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课堂师生行为数据分析研究
2017-07-06余启友
余启友
【摘要】本文尝试引进课堂师生行为数据分析法,观察分析课堂中的师生行为;通过与国内课堂师生行为大数据(常模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课堂师生行为的优点与不足,提升课堂师生行为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堂 师生行为 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47-02
一、研究背景
“高中数学结构化课型实践研究”是笔者正在研究的一个市级立项课题,采用“一课二上三备”的研修形式,对各课型的典型课例进行初建与重建的课堂实践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对课堂师生行为进行有效性分析,但多数教师习惯使用“经验分析法”进行分析,因缺乏数据支持,无法准确分析:初建课与重建课的课堂师生行为是否有效?是否有提升?为提高分析的科学性,我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王陆教授开展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简称COP)的项目研究,引进了课堂师生行为数据分析法,如编码体系分析法,记号体系分析法等,以期通过与国内课堂师生行为大数据(常模数据)的比对,发现课堂师生行为的优点与不足,提升课堂师生行为的有效性。
二、研究方法
1.编码体系分析法
编码体系分析方法通常是根据认知理论、教学理论以及专业课程等知识,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公共对话进行信息编码,以实现外化隐形知识,产生能用于分析教学过程新知识的一种课堂观察分析方法.编码体系S-T分析方法是一种能够直观表现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察与分析的方法.S-T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称为T行为)和学生行为(称为S行为)进行两个维度的编码,描述课堂的基本结构与实时发生的事件来观察、分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特征。
2.记号体系分析法
记号体系分析方法是指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通常将计划观察的行为列入一张事先编制好的记号体系观察表中,观察者在每一种计划观察的事件或行为发生时做个记号,如采用“正”字记号法等,并于观察后统计记号数量及观察行为所发生的频次,再进行深入分析的一种观察分析方法。
本文重点关注课堂教学的四个维度(师生行为、问题类型、学生回答类型、学生回答方式)的观察与分析。
三、研究案例
下面以厦门市大同中学黄彰颖的一节市级公开课《弧度制》为例,通过课堂观察与数据采集,获得初建课与重建课的课堂师生行为数据(见图1-4),具体分析与反思如下:
1.S-T曲线(见图1)
S-T分析方法适用于对教学过程及其活动进行分析,对教师T行为和学生S行为进行2个维度的分析,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客观性和可靠性。
分析:从图1看,以30秒为采样间隔,初建课与重建课“S行为”+“T行为”的总个数都是98个,“T行为”初建课占67.35%,重建课降为58.16%。初建课出现多条长横线,重建课出现多条长纵线。
反思:从以上数据分析可发现,虽然两节课类型相同,但初建课教师行为占据较高的比例,S-T图的有较多的长横线,说明教师讲解行为较多。而重建课教师行为比例有所下降,并出现多条长纵线。说明学生行为增多。表明教师开始改进自身的概念课教学行为,有意识减少教师直接讲解概念内容,更多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2.问题类型(见图2)
记号体系问题类型分析是对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与分析的一种聚焦式课堂观察方法。通过对教师提问问题类型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信念、策略性知识等。
分析:从图2看,初建课记忆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高于常模,常规管理问题和创造性问题低于常模,没有提出批判性问题,重建课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高于常模,其它问题略低于常模。
反思:初建课记忆性问题与推理性问题比重高,说明教师侧重概念内容的传授与讲解,重建课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高于常模。其它问题比重降低,说明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以传统的知识灌输为主,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较为可喜的是有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这说明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关注到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开始关注对学生进行数学逻辑思维和批判性等高阶思维的培养。
3.学生回答类型(见图3)
记号体系学生回答类型分析是对课堂中学生回答的类型进行记录与分析的一种聚焦式课堂观察方法.学生回答类型主要体现教师的的教育信念、人际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等。
分析:从图3看,初建课与重建课都以“推理性回答”为主,认知记忆回答重建课低于初建课且都低于常模,创造性评价回答重建课高于初建课且都高于常模。但两节无回答与机械性判断是否都略高于常模。
反思:推理性回答是指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从教师提供的资源或已有知识等途径寻找支持证据,并能将证据逻辑化组织起来,清晰地表达出所得结论的思维过程的回答方式,这与前面的推理性提问的比例相当。初建课与重建课都以“推理性回答”为主,说明教师在概念课中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这与高中数学课的课标要求是相适应的。
初建课与重建课创造性评价回答重建课高于初建课且都高于常模.说明了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独特、新颖,且带有自己个性化特征的见解或个性化观点的评价。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初建课与重建课无回答与机械性判断是否都略高于常模。教师应加强对学情分析,提高问题的有效性设计和优化问题的提问策略。
4.学生回答方式(見图4)
记号体系学生回答方式分析是对课堂中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记录与分析的一种聚焦式课堂观察方法。学生回答方式主要体现教师的的教育信念、人际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分析:从图4看,集体齐答初建课与重建课都高于常模,且重建课低于初建课;讨论后汇报和个别回答都是初建课低于常模,重建课高于常模,重建课与初建课相比都出现大幅度提升;自由答初建课与重建课都低于常模,且重建课与初建课相比出现大幅度下降。
反思:集体齐答的优点有利于教学的连贯、流畅,有利于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但无法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初建课与重建课集体齐答都高于常模,且重建课低于初建课;说明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不足,可喜的是教师已经意识到不足,并开始有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
重建课与初建课个别回答相比出现大幅度提升;说明教师越来越重视在课堂上及时诊断学习者个体在概念学习上的问题;并通过追问或多轮对话推进概念认知深度的发展;引导学生揭示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帮助不同的学生个性对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重建课与初建课讨论后汇报相比出现大幅度提升;说明教师越来越重视调动学生之间的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分享、质疑和求助等合作能力.自由答初建课与重建课都低于常模,且重建课与初建课相比出现大幅度下降.说明教师还应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课堂师生行为数据的分析与反思,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为提高课堂师生行为的有效性,上课教师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
(1)优化问题设计
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应加大问题的开放度,适当增加创造性问题和批判性问题的比重,不断优化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多引导学生个别回答,促进学生做出推理性回答和批判性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2)增强师生互动
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增加小组合作学习和生生互动环节,增加学生自由答和讨论后汇报,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不断提升教学各环节的问题间的关联性,多追问或多对话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2.采用“一课二上三备”的研修形式,对典型课例进行初建与重建的课堂实践研究,能有效改变教师的教育信念、人际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总之,通过对课堂师生行为的这一维度开展课堂观察,透过国内课堂师生行为大数据(常模数据)的比对,对课堂师生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与反思,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诊断教学问题,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课堂师生行为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與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05,113)
[2]柯旺花.基于课堂观察数据的有效性提问分析与反思[J].地理教学, 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