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动学生参与 尽享音乐之美

2017-07-06孙雪飞

艺术评鉴 2017年9期
关键词:审美性表演比较

孙雪飞

摘要:我国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审美性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特性,2011 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又进一步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创新时代,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努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让学生尽享音乐艺术之美,使音乐课更富有情趣和美感。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性 想象 描绘 比较 表演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91-02

我国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审美性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特性,旗帜鲜明地突出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这一修改,便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摆脱了单纯的知识技能目标,旗帜鲜明地走向了审美目标。课程标准认为音乐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演奏、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2011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又进一步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增进音乐素养。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中就此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和探索,愿在此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激活思维,展开想象

音乐审美活动的核心是审美情感体验。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它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这一特性便为学生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空间。这也便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务必注重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让他们借助各自的经历和生活经验,沟通音乐艺术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联系。

引发学生想象的因素,不外乎乐曲名称、歌词内容、创作背景、曲调旋律等。为了让学生有效展开合理想象,教师就应当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引导和铺垫,设法激活学生思维。

这一教学环节一般应安排在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所了解甚至非常熟悉之后,比如播放音频、教师范唱或教唱之后,可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冥想。从不同音乐作品中,学生可能想象出悦耳的鸟声、奔腾的马啼、淙淙的流水、丰收的欢笑……学生在欣赏、演奏或演唱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想象重塑音乐中的“形象”,从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达到审美的目的。

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的这种联想与想象,能有效打开学生思维,将学生引入广阔的音乐天地,尽情遨游在音乐展现的美妙空间,学生的思维和情绪被优美的音乐调动起来,仿佛身临其境,使其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形象,既从音乐中体验生活,又去生活中寻找音乐,从而最大限度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

二、运用语言,形象描绘

以上想象环节进行到一定的时候,教师便可适时陆续让想好了的学生通过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以形象地展示在全体学生面前,让大家互相分享彼此的想象成果。教师应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比如笔者在教唱歌曲《春天又来临》时,开头笔者说:大家小学时学习过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描写什么地方的风光?学生熟练地回答是描写内蒙古辽阔的草原风光。笔者接着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又是反映什么景象?请大家一边轻读歌词,一边展开想像,想好后请大胆说出来。”很快就有学生说道:“我曾经和爸爸妈妈去过内蒙古草原旅游,此刻,我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场景,眼前呈现出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悠闲地游荡在蓝天白云之下的绿草地上,不时有矫健的骏马飞驰而过。”

这样,学生在欣赏音樂的过程中,似乎身临其境,从中感受欢乐,感受自豪,感受激动,体验着音乐中的美和情,潜移默化地使自己的品行得到陶冶、生活品质与情感获得提升。

三、调动积累,拓展比较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在综合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表现形式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因此,教师教学中应努力设法调动学生大脑中的已有积累,以与所教新内容进行比较欣赏,从而加深和强化对新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这种比较欣赏,首先是不同音乐之间的。学了一首新歌曲或欣赏了一首新乐曲之后,可要求学生说说与此类似的或风格迥异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具有什么相同之处或不同之处。

其次,教师还可进一步鼓励学生与自己了解的相关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影视作品、雕塑作品等进行比较欣赏。

音乐与文学属于姊妹艺术,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更是人类最古老的综合艺术形式。在音乐欣赏中,通过让学生深情朗诵歌词,交流对歌词的理解,即可有效加深学生对歌曲所表达内容与思想情感的理解,使音乐所蕴含的内涵在更大程度上表现得明确些、具体些。

音乐与美术同样具有相互衬托相互解读的作用。音乐被称为“流动的画面”,美术则被称为“静止的音乐”,通过对相关美术作品的视觉欣赏,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捕捉音乐中的形象和情感。这种听与看的沟通融合,有利于学生更好更深刻的理解音乐和感受音乐形象。

四、模拟表演,师生点评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让学生适度张扬个性的外显性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音乐课程标准》就特别强调教学中应当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当树立民主观,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交流,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分享。学生作为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应以主动的姿态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

每次课堂教学的后半段,可以采用诸如学生个人演唱(最好是学生自告奋勇的)、分角色演唱、小组演唱、全班齐唱、模拟表演等。比如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七彩的管弦》时,讲解其中的专业知识后,便采用抢答方式,由学生争先恐后说出每一类代表乐器。接着又采用猜一猜的形式,先后播放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双簧管等乐器独奏曲,让学生仔细聆听后,分别猜出是哪类乐器中的哪种乐器。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始终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音乐,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活动中还应当紧密配合师生的点评,教师要评价,更要鼓励学生互相大胆点评。既要给予热情肯定和鼓励,也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指出不足和问题,必须避免简单廉价的一概表扬。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英国教育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指出:“孩子中许多精彩的故事、伟大的行为都是来自于情感。它是道德的真正的基础,是智慧的动力,是人生生生不息的力量。”①

按照现代审美学的观点,欣赏者被认为是艺术品的最后完成者和参与创造者,没有欣赏者的参与,任何艺术品的价值与意义都将大打折扣,或者残缺不全。创新的时代,无疑需要我们教师具有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音乐教学,也特别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需要注重课堂设计,要求老师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教师使音乐课多些情趣、多些欢乐、多些期待、多些回味。若干年之后,如果学生还能不时想到我们的音乐课、想到我们音乐老师,则无疑是我们课程和我们老师的幸事了。

注释:

①[英]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海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Z].2011-02-03.

[2]王秀萍.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重视审美性与实践性的融合——基于对杜威“审美经验”的内涵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5,(05).

猜你喜欢

审美性表演比较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同曲异调共流芳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