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和管理问题研究
2017-07-06李莲花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教育和管理 对策研究
【Abstract】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蒺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difficulty of Xinjiang college students?蒺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his articl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analysis o the problems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work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put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The college students of ethnic minorities;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0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降低录取分数线等优惠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备受关注的特殊群体,特别是随着“三股势力”向高校的渗透,更是加剧了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难度,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能否科学有效地管理好少数民族学生,直接关系到新疆高校的稳定和社会和谐,理应引起我们的研究和重视。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40—55 %左右,人数众多且成分复杂,生源地较为集中,多为南北疆农牧民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汉语基础差,学习吃力
新疆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很多学生都在民语言学校就读,汉语基础差甚至不会说汉语,进入高校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就开始专业学习,老师基本上都是汉语授课,所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上很吃力,有的学生挂科甚至降级、退学,因成绩跟不上,挫伤了自信心。
(二)适应性差,心理困惑多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南北疆的农牧民区,那里自然环境恶劣、信息闭塞、经济贫困、人际交往单一,来到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有些少数民族学生无所适从,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和老师、同学交流,有些学生不会理财,打理自己的生活,有些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却不知如何勤工助学,由于环境的改变,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适应环境,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厌学等。
(三)受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法治意识淡薄
近年来,宗教极端主义加大了对高校的渗透,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渗透,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蛊惑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参与非法活动,有些学生法治意识淡薄,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正确区分民族传统习惯和宗教极端主义,最终走上了歪路、邪路。
(四)就业、创业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南北疆的农牧区,那里经济发展缓慢,小农意识占主导,缺乏競争,少数民族学生极易养成懒惰、不愿与人竞争的思维模式。进入大学后,学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成绩单独划定合格线,给予一定的照顾,在一定程度上也滋长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懒惰习性,他们畏惧困难,不敢挑战,等、靠、要思想严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农牧民家庭的稀缺资源,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度较高,又加之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毕业后,仍然愿意回到南北疆工作,导致就业范围缩小,在自己的家乡又只盯着行政事业单位,片面认为大学毕业生就应当当国家干部,有稳定的收入,认为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愿意去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不能很好地把握现行的就业、创业政策,理想与现实脱节,有业不就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辅导员和班主任制度
建立年级辅导员制度和学生辅导员制度,一个辅导员可负责一个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协助班主任管理和教育少数民族学生,这样就做到了责任明确,工作任务细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无论哪个年级的学生遇到困难需要解决时,都能在第一时间与相应的辅导员联系,表达诉求,从而很快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
同时高校应重视对少数民族班的班主任选拔,尽量考虑以前在南疆生活过,政治思想过硬、精通汉语、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少数民族教师担任班主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民族文化使师生间更容易沟通,即使在班主任那里受到严厉的批评,抵触情绪也会少得多,班主任可以借助本民族文化传统习惯,加之亲切、友善、平等的态度,巧妙地利用情感艺术,以高尚的人格魅力震撼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既可以感受到的本民族文化的亲切感,又可以感受到师长的关爱和关心,有效地促进师生关系的互动和谐发展。
(二)多措并举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定期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业务培训,普及民族文化知识和宗教相关知识,让辅导员和班主任熟悉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及文化心理情感等知识,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道德素养,并根据新疆的特殊形势,适时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双语”培训,让辅导员、班主任学会少数民族语言,以便于便捷地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和沟通。通过经验交流、座谈讨论、现场观摩等活动,让辅导员和班主任相互学习,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提高管理学生和服务学生的能力,维护好校园稳定,创造性地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
坚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抵御分裂势力渗透和破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抓好“斋月”、“肉孜节”、“古尔邦节”等重要节日与敏感时段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做好对他们的宣传、引导和警示教育,促使少数民族学生自觉抵制“三股势力”分裂国家的企图,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
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联谊晚会、民族团结宿舍评比、民族团结模范班级创建活动、民族团结结对子活动,分享民族饮食等多种活动形式来培养不同民族同学间的亲近感,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民族大团结。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到红色基地参观等活动,增进了民汉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合作互助,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加强心理疏导,实行学习生活帮扶制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如学习压力大、家庭经济贫困、人际关系不适应、语言障碍、远离家乡产生的孤独感等,这些困难会困扰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辅导员和班主任应经常深入到学生班级和宿舍,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开展谈心活动,重点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思想状况,对“特殊学生”要特别关注,并建立心理档案,加强心理疏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必要时联系家长或请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共同配合干预治疗,并在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发放、勤工俭学、劳动就业、升学等方面加以照顾,让少数民族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并且通过微博、微信、QQ等網络媒介普及心理学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的QQ、微信及时沟通交流,得到心理援助,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和自我调适的能力。
(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组织大学毕业生中优秀的少数民族成功人士回校开展巡回演讲和报告, 以自身的成功事迹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帮助,转变就业观念。组织开展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教育、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实践能力教育。积极推荐少数民族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到企业去见习、实习,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夏朝晖,李智敏.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32(01)
[2]朱瑞海,郭亚萍,魏晓柳.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研究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3),16(04)
作者简介:
李莲花(1980-),女,硕士研究生,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