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学基本功训练研究
2017-07-06王秀琴
王秀琴
摘要:合唱有别于任何一种独立表演行为,更倾向于声音的合作呈现,其作为一门严谨而又极富张力的艺术,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只有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对演唱者基本功的训练,才能让合唱真正意义上呈现“音量均衡、声部和谐、音色统一”的效果。另一方面,合唱并不等同于一定数量的人聚集在一起的齐声演唱,歌曲意境的表现与传达,是否能够通过均衡与和谐的美感,带给观众一份难得的视听盛宴,更在于日常生活中对于合唱呼吸节奏、咬字与吐字、情感表达以及和声的训练——至于演唱者是否能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受到合唱所带来的乐趣,从而愿意学和乐意学,就在于教育工作者对于训练方法的掌握和不断创新。
关键词:合唱教学 基本功训练 呼吸节奏 唱商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76-03
合唱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其凭借高雅的格调和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在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当中,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从小学到初中,从大学到企事业单位,再到各种不同的活动场合,合唱是彰显团队力量、弘扬音乐风格的有力表现措施,而无数深爱这门艺术的人,他们的高度参与更推动了合唱的普及和发展。
但是对于每一个参与合唱的音乐表演者而言,其个人的音乐领悟和表现能力对整体艺术效果的呈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说参与合唱对于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能力与思想品德,发展个人的音高感与节奏感,理解和掌握各类音乐表现手段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但是为了达成合唱歌曲时理想中的音调准确、节奏整齐、声音协调统一、声部均匀和谐的效果,演唱者就必须掌握科学的歌唱技巧,培养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对此,本文以“合唱教学基本功训练”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呼吸节奏的掌握、咬字吐字训练的开启、唱商培养以及和声训练来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和探究。希望笔者在本文中所研究的内容能够为当前从事合唱教学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奏
呼吸是生命体存在的必要性元素,对于歌唱活动而言,其虽然是极为平常的一个动作,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又与合唱的最终效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歌唱中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有所不同,其不仅是发声的基础,更是发声的动力。在合唱活动当中,要想保证每一个发声的个体都能呈现出高质量、漂亮的声音,就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对正确发声方法的传授,即对正确呼吸方法的运用。正所谓“擅歌者必先调其气”,学会正确的呼吸是获取良好音乐表达效果的前提条件。
在有效的呼吸训练方法上,笔者认为演唱者要首先从“跳音”开始训练,当他们能够将气息唱“通”、将气息唱“顺”后,就可以继续进行连音的练习。而为了让声音更加具有穿透力,呈现出金屬般的光亮色泽,演唱者在进行连音练习时就必须用气息来支撑整个练习过程。
其次,在训练过程中,演唱者还必须掌握呼吸要领,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歌唱中的吸气与呼气,可以分别置换成沐浴花香时的吸气与吹肥皂泡时的呼气。沐浴花香时的吸气是自然、不用力的,不耸肩、也不出声;吹肥皂泡时的呼气气息均匀、稳定——因为一旦过于用力,吹出的肥皂泡就会立刻碎掉,能够像吹肥皂泡一样将气均匀、通畅地呼出,才能保证歌唱时的整个气息稳定而不波折。而对于歌唱过程中偷气的方法,可以尝试模仿伤心抽泣时的感觉,以急呼吸的方式,实现对歌唱途中偷气方式的把握。
最后,歌唱时的呼吸不但与人体内的呼吸系统有关,更与良好的歌唱姿势相关。无论是站姿、坐姿都要自然、端正,站时要将手自然放在腿的两侧,坐时要将手置膝上,腰要挺直,目光要平视。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是保证演唱过程能够实现气息平稳、谈吐有力的根本性前提。
二、加强咬字吐字训练
咬字吐字也是合唱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演唱者而言,倘若歌唱时发音不够清亮、吐字不够清晰,那么就有可能导致观众无法听清演唱者唱出的歌词,产生不知所云的感觉,无法理解演唱者的情感和歌曲中所要传递出的思想。根据现代声乐学的理论,歌词当中每一个字音都可以被视作字头、字腹以及字尾的组合——而根据这样一种诠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合唱过程中,歌曲演唱者所呈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这样几种:
1.咬不住字头;
2.能延长的韵母不够饱满,即字腹的部分过于单薄;
3.字音的收尾不准确,导致字与字的衔接不够紧密和清晰。
笔者认为,要让演唱者吐字明朗清晰,能够让听众明白歌词的内容,感受到唱者的情感,首先要从抬亮声音入手。而个别演唱者抬亮声音之后依然会产生让人听不清歌词的效果,那是因为自身语言交代能力较弱。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人体内形成语言的器官亦可以称之为吐字、咬字的器官,是由唇、舌、牙、喉以及上颚和下颚共同组成的。当这些处在不同位置的器官发生活动,并产生不同的着力点时,人体的发音元素中便出现了元音和辅音。而唱歌时,这些生成元音和辅音的器官会较之日常的发音过程更为敏捷(为了咬字更加清晰)和夸张(为了韵母或元音的呈现更加圆润流畅)。按照传统声乐理论的说法,歌曲中每一个字都可以分为字头、字腹以及字尾三个部分,歌曲演唱时字与字的衔接要以字尾和字头的衔接为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一个字都交代清楚。
