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实践

2017-07-05孙鹏飞

绿色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实践

孙鹏飞

摘要:指出了近年来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水土保持工作势在必行。水土保持技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广泛应用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对水土保持技术进行了简要阐述,并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对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实践,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以期对我国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水土保持技术;小流域治理;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12603

1 引言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类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力度。然而,长期以来,各种过度开采生态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工业发展中形成的废气和废水等有害物质,又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开始产生越来越严重的雾霾等环境问题,积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刻不容缓。

2 水土保持技术概述

2.1 加大水土保持技术研究力度的重要性

在维护生态平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目前广泛使用的水土保持技术都是建立在对水土流失规律以及特点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在对相关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生态平衡的维护,也可以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飛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加大了现代化建设的力度,各种基础设施逐渐增多,这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1]。例如,我国各地区为了满足当地用电以及农业灌溉等需求,积极修建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工程规模大、耗时时间长,必定会对工程当地原有的植被等造成破坏,将一定的压力施加到当地环境中,从而引发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问题。在对水土流失现象进行控制的过程中,科学的应用水土保持技术至关重要。新时期,将水土保持技术同信息技术进行紧密的结合,更有助于该技术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改善我国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有效应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保护是应用水土保持技术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想将该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从各地区水土流失的客观实际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应用水土保持技术,才可以提升相关技术的科学性以及相关技术措施的有效性[2]。

3 某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现状

该地区位于丘陵山区,东经110°3′54″~110°39′42和北纬23°2′19″分别是其纬度和经度范围。当地地貌主要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当地常年拥有丰富的雨量,其年平均降水量在1548 mm左右[3]。在该地区南部丘陵山区中的关垌河小流域运行中,可以为当地提供引蓄、灌溉、排水和防洪等服务,其共拥有18.42 hm2的流域面积,5.3 km和3.9 km分别是该流域的长度和宽度。

林地、水域和农田在该流域范围总分别占171.5 hm2、190.3 hm2和864.7 hm2;还有575.8 hm2为工矿、道路以及村庄等形式的用地面积。从当地各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可以看出,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为农业资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当地经济飞速发展,人口数量快速提升,对农业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整个农田面积当中,其中有 531.6 hm2的耕地坡度取值范围在5°~15°;还有330.1 hm2的耕地最大坡度为5°[4]。

4 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应用实践

4.1 准备工作

在对该地区的小流域展开治理规划以前,设计部门加大了对现场资料的搜集力度,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的充分配合,在同土地、矿产、牧、农、林等各个机构建立紧密联系的背景下,掌握了大量相关资料,设计部门为了提升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对上述资料进行了全面整合,同时深入现场,展开了彻底的野外调查工作,当地居民、县级领导干部积极配合,帮助设计人员对区域治理工作中的地理情况进行了掌握[5]。在现场勘察工作中发现,部分亟待治理的沟道是位于得到确权的农村山林土地范围之中的,因此,在展开治理工作的过程中,会对部分农户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损失,同时还影响到农民的土地权益,因此该地区小流域治理工作难度相对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解决相关事宜,将部分民众召集到了野外勘察工作的现场,从实际出发同人民群众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这样一来,民众对安全排泄山洪、提升渗流结构可靠性和杜绝沟岸扩张等问题产生了深刻的认知,并通过沟通,努力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尽最大努力对群众的土地权益进行保护,为小流域治理以及水土保持技术的顺利落实和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 沟道治理

4.2.1 过流宽度与坡降的确定

安全排泄山洪工作同沟道过流宽度与坡降具有紧密的联系。在积极应用水土保持技术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小流域具体的比降和面积进行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汇总了当地发生洪水灾害过程中的洪峰流量、产流时间等数据,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较宽、较浅的沟道更有利于小流域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在减少折角、转弯现象时,对裁弯取直的方法进行了应用[6]。并通过有效措施,确保1‰成为坡降的最大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的控制固体物质在洪水中的含量以及洪峰流量,为安全排泄在山洪中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2.2 消力池设置

突变位置在沟道沟底高程中,必须对消力池结构进行设置,陡坡式为结构的主要特点。陡坡式的消力池结构在构建的过程中只需要消耗较低的成本,但是,其实际应用中,洪水会对其不断进行冲刷,一段时间以后,空损的现象就会产生于消力池中[7]。如果陡坡断面是以砂卵石为地基的,这种现象将更加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参与小流域治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将原有的消力池结构改变成堰型,从而有效缓解以上问题。

在对以上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可以对坡降率进行确定,在实际展开布置工作时,应保证齿墙入土深度在上游和下游中落差范围应控制在2~2.5m,促使其可以向不透水层中进行切入,从而彻底切断渗流通道,促使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渗流结构中有效提升。

