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优提升路径研究
2017-07-06朱庆生樊显昧
朱庆生,樊显昧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优提升路径研究
朱庆生,樊显昧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为什么我们的高校培养不出创新人才?”,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长期面临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一个有效的手段来测定大学生个体的创新创业的实际情况,其能力培养没有针对性.这里试图从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构成,采用映射法,运用大数据手段,构建建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线性空间表达模型、评价体系模型,并对建筑类高校相关专业样本总体进行测定,根据大学生个体的实际测量结果,给出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最优提升路经.
大数据;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与背景分析
1.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动力
决定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而创新则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科技创新对地区、国家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力量.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取到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早日实现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1].
1.2 破解“钱学森之问”昭示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代中国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创新人才.”,这个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机制.与全球高水平大学相比,中国大学培养出的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因此高校要转变观念切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
1.3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培养创新人才是各所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国务院办公厅2015.5.20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实施高等教育创新计划”[3].实施高等教育创新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要改革当前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制,营造大学生教育的创新环境,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所需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4].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1.4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普通存在,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大学生自主创业需求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2016年本科招生已达325万人,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总体质量还普遍处于较低的水平,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第一,缺乏创新意识;第二,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性思维能力;第三,有灵感,但缺少创新技能;第四,缺乏创新兴趣或创新毅力[5];第五,各高校普遍存在缺乏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第六,创新创业收益低成本过高.
1.5 当前高校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认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归纳,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途经上面临的一些操作上的困难
不少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虽然以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清楚,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本质认识不深入,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认识不准确,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实际效果较差.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各个高校都竭尽所能,想方设法从促进大学生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营造大学生创新人格特质形成的环境氛围;改革培养模式并促进大学生知识的积累与人格特质的形成;降低创新成本和健全风险分担机制等方面进行较详细的研究和实践,但由于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内涵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性的表达方式;没有找到有效的大学生个体创新、创业能力度量方法;缺少准确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评价方法等原因,目前多数高校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中遇到了一些实际操作困难.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认识
科技创新作为科学概念的创新源于经济学,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原意是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三层含义”[6-9];1959年,当代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原则、基本概念的重要性;强调发展学生智力,重视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10].
1998年11月,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11],此讲话突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大学生创新能力构成的一些主要因素.这些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各项:知识基础、个性风格和正确思维(万君康,李华威等).国外普遍接受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来理解创新能力,用线性空间来描述如下:知识基础,个性风格,正确思维),为3维线性向量空间,各维度相互独立.
在创业研究领域,1993年,Hanks和Chandler提出了创业能力的概念将其定义为“首先是预,再加以识别、并进行利用机会的能力”[6-9],这是创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2.2 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研究
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内研究较多,也有很多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起来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开展:第一方面: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二方面: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三方面:提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撰写等多种渠道、多种机会让学生投入到独立实验的环节中,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重要教学环节.最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12].
这些措施和教学实践,虽然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这些研究主要从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创新、创新能力的内涵,总体上来说是趋同的.但没有考虑到大学生个体创新创业能力的独特性及创业就业需求,因而在实际的应用中特别是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能会遇到操作上的困难,其措施不具有针对性,对大学生个体来说,未必是最合适的提升途径.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对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主要是涉及一些内涵定性描述,但没有具体的度量维度和测量方法,如何通过定量的方式来测度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什么样的水平上,不同学科专业及不同层次类别高校间的创新能力及差异性有多大都是未知的;第二,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我们如何来培养这样的创新人才;第三,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如何预设创业需求以及在培养中来模拟这样的创业环境;第四,高校针对不同学生个体,应该如何制定具体的方案以最优的途径来加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这里,本文将借鉴国内外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对什么是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的本质作一个定义,对其内涵的构成要素进行相关性检验,采用大数据分析的办法筛选出基本构成要素,形成线空间的基向量;构造创新创业能力的线性空间模型、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模型、创新创业能力的最优提升路径模型;对大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创新创业能力来适应现代企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作一个系统分析;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对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测定,并对其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根据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结果,并结合他们的创业就业需求,找一条有效提升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优路径.
