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防城区大板瑶挂灯宗仪中的诵唱文化调查

2017-07-06郭冉

艺术评鉴 2017年9期

摘要:宗教仪式中的人声诵唱所表达的情感与理念,始终是万物创生下人文精神思维的遗产。大板瑶支系的多元宗教文化模式将其人声口授乐音紧密地凝聚篆刻在其精神思想之上,将本域宗教行为元素演变为民族民间仪式,其独特的挂灯仪式便是传递这种族群集体记忆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广西防城 大板瑶 挂灯宗仪 诵唱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0-0016-03

一系列历久弥新的民族文化符号,大多是在依顺其宗仪行径的行为范式下,通过不断吸取着本民族信仰的精华,且在充分享受着群体文化意识的熏陶中衍息的。音乐行为的原则并不是随意的文化习俗,音乐的技术也不同于科技上的发展。[1]大板瑶独特的挂灯仪式不是民族个人的产物,而是整个民族整体的宗信文化仪式的产物,其信仰习俗中被孕育,并渗透在人类活动的细枝末节,随时间衍变,在族群记忆中被珍藏,筛滤积淀成为生命底层的民族心理映射,并通过原始人声的释放来悉心雕琢大板瑶音乐的文化石壁的一角,将宗仪脉络中的人声诵唱加以疏通进而分析其特性功能,是掌握大板瑶宗仪文化中音乐结构的良好途径。笔者将以广西防城区那良镇高林瑶寨一场三天三夜的大板瑶挂灯仪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过程的简易叙述展现,来探分解整合并阐释其挂灯宗仪中诵乐音声织体,并总结其音声结构的动态表征。

一、调查点概况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高林村则位于那良镇西南部距镇政府28公里处,东与里火村相邻,南与越南相连,西与峒中相接壤,北与峒中镇上龙村和本镇六市村毗邻。自然环境常与民族域场有着黏连不分的时空关系,从生理指喻角度来看,不同山脉河流沿线的地方人文特征及音乐角色特性,也随着地势的高低而有所区分,产生村落间原生音声的高低异同。

二、挂灯宗仪中的信仰体系与文化构成

(一)师公祭祀仪式概况

大板瑶“挂灯”指在仪式过程中有在弟子头上木架和脚前后放蜡烛灯台的环节,一般分有挂三盏和挂七盏(又叫七星灯),挂灯后则表示在诸神的认可下封官加爵。传统挂灯仪式持续不眠七天七夜,而此次挂灯仪式因文化流失已缩短为三天三夜。

1.仪式时间及地点

2017年1月5日至2017年1月7日,广西防城区那良镇高林村杨儒南家中。

2.仪式参与人员

(1)师公:重卦师及开教师邓有胜(大师公)、引戒师赵有灵(二师公)、证盟师、保举师盘金安、证盟师及纸缘师赵进龙、担物师杨儒灵、装坛师盘金安、把坛师邓有学。(主家杨儒南代父为祖本师)。

(2)受挂师男:杨儒彪(七盏灯)、杨儒添(三盏灯)。

(3)童男童女及歌娘:此次担任童女的是赵晓婷、邓艾珍、邓小慧;担任童男的是盘有文、盘儒光、盘儒程。歌娘为主师公邓有胜的爱人盘文玲。

(4)唢呐锣鼓队:盘有连、盘德胜等。

(二)挂灯程式中的诵唱

1.开坛请神

将茶酒香炉等仪式用具摆放于坛前,并挂十八张神像于坛之上,七位师公带领此次需要挂灯的两位师男跪拜于神坛前,众人跟随其后虔诚跪下双手合十敬念诸神,引戒师吹响牛角众人敲锣打鼓,重卦师开始诵唱《请神歌》。

2.挂灯

取长约10寸、直径约20厘米的粗竹竿一根,在一端钻开七个不在同一水平线的孔,将竹制的长条状木条插入孔中,形成七个木架,并将蜡烛点燃以之為灯放于长条状木架末端。受挂者坐于坛前正中央,七位师公围绕其跳神,主师公口中念唱《挂灯歌》,七位师公各拿一盏灯放于灯台之上,紧接着退灯,结束此程序。

