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廖成荣运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验举隅

2017-07-05黄竹廖成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

黄竹廖+成荣��

【摘要】整理总结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成员廖成荣中医师运用疏肝健脾和胃法的治疗经验。廖成荣认为,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胃主通降,脾胃病常常累及肝、脾、胃三脏腑,在继承杨廉方老中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脾胃病,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疏肝健脾和胃法;中医药;脾胃病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11-0082-02

廖成荣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传承工作室成员,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主任中医师及陕西省中医名家马居里、高新彦等,深得其传。廖老师常在总结名医名家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体会,提出新的治疗思路,临床疗效确切。笔者发现老师运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脾胃病,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治验经验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肝主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主统血;胃为阳土,主受纳,肝脾宜升,胃腑宜降。由于肝为刚脏,主疏泄,有赖脾气的柔润濡养;另一方面,脾胃共司水谷之运化,必得肝木之疏泄,才能纳化升降如常。《黄帝内经》曰:“土得木而达之”,亦即此意。脾胃病的发生,常由外邪、饮食、情志等诱发,如怒伤情志,肝气太盛,乘克脾土;饮食劳倦,脾土虚弱,木胜乘土等,均可出现肝脾胃同病。廖老师认为,治疗脾胃病,首先应该掌握脾胃病的生理病理规律,方能灵活运用治法,加以治疗。通过临床实践,廖老师提出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脾胃损伤,肝气横逆,升降失司,胃气壅滞。

2治疗方法

脾胃病的病机关键是脾胃损伤,肝气横逆,升降失司,胃气壅滞。据此,拟定疏肝健脾和胃法进行治疗。在此治法的指导下,廖成荣老师常常选用杨廉方老中医的经验方安胃煎进行治疗。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补气养胃,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养心,柴胡轻清升散郁结而透达阳气、条达肝气,白芍酸敛肝阴、养血柔肝,又可平肝阳、柔肝体,枳壳行气开胸、宽胸除胀,陈皮理气健脾,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舒肝解郁,健脾除满,共奏疏肝健脾和胃之效[1]。由方药组成可见,安胃煎实为四逆散、平胃散与异功散合方而成。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谓之:“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为治疗肝脾气郁的常用方。异功散为四君子汤加一味陈皮而成,为治疗脾胃气虚兼气滞的常用方,临床疗效确切。平胃散出自《简要济众方》,主治湿滞脾胃。三方合用,标本兼顾,临床运用,每获良效。

3验案举例

但某,女,53岁,2016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半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稍进食则胀满尤为明显,甚为不适,反复发作长达半年。患者曾前往某三甲医院就诊,行胃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后给予奥美拉唑,多潘立酮及中药口服,症状无缓解。经患者病友介绍至廖老师处就诊。诊见:上腹部胀满,稍微进食则明显,咳嗽有痰,且为黄色黏痰,味咸,口干口苦,大便干且量较少,平均5~6天1次,小便可,四肢末端麻木,前额头晕。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患者平素性格急躁,易发脾气。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痞满。辨证:肝脾不和,肝气郁滞;治则:疏肝健脾和胃;主方: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处方: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18g,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2g,木香6g,砂仁5g,元胡15g,川楝子12g,苏梗15g,桔梗15g,藿香10g,黄连10g,火麻仁30g,当归15g,杏仁15g,鸡血藤30g,甘草6g。共3剂,每日1剂,水煎600mL,分3次口服。同时嘱舒畅情志。

2016年11月16日二诊,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四肢末端麻木、咳嗽及口干口苦均缓解,但出现手掌轻度水肿,仍感头晕及手足心夜间发热,大便已基本正常,小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前法已经见效,继续原主方加减治疗。药用: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18g,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5g,瓜蒌皮18g,地骨皮18g,鸡血藤30g,厚朴20g,砂仁5g,元胡15g,苏梗15g,大腹皮18g,法半夏8g,甘草6g。共3剂,每日1剂,水煎600mL,分3次口服。

2016年11月20日三诊,患者腹部胀满、手脚麻木基本消失,但最近几天出现胸闷胀满,自觉气不畅,稍运动即大量出汗,额头部胀痛,大便2日1行,小便可。舌质淡,苔白,脉弦细。调整治法为疏肝解郁,宽胸理气,健脾补肺。药用:柴胡18g,白芍18g,枳壳15g,太子参30g,白术18g,茯苓18g,黄芪30g,防风15g,全瓜蒌18g,地骨皮18g,桔梗15g,元胡15g,苏梗12g,天麻18g,菊花18g,陈皮12g,甘草6g。共3剂,每日1剂,水煎600mL,分3次口服。

2016年11月25日四诊,患者女儿诉其母亲症状全部消失,已无所苦,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告愈。

按语:本例患者系中年妇女,平素性格较急,抑郁恼怒,情志不遂,易肝气郁滞,失于疏泄,致其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故见腹部胀满、口干口苦,用安胃煎疏肝健脾和胃。初诊药力宜平和,避免味厚重之品,故弃厚朴、苍术不用;患者咳嗽,并咳黄色黏痰,舌质淡,苔白腻,为内湿壅中化热,用藿香、黄连化湿燥湿;桔梗宣肺祛痰;大便干且量较少,平均5~6天1次,故用火麻仁、当归、杏仁取润肠之意通利大便;血虚不养筋,故四肢麻木,加用鸡血藤、当归以养血活血柔经脉;血虚不荣上于头窍,故头晕,药用异功散和当归益气补血;同时用砂仁醒脾调胃,元胡、川楝子以疏肝泄热、活血止痛,苏梗、木香以行气理气、疏肝解郁,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二诊患者腹胀明显减轻,四肢末端麻木、咳嗽及口干口苦均缓解,但是出现手掌轻度水肿,仍感头晕及手足心夜间发热,大便已基本正常,小便可,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继续用安胃煎疏肝健脾和胃,大便已基本正常,弃润肠通便的麻子仁、杏仁不用,咳嗽咳痰缓解,去黄连、藿香及桔梗不用,加厚朴以加强下气除满之功,瓜蒌皮宽胸行气,地骨皮清虚热,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三诊患者腹部胀满、手脚麻木好转,自感胸闷,自觉气不畅,稍运动即大量出汗,额头部胀痛,故加用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止汗,患者肝阳上亢故头晕,天麻、菊花平抑肝阳、清利头目。本案用药组方精密,用药精到,故奏佳效。

4小结

疏肝健脾和胃法属八法中的“和法”范畴。疏肝、健脾、和胃主要在于协调肝、脾、胃功能,廖老师紧紧抓住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以杨廉方老中医经验方安胃煎为主方,灵活变通运用,同時配合适当的情志疗法,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廖成荣,彭方毅,李艳景,等. 安胃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型5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2):116-117.

(收稿日期:2017-04-06编辑:穆丽华)

猜你喜欢

中医药
中医药非凡十年
——中医药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四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巴渝中医人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