3 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模型
3.1 创新能力内涵构成要素分析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可行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应该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同时必需要有相关知识的积累即知识基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个性风格呈正相关性.这里我们将创新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归纳为知识形成积累、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分类整合管理能力、思维想象力、实践操作能力、心理控制能力(意志力和执行力).用线性空间来描述如下:
R6知识形成积累、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分类整合管理能力、思维想象力、实践操作能力、心理控制能力),为6维线性向量空间,各维度是否相互独立,需要作检验.
图1 创新能力构成要素
对于以上假定的创新能力基本构成要素,可以设计量表,分别从知识形成积累能力(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时间效度)、知识迁移能力(迁移能力、迁移成本)、知识分类整合管理能力(知识分类能力、管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思维想象力(想象力、逆向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实验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质量)、心理控制能力(意志力、执行力)这6个方面,每个方面设计一定的数量的选择题,通过让学生答题来统计他们这几个方面的分值,然后将分值转化为相对概率从而判别各构成要素的权重,再利用Minkowsky方法检测其相关性.
3.2 创业能力内涵各构成要素分析
对于创业能力内涵按照王辉、张辉华两位学者的方法,采用研究用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给出的一个较为科学系统创业能力内涵表达方式,即从关系胜任力、创新创造力、创业坚毅力、机会把握力、创业原动力、资源整合、力实践学习力等七个维度来表达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12,13].其要素构成的计算可以设计一定的数量的选择题,通过让学生答题来统计他们这几个方面的分值,然后将分值转化为相对概率来衡量各构成要素的权重关系,再通过因子分析法检测其相关性.
表1 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维度[12]
3.3 创新创业能力内涵构成模型
根据创新、创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相关性检验结果,便可以得出各要素之间是否独立.如彼此独立,则分别可以确定创新、创业能力内涵空间表达维度,否则,我将彼此相关的要素除去,再重复做相关性验证,直至构成要素彼此独立为止,在此基础上,构建统一的创新创业能力内涵表达模型.
3.3.1 创新创业能力构成的线性空间模型构建
3.3.1.1 线性空间基向量确定
创新创业能力内涵基本构成要素通过相关性检验后,抽取出来作为创新创业能力的线性空间基向量.可以知道,各基向量之间也应该是线性无关的.由此可以分别得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向量空间的一组基向量,为创新创业能力的线性空间模型做数据准备.
3.3.1.2 基向量的权重确定
假定我们前期的假设是成立的,则可以得到R6知识形成积累、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分类整合管理能力、思维想象力、实践操作能力、心理控制能力)一组创新能力基向量.同样也可以得到Γ7(关系胜任力、机会把握力、创新创造力、资源整合力、创业原动力、创业坚毅力、实践学习能力)为另一组基向量.最后确定这两组基向量的系数及创新、创业能力构成要素权重.如何确定权重?以创新能力为例: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的属性有m个,即c1,c2,…,cm,以这部分属性为基础,确定权重.权重是指某一项指标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的程度.权重值的大小通常与影响程度大小正相关,权重取值在0-1之间,各评价因素的权重值总和为1.
3.3.1.3 统一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线性空间模型
确定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后,检验各基本构成要素的相关性和独立性,采用Minkowsky方法进行2个基础向量相似性及各向量元量的相关性检测,进而构建统一的创新能力的线性空间的基向量,再由可拓学理论确定各基向量的权重,由此可以构建创新创业能力的线性空间模型C=(ζ1,ζ2,…,ζn),n≤11,ζi,这里n为线性空间维数.
