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部煤层底板太灰水疏降研究

2017-07-05姜涛刘启蒙

绿色科技 2017年10期

姜涛++刘启蒙

摘要:指出了随着深部煤层的开采,其上覆水压力会有所增加,而水压越大,底板突水的可能性会越大。以杨庄煤矿Ⅳ1、Ⅳ2采区为例,在采区6煤底板灰岩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该采区灰岩水的可疏降性,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从而保障Ⅳ1、Ⅳ2采区6煤的安全开采,为相似矿井太灰水疏降提供借鉴。

关键词:杨庄煤矿;底板突水;水文地质条件;太灰水疏降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0102

1 研究区灰岩水文地质特征

1.1 太灰水文地质特征

Ⅳ1、Ⅳ2采区位于戴圩子向斜的核部,采区6煤底板太灰灰岩水的富水性在向斜两翼具有较大的差异。根据矿井井下资料显示,太灰灰岩水有如下特点。

(1)放水试验期间,东南翼的水位回复明显快于西北翼,表明太灰含水层的集中补给在东南翼。两翼太灰水位长期保持在30m的水位差,说明在向斜轴部有类似“阻水带”式的弱渗透区存在。

(2)1~4灰各分层本身水力联系密切,但垂向上水力联系存在差异。1~4灰含水层渗透性极不均匀,导水系数相差百倍。

(3)太灰含水层深部岩溶发育差的特点,此特点有利于深部开采的Ⅳ1、Ⅳ2、Ⅲ63采区。

1.2 奥灰水文地质特征

Ⅳ1、Ⅳ2采区6煤底板奥灰水的主要有如下特点。

(1)奥灰在井田范围内为埋藏型,在井田东部为裸露型。接受东部低山丘陵大气降水补给,同时青龙断裂形成另外的补给通道,径流方向为东南翼向西北翼。

(2)含水空间以溶蚀裂隙为主,岩溶裂隙发育不均匀,一般随着深度的增加岩溶裂隙发育逐渐减弱,岩溶发育下限为-400 m。

(3)根据井田内钻孔抽水试验:q=0.056~0.244 L/(s·m),K=2.52~5.98 m/d,富水性弱~中等,说明试验区域奥灰岩溶裂隙发育较差,未形成富水性強的径流通道。

1.3 太灰与奥灰之间的水力联系

根据已有抽水资料及相关研究,Ⅳ1、Ⅳ2采区6煤底板奥灰与太灰的水力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井东南翼为1~4灰隐伏露头,该处发育一条青龙山逆掩断层,造成奥灰与太灰对接。奥灰是太灰主要的补给来源,太灰接受奥灰补给的形式为垂向越流补给和侧向补给。垂向越流补给通道为构造裂隙及断裂构造,主要集中在井田东南翼;侧向补给区域集中在东南边界,补给通道为倾向断层。

(2)在天然条件下,奥灰含水层对太灰含水层的补给虽稳定,但其强度有限,在大部分区域并未表现出奥灰与太灰具有明显水力联系。

2 研究区6煤底板灰岩疏降性研究

2.1 太灰含水层以往疏降性研究

根据以往工程实践发现越靠近深部,灰岩富水性越弱,越易于疏降。只要放水孔参数合理、终孔位置恰当,在一定疏放水量拉动下,便可实现安全开采[1~3]。

针对灰岩富水不均一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布孔方式,垂直NE向导水裂隙多打孔,打小角度孔。在查清矿井灰岩赋水规律的基础上,按阶梯疏降的设计思路,科学布孔。充分利用灰岩含水层垂向分带性的特点,集中在浅部,深浅布置疏降孔,见图1。利用现有的巷道系统,在戴圩孜向斜的浅部,Ⅲ63进风石门、Ⅳ1上山上部和NⅢ635放水巷施工放水孔3处;在-500轨道巷施工放水孔4处,在戴圩孜向斜的深部-750放水石门施工放水孔1处。

2.2 研究区灰岩含水层疏降后效果评价

疏降效果明显,实现了预期目标。位于浅部Ⅲ63进风石门、Ⅳ1人行上山上部、NⅢ635放水巷和-500轨道巷放水孔,新增放水量780 m3/h,并打开前期施工的放水孔,现Ⅳ1、Ⅳ2采区合计放水能力1000 m3/h,累计放水300万m3。NⅢ635工作面太灰水位降至-447 m以下,突水系数小于0.0074 MPa/m。Ⅳ2采区太灰水位降低186 m,水位降至-401 m,Ⅳ621首采工作面突水系数0.046 MPa/m,已具备安全开采的条件。

3 结论

分析了Ⅳ1、Ⅳ2采区6煤底板开采受到的灰岩水威胁,为实现6煤的安全开采,在分析底板太灰、奥灰水文地质特征及其水力联系的基础上,对底板灰岩水进行了疏降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论。

(1)通过对太灰、奥灰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太灰、奥灰在平面上具有分区性;垂向上具有分带性,且具有各自的独立性。

(2)对太灰含水层以往疏降性研究说明:根据富水性不均一的特点,选择在垂直NE向导水裂隙多打孔,打小角度孔的方法,可有效的进行疏降。

(3)通过疏降,取得了预期目标,Ⅳ1、Ⅳ2采区6煤底板太灰水位均降低,且降至安全水头值以下,通过疏降达到6煤安全开采的条件,疏降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

郭奉贤, 王春城. 煤矿开采方法[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4.

[2]葛家德, 王经明. 疏水降压法在工作面防治水中的应用[J]. 煤炭工程, 2007(8): 63~65.

[3]周兴旺, 李明远. 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上册)[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

[4]蔡梦雅,刘启蒙.新集二矿F10断水层含水性分析[J].绿色科技,2016(20):44~46.

[5]秦俊林,胡友彪,许春耕,等.新疆恒源煤矿新近系水体采动等级评价[J].绿色科技,2015(1):216~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