3.还愿立法名

此时将歌娘及童男童女请出来站在神坛两边,三童男立于师公一侧,童女则跟随歌娘立于对面,歌娘与大师公一齐唱《入席拜》及《贺皇歌》,另六位师公率领两位师男跪于坛前,请玉皇认可新人,并根据主家之前许愿内容,将祭品上供于神坛。之后师公各持一本歌书做无调诵讲,二师公开始跳神,证盟师根据祖公的字辈顺序取合适的字作为受挂者法名的中间字,大师公则拿木卦不断询问众神意愿,直到确定法名。

4.交牲送神

交牲始于众人一齐捉猪,此环节必须由最资深的师公来完成第一刀,后众师公一齐将整猪放于神坛之上,大师公开始朝四方各鞠三个躬,接着摇动手中的铜铃围牲转一圈,歌颂盘王的恩德,赞赏荤供的奉献精神,并祈祷全村人平安健康。接着大师公停步念唱《送神歌》并作法将各路野鬼“送走”。而后师公继续念咒语、打卦,直至阴卦即表示已封门,并将祖宗归位以保主家平安。

三、挂灯仪式中的诵唱音声架构及言辞表序

音乐是一种符号性语言,从词到曲都有丰富的符号指喻。[2]大板瑶原生态诵唱音声是贯穿推进整个挂灯仪式的行为范式,是整合宗仪生态环境下所制造出的共识音声文化符号,包含着活态情感的参量解析,无论是“诵”还是“唱”,都叙述了本族的历史与现实,是一种民族原生态感性释放的途径,梳理其音声的曲态也是揭示区域内大板瑶民族风格与色彩的基本手段。而从音乐本体来看,每一个曲调及音符走向趋势都表述了民族同根同族同源信仰的指向与衍展。

1.《请神歌》

演唱:杨中进 译谱:郭冉

一 声 (啊)鸣角 去 堂 堂 (啊) 住 宅家先 你 莫 忙(啊)忙(欸)

(啊)祖 本 二 师 为 本 位 请 出 (啊)香 炉 请 神 圣

2.《挂灯歌》

《三盏灯》 演唱:邓有胜 译谱:郭冉

一 盏 明 灯 李 十 一 灯 李 十 一 盏 明 灯 头上照

一 盏 明 灯 头 上 照

《七盏灯》 演唱:赵进友 译谱:郭冉

抽 起 贪 郎 弟一灯, 师 男 头 上 放 毫 光 放 毫 光

3.《入席拜》及《贺皇歌》为同一曲调

演唱:邓有胜 译谱:郭冉

女唱入席拜:入席拜,六拜金银今拜西,今拜新。拜西未了又拜圣,四边来看妹修西,妹修虫。引郎唱,手拿笛子引郎头,引郎酬。

男唱贺皇歌:拜神聖,拜神上聖无神难,无神知;三百二人狼在少,人人叫我拜神难,拜神思。引娘唱,手把木梳未引头,未引行。

4.《送神歌》

演唱:赵有灵 译谱:郭冉

在大板瑶原生态人生诵乐的表叙中,大多是以平缓级进型居多,较多以分节歌结构来唱词行腔,节拍上以四拍子为主,速度较为自由,一般为中速稍慢,核心音由宫-角-徵构成,在这三个音的基础上,构成大二度和小三度的结合,形成五声调式为主的核心音调。在人声诵唱中,影射出口语性音声的节奏及其组合风格,用大板瑶瑶语独特的瑶语字调发音来激发主体文化情绪与性能,结合“口传心授”的延续形态方式,并基于“问字要音”之上产生的原生语调来作为组织其宗仪旋律的主要因素,也是自然成为构成自体民族旋律的基础的合理手段。这样冲破宗教文化是在时空中解释的范畴中得来的,便由自然产物的转化形成独特的大板瑶生态歌咏圭臬。

四、结语

原始瑶人仅把事物的客观属性看作是神秘世界的标志和符号,并在充分激发奇异想象力的基础上建立惯性的民俗信仰体系,将一切活体形态、宗教现象相融。在大板瑶挂灯仪式上,强烈的情感冲撞在人们的行为活动中,而诵唱元素则将挂灯宗仪视作一种活态的载体,在其超自然的幻觉体态中升华而出。由此可见,大板瑶域的人类审美意识也可看作其精神活动的一面,体现出宗仪的一般情态,并在日常情绪和世俗情感的矫揉造作下迅速上升为浓烈的宗仪畛域。

参考文献:

[1][英]约翰·布莱金.人的音乐性[M].马英珺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3.

[2]彭兆荣,邵志忠等.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