图2 创新创业能力线性空间模型构造图
3.3.1.4 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模型构造
由于创新能力的线性空间各基向量为抽象值,不易观察和测量,为此,需要将此抽象值转化为观测量.对知识形成积累能力可从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时间效度来观测;知识迁移能力可从知识的迁移能力及迁移成本来度量;知识分类整合管理能力可从知识分类能力、管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来度量;思维想象力可从想象力、逆向思维能力来观测;实践操作能力可能过课程实验设计质量以及毕业设计质量来计算;心理控制能力可通过量度来观测意志力、执行力;关系胜任力可通过主动和新结识的朋友保持联系及善于和陌生人建立朋友关系来调查测量、机会把握力可能过通过实践尝试来评估商业机会的可行性及寻找途径去评估一些商业机会的价值方式来统计测量等等[14-15].为此需要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构造线性空间各基向量与可观测量之间的映射关系;构造可观测量的量表;其次,统计计算,并得出评价模型,即可C=(ζ1,ζ2,…,ζn)→C=(f1(ψ)1,f2(ψ)2,…,fn(ψ)n)这里f为映射函数关系,ψ为可观测量.
3.3.1.5 大学生个体创新创业能力最优提升路经模型构建
由于C=(f1(ψ)1,f2(ψ)2,…,fn(ψ)n)的计算值反映了C=(ζ1,ζ2,…, ζn),亦即表现为创新创业能力的线性空间各向量基的大小.
第一步:我们可以先测量已知成功人士的创新创业能力线性空间向量值并将此值作为参考标准值;
第二步:比较某个性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基向量差值或方差值,并对相应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行标识;
第三步:对标识的创新创业能力基本构成要素进行针对性进行提升E=(Δ1,Δ2,…,Δi),(Δ>Δ0,i<=n,Δ0为阈值).
3.3.1.6 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测定
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选择建筑、土木、城规等建筑大类各2个班共300人作样本,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测定,分析建筑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特点,建立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线性空间数据系统,对其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之处,针对性地开展训练提升.
3.3.1.7 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特征分析
和其它高校一样,建筑类高校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课程设置太细,知识面较窄,在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方面训练不足,许多大学生存在着专业知识应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缺少缺乏独立工作能力.因此,根据对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测量,并从大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知识形成积累、知识迁移能力、知识分类整合管理能力、思维想象力、实践操作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关系胜任力、机会把握力等诸方面分析其共性或大学生个体创新创业能力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4 结论
本文从理论上得出创新、创业能力的本质内涵;使用大数据统计方法得出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并使用因子法等分析手段,确定个体或样本总体的创新能力线性空间,从而建立创新、创业能力的体系模型;利用创新创业能力线性空间各基向量的映射关系,求解创新创业能力的可观测量,并以我校为代表的建筑类高校大学生样本进行测定,应用该模型对建筑类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并结合他们的就业需求,找到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最优提升途径.这为高等学校客观考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将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和途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胡锦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
〔2〕葛蕊.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D].河北工业大学,2012.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8):6-7.
〔4〕韦巧燕.论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2006(7):122.
〔5〕王辉,张辉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案例与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2):83-88.
〔6〕Richard M.,Karp.Understanding Science Through the Computational Lens[J].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2011,26(4):569-577.
〔7〕Isa TauiCourses and Instruction Affecting Critical Thinking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92(2):18.
〔8〕Robert WRycr of t&Don EKash Managing Comp1ex Networks-Keyto21st,Century Innovation Success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9.5-6.
〔9〕李淑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10〕阳红珍,马细珍.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12): 1359.
〔11〕江泽民.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J].科协论坛,1995(07):5-10.
〔12〕侯俊梅.论科技创新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成都理工大学,2011.
〔13〕陆晓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与提升机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3):157-161.
〔14〕谭铁军.论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与能力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1(08):127-128.
〔15〕肖蕙蕙,邓明,郭永强.“三位一体”:地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三峡高教研究, 2010(2):7-9.
G640
A
1673-260X(2017)06-0219-04
2017-02-11
安徽省一般项目(sk2012b114);安徽省级一般教研项目(2015jyxm238、2014jyxm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