤凰和鸾鸟在昆仑山上都是全身佩戴着毒蛇,头上有蛇,胸口缠着赤蛇,脚底也踏着蛇。它们头上还顶着盾牌,警惕凡人擅自闯入神山。
昆仑山的日常秩序由半人半兽的天神陆吾统一掌管。他长着一副人脸,身子却像老虎,而且有九条尾巴,令人望而生畏。陆吾指挥着一批怪物防守昆仑山。其中有怪獸土蝼,它长得像羊,但是头上有四个角,专门吃人。还有一种怪鸟,名叫钦原。钦原虽然是鸟,有鸳鸯那么大,但是样子却像野蜂,长着剧毒的毒刺,蜇到鸟兽,鸟兽死亡;蜇到树木,树木干枯。可它专门攻击人类。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人类攀登昆仑山,防止人类去验证神灵的存在。
神圣与世俗的界限
古人既然把昆仑山想象为美丽的人间天堂,为什么又在其中安排了那么多危险、恐怖的怪物?这岂不是彼此矛盾,甚至于破坏了昆仑山的美丽?从纯粹的文学立场来分析,那的确有点破坏我们的美感体验。但是,从神话学的立场分析,这种现象却是正常的,因为它符合古代神话的实际需要。
神话不是满足人类审美娱乐的纯文学作品,而是证明人类宗教信仰的原始教义。为了证明神灵的存在,中国古人创造了神的故事以及神灵生活的场所,就是昆仑山。这跟古希腊人想象众神生活在奥林匹斯山、西方基督徒想象上帝生活在天堂是一样的。可是,当人们相信神灵生活在昆仑山,昆仑又是人间天堂之后,他们必然地产生一种冲动,希望登上昆仑山去拜见众神,去享受永生的幸福。据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说,西周时代周穆王曾经远访西方,登上昆仑山。他选择吉日良辰,在昆仑山上瞻仰黄帝的宫殿,为雷神丰隆的坟墓封了土,并用最高礼仪祭祀昆仑山。这当然是一个神话。
现实之中,一旦人们登上昆仑山就必然面对一个巨大的危机:现实中神灵是不存在的。因此,所有的宗教都会在神圣的存在和世俗的现实之间划定不可逾越的界限,以防止人类去验证神灵的存在。神话中的昆仑山被《山海经》确定在遥远的西北方,那是当时人们无法到达、更无法验证的地区。这等于用地理上的距离把神圣与世俗分开。昆仑山下的炎火之山和弱水河,以及众多令人恐惧的怪物都是古人设计的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界限,用以确保信仰的不可动摇。中国古人不许上昆仑山,古希腊人不许上奥林匹斯山。基督教更加聪明,因为它所说的天堂是在天上,遥不可及!
神圣与世俗的界限一旦划定,现实的、世俗的人类就无法去验证神灵是否存在,而只能去相信神灵,崇拜神灵。神话的目的就得以顺利实现。
昆仑山信仰的衰落
中国人对于昆仑山的信仰盛行于先秦,后世不断延续。到了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派遣张骞“凿空”西域,中国人第一次到达该地区。随着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军事征服与政治控制,汉武帝陆续派遣了多批使者前往该地区,并寻找黄河源头昆仑山。这些使者找错了,回来报告汉武帝:黄河源头在新疆于阗(即今日之和田)的南山。十分巧合的是,此山出产玉石,与《山海经》所言的昆仑山多玉相一致。于是,汉武帝就命名南山为昆仑山。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嘲笑汉武帝的做法,他说:“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后世学者都沿袭司马迁的结论,嘲笑汉武帝好大喜功。我倒觉得汉武帝的做法是符合科学原则的,因为当时的实地考察结果是南山为黄河源头,正符合《尚书》所说的“河出昆仑”。后世随着科学进步,当然可以修正汉武帝的结论。至于南山跟神话中的昆仑不一致,那正是现实和神话不一致造成的,跟汉武帝无关。
由于汉武帝命名了昆侖,所以,魏晋时代的小说家在《汉武帝内传》中就创造了一个新的神话故事——来自昆仑山的西王母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七夕之夜,拜访汉武帝。汉武帝设宴款待,得到西王母赠送的四颗仙桃。武帝吃了仙桃之后,特意留下桃核,准备以后种植。不料西王母告诉他:“这个仙桃三千年才能结果,中原地区土地瘠薄,无法生长。”武帝只好作罢。
汉武帝命名南山为昆仑山,打破了神话与现实的界限。当人们发现现实之中昆仑山并不存在神灵的时候,于是对于昆仑的信仰就衰落了。
历代地理学家根据对于黄河源头的实地考察,修正了新疆南山为昆仑山的说法,并逐步把昆仑山定义为今天的昆仑山脉。神话中的昆仑神山终于落实为现实中的一座自然山岭。
不过,在民间信仰中,昆仑山多多少少还保留了一些神圣地位。民间传说中,昆仑山仍然是神灵的居所,求仙学道者通常都是到昆仑学艺。在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三十二岁上昆仑山,追随元始天尊学道四十年,后来奉命封神。我们从中隐约还能看到远古时代神圣的昆仑山的一些影子。
(作者: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