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就业流向的高校设计类专业分层分类聚焦式职业能力建构研究

2017-07-06曹晋

艺术评鉴 2017年9期

曹晋

摘要:近几年随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解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从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着手。社会应深化市场改革体系,高校应以职业发展为目标导向分层、分类进行人才教育培养,高校毕业生则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扎实掌握核心职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流向 设计类专业 职业能力建构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114-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越来越观众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和实现其自我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就我国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就业区域流向存在明显差异,即便针对同一个地区中的不同省、市、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以及设计行业的高端人才主要流向和聚集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省份,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实际情况而言,特别是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态势也逐渐进入高峰,而中西部同样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如此便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与此同时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保证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则是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内容

对于高校中的设计类专业来说,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方向广泛,不仅包含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不同专业类型。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将学校学习所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要求他们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和岗位中面临的问题。第二,知识能力,要求毕业生掌握文化课程和设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拥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具备较强的创作素质、创作思维和创新意识,信息获取和自学的能力较强。第三,社会能力,只有当毕业生拥有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择业能力以及社交能力,具备较强的协调配合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能通过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方式同他人合作和交流,从而有效解决职业岗位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设计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我校设计专业的历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根据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总结出了导致高校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录取分数往往更低,从而导致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第二,专业基础薄弱。由于很大一批设计类专业学生急功近利,为了考取理想的学校而在短时期内突击美术学习,美术高辅班教授的素描、色彩、速写等课程忽视基本功的训练,短期速成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导致大部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美术基本功较弱。第三,专业思想不牢固。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一些考生及其家长缺乏对高校教育的了解,更谈不上了解高校的教育目标以及未来就业前景,另外,还有个别学生片面地认为,在设计类专业内无法学到高、精、尖的知识,常常担忧未来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第四,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个别学生上学是冲着文凭去的,以至于入学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果不佳。第五,設计类专业大多是实践性课程,但实践环节又不到位,在教学软硬件的配套上存在明显不足,与社会脱节。

三、基于就业流向的高校设计类专业分层分类聚焦式职业能力建构模式

(一)建构思路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在实践、工作过程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从而打破传统工学分离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2.以工作岗位为主线

要根据设计类专业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当作目标任务,再结合职业工作逻辑过程中活动和知识二者的关系对课程进行设计,通过完成岗位的工作任务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完整的工作岗位,实现手、脑、心三者并用,以此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其学习兴趣不高的现象。

3.围绕职业能力为中心

对高校而言,在设置课程方面应该积极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设计,针对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的学生,高校应重点将其培养成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技术型人才。因此高校在设计课程时要明确自身培养人才的目标,努力实现课程的项目化和岗位化,选择具有典型的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运用工作过程指导教学。

(二)建构模式

1.确立以就业流向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高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培养人才的模式方面要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变成能力本位,把握职业能力这一主线构建专业课程建设。这便要求高校转变教学理念,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在基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采取任务驱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等新兴教学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课程。运用“理论——实训——项目设计”的三段式教学,遵循“理论必须、够用为度、重视运用”的课程安排模式,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基于就业流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1)构建仿真工作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若缺乏真实环境,至少能够构建类似或者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当前,高校中基于方针环境的实训基地主要以工作室为主,其主要是将设计项目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将实际的项目引入到课程中,以便学生亲自操作工程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基于仿真环境的校内实训则主要是将学校和社会有机衔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榜样,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在课程教学中导入实际项目

导入实际项目作为仿真工作环境在教学设计上的进一步延伸,便于学生全体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潜能,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例如:在教《室内设计》这门课程时,将实际项目导入作为课程模式改革的试点,在课程中适当地导入某一个设计项目,根据既定的工作流程开展,这便要求设计工作能够跟踪教学过程,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进一步熟悉该工作的运作模式。对学生而言,必须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设计,而设计公司的参与有利于增强实践的有效性,以便跟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唯有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才能掌握操作经验、行业规范等。

3.完善以就业流向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对高校的设计类专业而言,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第一,综合化课程结构,各个课程模块学科的内容均应该结合市场要求变化情况及时更新、不断调整和完善,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应该增加广告媒体学、网络传播学等新兴学科,除此之外还应该增设环境科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哲学等课程。第二,教学内容综合化,即要实现环境、材料、教学资源以及环境等综合,实现艺术设计基本技巧和技能,创意思维训练的综合化。该类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应该始终将技能和知识摆在首位,在重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一些非技术性、非智力的人文素养培养。第三,控制好各个专业课程比例。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塊、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比例应该为1:2:4:1,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教学。在分配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训练课时时需要结合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合理分配,如:设计素描、色彩、设计构成、广告创意、室内设计基础、园林景观设计等一些对实践要求强的课程,实践训练安排的课时应该为总课时的二分之三。

4.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大量实践证实,在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采取综合化教学手段能够发挥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类教学策略主要包含综合化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谓综合化教学方式主要指的是开放式教学策略,采用学校课堂教学和相关企业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合作方式。加强学校和公司、社会的联系,加强教师和行业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一方面学校可聘请一些行业的知名人士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传授设计制作经验,并对专业教学提出建议等;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不定期地选派专任教师到广告行业第一线进行参观、访问、交流学习,随时掌握设计行业前沿信息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四、结语

基于就业流向的高校设计类专业分层分类聚焦式职业能力建构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充分发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人能成才”。设计类专业本身是一个多学科、多内容复合交叉的知识体系,只有结合设计行业特点,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能力教育体系,才能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创业提供保障,为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专业化、高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婷婷.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职业领域课程体系构建与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48.

[2]刘灵.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以专业学习型社团为平台提升职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以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摄影社团为例[J].亚太教育,2015,(21):156+141.

[3]苗彩霞,梁卫海.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1,(11):61-63.

[4]刘洪波.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1,(06):93-95.

[5]袁金戈,石家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改革浅议[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