三、培养学生的唱商
唱商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唱商包括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使用的技巧、释放的情绪以及声音呈现的层次感等。而笔者在本文中所使用的乃是唱商的狭义概念,即演唱过程中对情绪的释放、对情感的表达。目前国内有很多学院派毕业的音乐表演者,其习惯于在演唱过程中各种花式炫技,但是其歌曲给听者所带来的一种感觉就在于仅仅在听一种能令人“亢奋”的声音,声音停止、歌曲停止,对于歌曲的意境和情感无法领略分毫——这就是所谓的“高学历、低唱商”。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在《儿童合唱队》当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艺术的精髓在于心灵的表达而非技术,有此心态便能够创造出令人满意的音乐效果、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所以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除却声音技巧的训练,情感的表达同样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过:“唱歌这项活动其实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指身体上各个器官运动的歌唱技术,二是指由内心所迸发的精神活动,而后者恰恰是音乐这种艺术能够吸引大众的核心所在。”所以对于拥有不同生长和生活环境,有着不同人生经历和综合素质的演唱者而言,对其展开合唱教学应以“因材施教”为理念,而不是单一地采用以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因为这有悖于歌唱的精髓和核心。
因此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为大家所理解和喜爱的,适合其所处年龄阶段的曲目,并基于作品的风格、要求和内容呈现,以简洁、生动、形象和感人的语言来对作品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让每一位演唱者都能够根据描述的语言展开想象,进入歌曲中所蕴含的意境和内置的角色,调动演唱者的真情。
四、注重和声训练
在合唱当中,和声是指不同的个体按照一定的发音法则在同一时间发声所构成的一种声响组合。在合唱训练的初期,和声方面应从轮唱开始进行练习,教师一方面要指导演唱者注意聆听其他声部,并在聆听的过程中随时调整自己的音量,借以实现不同声部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让演唱者把握速度,防止语速失控、越唱越快,反而让节奏、气息全部陷入混乱的状态。教师可以采用指挥或击拍等方式帮助演唱者掌握节拍、速度和节奏,要求他们不但能够感受自己的声音,还可以聆听到其他声部的声音,感受和声的效果,让自己的声音可以在合唱的过程中,与集体的“音响”趋向一致,实现相互配合、声音默契,生成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其次,要指导演唱者加强对于音程的练习,从简单到复杂,刚开始可以从两个声部的音程开始练习,比如以钢琴的音准为媒介,练习纯八度、纯五度、纯四度以及大小三度和大小六度。倘若练习的效果比较理想,还可以在音程中加入诸如大二度、小七度和增四度等的音程,同上述轮唱中所提到的观察效果相同,演唱者要在音程练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以便随时调整。
最后,要在和声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对音色的把握,因为和声过程无论有多么复杂的声部构成,倘若没有纯净的声音效果,歌曲的美感便难以传达。所以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对自己声音的理解和观察,尤其是针对处在特殊年龄群体的演唱者,比如青春期(变声期)的男女等,更应该掌握适合本年龄阶段的发声技巧,掌握有益于个人的声音呈现方式,让声音在美感和健康的共同塑造下,呈现出完美、和谐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合唱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于呼吸、咬字、唱商以及和声的训练,只有这樣才能让合唱在每一个个体都优秀的基础上呈现出更为理想的音乐诠释效果。而对于教师而言,过往教学过程中所有对于教学方法的累积、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育法则,更需要在不断训练、不断总结和调整的过程中,针对合唱队伍生成有针对性、有契合性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让合唱出“精品”。
参考文献:
[1]常开起.合唱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声音训练漫谈[J].艺术教育,2010,(01):70-71.
[2]孙雷.合唱训练中的呼吸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4,(06):16-17.
[3]朴京哲.学生合唱训练中语言艺术[J].北方音乐,2010,(11):74-75.
[4]谭思宇.浅谈如何加强和唱的基本训练[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4,(11):23-26.
[5]武霄.高校声乐合唱教学的创新——评《声乐教程(合唱卷)》[J].教育发展研究,2016,(24):93.
[6]郑霞.高职高专院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合唱教学初探[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王亮.高校合唱教学现状与创新发展[J].音乐创作,2016,(11):168-170.
[8]周利娜.浅谈二声部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音乐天地,2016,(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