4.2.3 护岸修建

在对小流域范围内进行详细调查的过程中,在该地区的沟岸中,由于其长时间被水流冲刷,因此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扩张迹象,因此,必须将护岸布置在沟道两侧。护岸边墙护砌材料对护岸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可以对砼和块石进行充分的应用,但是在对块石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会拥有较高的工程质量控制难度,而沟道在小流域中,通常位于相对狭窄的地点,因此应尽量避免使用块石[8]。同时,针对上游沟道来讲,应对小塘坝进行设置;同时应将大口径井修筑于沟道内部。这样一来,在防旱的过程中,就可以对浅层地下水以及蓄水进行充分的应用。

4.3 造林治理

在对该地区进行小流域治理时,可以将当地进行三个区域的划分,根据地面坡度、坡向、土壤肥力以及土层厚度等因素,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关植被,而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必须对当地的气候、水文以及地形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思考,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不同区域造林治理的效率和质量。而本文的小流域治理工作中,对以下造林治理措施进行了应用。

第一,造林时间。该小流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流域周边的植被以大叶相思、绢毛相思和马尾松为主,此类植被在种植的过程中,最佳时间为雨季、春季和秋季。在植被试验栽培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三个栽培时间中植被生长率和存活率等数值进行了全面统计。其中发现84.5%是植被是在雨季进行栽培过程中的存活率,而70.4%是春季和秋季植被栽培过程中产生的评价存活率,由此可见,最佳造林时间为雨季。

第二,选择苗木。在对大叶相思、马尾松等植被进行栽植的过程中,苗木以2年生的为主。在试栽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相关苗木拥有发达的根系,同时没有受到病虫害或者人工机械的伤害[9]。而在对苗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确保其同小流域之间拥有相对较近的距离,其在提供苗木的过程中,应保证0.4cm和0.3m为苗木的平均地径和平均苗高。

第三,栽植管理。在植被栽植过程中,应对鱼鳞坑植法进行应用,并科学的控制栽植深度、堆放挖坑土体和处理表土湿润程度等。因此,施工人员首先应实施松土除草操作,在造林后的第三年开始,每年进行三次除草,分别在4、7、10月进行,有效控制深度是松土时的关键,严禁对植被的根系造成误伤;其次,在造林后的第四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枝叶修剪,以树高为基准,修剪量为1/3,修剪时间为春初;再次,及时补植死苗,提升治理效果。

4.4 相关治理措施

根据当地小流域治理的特点,在以上水土保持技术以外,还应当通过相应措施,应用梯田代替部分坡田,并对环山截洪沟进行开挖,从而杜绝冲刷损失在坡面和地面径流长度中扩大,并在库塘内引入径流。同时,在对水库蓄水功能进行充分应用的背景下,可以从该地区的丘陵地形入手,对鱼鳞沟、拦水坝和沟头防护设施等进行修建,从而杜绝沟底下切和沟头护强问题的产生,促使节节拦蓄得以实现,将现有水利设施蓄水保土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5 结语

近年来,当地在对以上水土保持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从整体上来看,在对7.67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共耗资509万元,其中64 hm2的耕地面积得到了改良,还有2.26万t泥沙流失问题得到了缓解,而林草覆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增长了5%和8%,对当地40%的洪峰进行了控制,洪水对当地农业以及居民正常生活的影响得到了控制。新时期,我国各地区在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水土保持技术,才能够达到更加良好的效果,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原翠萍,雷廷武,张满良,等.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治理对侵蚀产沙特征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4,42(3):36~43.

[2]孟 丹.凌海市吴楚庄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经验探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5(6):39~40.

[3]贾 鎏,汪永涛.丹江口库区胡家山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6(4):4~5.

[4]隋 新,刘 伟.浅谈小流域治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J].中国电子商务,2015(5):200~200.

[5]罗荣娥,王具元.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探讨——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定西市安定区青石项目区为例[J].甘肃科技,2015,29(23):24~25,77.

[6]董仁才,刘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跟踪评价分析:以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区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4(5):16~18.

[7]王震洪,段昌群,徐以宏,等.云贵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效益研究:以云南省牟定县龙川河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5,20(5):25~28.

[8]钱斌天,陈胜利,廖贵彩,等.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中的研究[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昆明: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15:155~164.

[9]程 序,刘国彬,陈佑啟,等.黄土高原小流域生态-经济重建模式的尺度概念和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14,15(6):1051~1055.

猜你喜欢

应用实践
浅谈高中体育分层训练法的运用
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实践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疫苗制造业的财务共享应用实践
问题导学法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