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情感教学探析
2017-07-06唐晓红
唐晓红
【摘要】《新课改》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高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三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获得心灵的宁静。
【关键词】高中语文 情感教学 感悟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52-01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引用此句作为本篇文章的开始,我想说明语文课程中“人文性”的重要。它的价值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或数字去衡量,因为对它而言重要的是过程,是沿路的风景,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内在的丰富,而非结果,目的。
当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紧跟时代潮流,我认为除了需要掌握一项本领技巧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垫底。这样,才能让个体走得更遠,收获更多,最终让生命得到内在的丰富完善,得以拥有成功的人生。这些体现在教育中,需要的是教育者和学生共同的情感驱动力及良好的互动。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它更需要师生情感的交流、感悟。
《新课改》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课程中“人文性”的重要。反映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就是要求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时,更要注重育人;要求学生接受系统知识的学习时,更要学会做人。二者相得益彰,不可缺失。而语文课程本身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优势资源,它所包含的古往今来的名家名篇,其丰厚的思想、较深的理论、严谨的观点、广而博大的文化,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就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所必须面临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我想谈以下一些措施:
一、强化语文教师自身丰富的生命体验
在高考的总指挥下,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同时,学会情感教育的渗透,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增强学识,提高阅读量,潜心挖掘文本精神内涵。切忌为高考急功近利,只知机械灌输,而忽视文本之美。例如,在讲解高三语文试卷时,对待人物传记,完全可以放慢速度,让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去阅读文章,而非将它当成解答后面四道题的工具,而这需要教师善于启发和引导。一篇《飘向天堂的那片叶》,且不管文章内容是什么,读标题本身,就能让人有无数怀想,感受诗意美;一篇《叶笃正:天地万象笃正风化》,透过标题,仿佛就能让人感受到主人公高大伟岸的形象及博大的胸怀。我想当以欣赏的眼光去阅读时,一来能缓解高三学生紧张而繁重的学习压力,二来能使学生感知文字本身的美,三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这一点对于他们的一生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首先,强调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有了良好的情感倾向,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并乐于请教。其次,强调教师设计良好的教学环节。例如课前5分钟演讲,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教师给予适当点拨,从而提高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或者课前安排名著导读。尽可能的给学生接触了解名著的机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积累一定的阅读量。第三,强调教师激活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素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引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因素。教学中,除了从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角度进行讲解外,更要从情感上考虑学生对学习的乐意度,从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的配合上挖掘教学潜力。即从情感上处理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兴趣。(2)陶冶情操。要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加工、提炼和组织,使得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积极情感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积极情绪体验。
三、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来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这将有助于改善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施“轻负高质”的愉快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用文本丰富的思想、文化及精神影响学生,使之具有良好的价值体系。现阶段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需要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而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高中阶段又是他们步入社会的准备期,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情感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耀新.新课程视野中的高中语文课堂艺术探微——以《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为例[J].中学语文.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