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评价研究综述

2017-07-05杨羽

绿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评价研究文献综述生态文明

杨羽

摘要:指出了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简称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与此同时,学术界结合研究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也日益增多。在查阅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对我国生态文明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以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27502

1 我国生态文明评价研究

1.1 研究区域

从研究的区域来看,我国生态文明评价研究主要分国家层次、省域层次、市域层次和县域层次。例如:张玲等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广义内涵,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进行统计评价;严耕等运用改进的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12013),计算出各省份最新生态文明指数和绿色生态文明指数,总结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类型;施生旭等构建指标体系对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林震等针对贵阳市、杭州市和南京市三个省会城市各自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指标体系,对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高媛等通过构建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其2007~2011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张欢等建立了反映特大型城市资源环境问题特征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武汉市2006~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价;李敏等运用综合指数评价分析法对浙江省新昌县2010~2012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等。相对而言,国家、省域和市域层次的研究较多,特别是近几年城市生态文明评价的研究逐渐增多,而县域层次研究较少,此外还有微量涉及企业、校园的研究,但是此类研究主要是结合特定的研究领域展开的。

1.2 研究领域

从研究的领域来看,主要涉及产业部门、资源、教育等方面。如牛敏杰等从分析农业生态文明的影响因素入手,构建了农业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我国2013年各省农业生态文明指数进行核算和评价;孟祥江等在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堂课旺构建了水生态文明多层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不同地区的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五级。蔡太义以基于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实际状况构建了土地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价研究;陶宇构建了矿产资源开放利用评价体系,并通过建立的评价体系对河南安棚碱矿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评价;蔡丽霞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进行评价等。总的来说,特定的研究领域总是跟特定的研究区域相结合的,农业和水资源是主要的研究领域。

1.3 研究方法

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主要采用指标评价法:根据研究区域或领域的实际情况,构建生态文明的指标评价体系,然后收集体系中指标的相关数据,运用相应的指标权重核算方法计算生态综合评价指数,最后得到评价结果。这一研究的区别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二是指标权重核算。

1.3.1 评价指标

由于不同的研究区域有不同的区域特性,因此构建起来的评价指标必然存在差别,而为了更准确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就尤为重要了。这中间有从生态文明涵义为依据来构建生态文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例如:何天祥等从生态文明理念出发在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从城市生态文明状态、压力、整治和支撑4个方面构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王会等将生态文明概括为生态环境与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型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同时关注区域内外在经济、环境等方面的交换关系,形成了生态文明内涵的“1+3+1”阐释,基于这一内涵构建起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包括了生态环境、生态型物质文明、生态型政治文明、生态系精神文明、与区域外部的关系5个系统层和35个指标。齐心根据“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理论,提出了由生态自然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组成的衡量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指标体系等。

此外,是根据研究区域或领域的特性来构建生态文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例如:黄显峰等基于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构建了水安全、水生态、水管理、水景观、水文化5个方面包含29项指标的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邵强等从生态环境影响、三废处理、资源利用效果、环保管理和环保投入等多角度构建中国石油开发企业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等。

1.3.2 指标权重核算

指标的选取和构建目的是对生态文明水平进行评价,而不同的指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即核算指标权重,主要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德尔菲法等。如:张茜等采用熵权法确定了评价宁波市生态文明的指标权重;杨红娟等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云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各指标的权重;孔雷等采用德尔菲法对普洱市生態文明建设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测算和评价;宣子岳等使用矩阵的无量纲化、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我国10个省(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程度。

2 结语

我国生态文明评价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对象不断变化,从区域来看,从最初的国家研究到近几年的城市研究、企业及学校研究;从研究的领域上来看,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到产业部门、资源、教育等方面。研究方法上从不同的角度构建生态文明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种方法核算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出的生态综合评价指数来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 玲,杨加猛,张智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绩效的统计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3(23):19~21.

[2]严 耕,林震,吴明红.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和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7~12.

[3]施生旭,郑逸芳.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路径与评价体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157~163.

[4]林 震,雙志敏.省会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22~28.

[5]高 媛,马丁丑.兰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31(2):155~159.

[6]张 欢,成金华,冯 银,等.特大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J].生态学报,2015,35(2):547~556.

[7]李 敏,温常玲,阳攀登,等.新昌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和启示[J].价值工程,2016:261~2632.

[8]牛敏杰,赵俊伟,尹昌斌,等.我国农业生态文明水平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3):17~25.

[9]孟祥江,李灵芝,王 蕾,等.重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6,45(5):12~15.

[10]唐克旺.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3,29(4):1~4.

[11]蔡太义,张合兵,黄会娟,等.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3,34(4):67~70.

[12]陶 宇.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业企业资源开发利用绩效评价研究——以安棚碱矿为例[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5.

[13]蔡丽霞.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与评价[J].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11):244~247.

[14]何天祥,廖 杰,魏 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31(11):1897~1900.

[15]王 会,王 奇,詹贤达.基于文明生态化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27~31.

[16]齐 心.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3(12):182~186.

[17]黄显峰,贾永乐,方国华.基于投影寻踪法的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J].水资源保护,2016,32(6):117~122.

[18]邵 强,李婷婷.中国石油开放企业生态文明建设评价[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93~497.

[19]张 茜,王益澄,马仁锋.基于熵权法与协调度模型的宁波市生态文明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27(3):113~118.

[20]杨红娟,夏 莹,官 波.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云南省为例[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5,31(4):170~173.

[21]孔 雷,刘文国,张 良,等.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普洱市为例[J].林业经济,2016(3).

[22]宣子岳,朱家明,江惠娟.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37(2):32~35.

猜你喜欢

评价研究文献综述生态文明
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