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践探究
2017-07-06张大中
张大中
【摘要】随着课改的顺利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针对当前学生数学素质状况,分层教学实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开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能较好地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42-02
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整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各展其长,张扬个性。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依照学生学习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層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方法。数学课堂分层教学无疑是对数学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发展。
第一,学生分层,是提高分层教学有效性的人文基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
(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
(B)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
(C)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
第二,备课分层,是提高分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基础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第三,授课分层,是提高分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过程
授课分层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
如: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对例题的讲解进行了优化。例题对比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x2-7x-18=0; x2+4x+3=0; x2-9=0;
(x-1)2+3(x-1)=0; x2-2x-3=0; x2-5x=0;
-3x2-4x+4=0; 2x2-3x+1=0; x2+4x+4=0;
-7x2+x+8=0. 5x2-6x+2=0. x2-2x+1=0.
上述各组例题的针对性是很强的,通过测试反馈效果很明显,体现了例题优化的优势。
第四,训练分层,是提高分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手段
分层训练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在于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理解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反馈教学信息,对各层学生进行补偿评价和发展训练,达到逐层落实目标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编排课堂练习,或重组教科书中的练习,或重新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在选编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时,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体发展的原则。通俗点就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第五,分层评价,是提高分层教学有效性的激励机制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采用个体和小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个体的评价是:对C层常表扬,不断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哪怕是考试进步一分,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制评价,经常性的鼓励加“警告”。很多时候我会私下里对学生说他好的一方面,也告诉他竞争对手这段时间学习很不错,你要加把劲别让他超过你。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很好的促使他们积极向上;而对A层的学生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总之,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与每位学生面对面的讲解,为形成相通、相融、充满民主氛围的宽敞自由的人际心理空间创造了条件。良好的心理气氛胜过任何教育技能。感情的共鸣,信念的确定,行为的顺应,目标的认同,达到教学活动的同频共振,在教学这个复杂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是属于决定地位的主体,谁赢得了学生,谁就赢得了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中学数学教学 2002年第1期
[3]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
[4]马忠林,魏超群.《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5]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