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问题及建议

2017-07-05张志权

经济师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事工作统计数据人事

张志权

摘要:人事统计在高校人事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师资分配,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工作都提供了数据的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但是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小则影响工作效率,重则制约着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发展。文章分析论述高校人事统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提出加强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人事统计工作 问题建议

人事统计在高校人事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为师资分配,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工作都提供了数据的支持,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但是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小则影响工作效率,重则制约着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发展。本文就人事统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做好高校人事统计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高校人事统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1.统计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相对于其他高校人事模块工作(例如工资福利、职称、招聘等)来说,人事统计工作容易受到忽视,因为它不如其他模块容易出业绩,工作效果不容易被人发现。因此在高校人事工作中,人事统计往往扮演一个“幕后工作者”的角色,通常“观众”不会发现,领导不会重视。当遇到要上报一些统计数据、报表的时候,如果平时没有及时维护人事数据,那么统计工作量将会非常大,不但影响工作进度,而且统计数据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2.人事统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没有专门人员分管统计工作,很多都是专职其他工作,兼职做统计;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兼职人员,只有在上报统计数据的时候。才临时找人把数据整理一下。这种兼职或者临时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统计的专业水平往往有限。另一方面,即使有专职统计工作者,统计者也往往会觉得自身的统计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例如用excel时总会卡壳,不知道某个函数怎么用,或者不知道怎样才能达到想要的那个效果。

3.人员类别太多导致基础数据不准确,影响统计工作效率和精度。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有编制内的正式职员(在编人员),也有编制外的临聘人员。有些地区临聘人员还有多种类别:劳务派遣的员工、高校聘用临聘人员、兼职代课人员、外教等等,像深圳市在2004年时还推出了区别于在编人员和临聘人员的雇员这一人员类别,导致了人员类别更為多样。复杂的人员类别给统计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例如上级要求统计的数据并没有那么多人员类别,而且也没有对人员类别进行备注说明,那么统计工作者往往就不知道有些人员应该如何分类,从而影响统计精度。

4.人员数据更新不够及时导致统计结果不精确。任何一个单位,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人入职和离职,高校人事部门都应该对这些变化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如果专管入职离职和专管统计工作的是同一人,那他清楚人员的增减变化,统计时能及时地进行更新,但如果入职离职和统计这两项工作分别由两人管理,而且入职离职的数据没有及时更新或者告知统计工作者,那么人员统计数据就不是最新的数据。

二、加强高校人事统计工作的一些建议

1.重视人事统计工作。前面说过,高校的人事统计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各二级学院的师资情况(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那么就知道在招聘时应该多招聘哪个层次的新教师;职称评聘时也能够根据学院的师资情况作相应的倾斜和调整。高校人事部门只有清楚了解相关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因此人事统计为了解现状,日后更好地开展其他人事工作提供了数据参考。正因为如此,高校人事部门应该在人事统计上加大投入,设立专职的统计工作人员。专职统计员应该掌握全校所有人员的基本数据,工作职责除了报送常规报表外,还应不定时地针对人员的学历、年龄、职称等作相应的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便领导从宏观角度掌握全校的人力资源情况。从而能根据现状主动地从全局出发。联动地去调配和变革,而不是出了问题后被动地去“四处灭火”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加强统计工作人员的统计专业技能培训。一个合格的统计员应该熟练掌握基本的统计软件,知道常用的函数用法,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地处理大量复杂的统计工作。高校本身就是传播知识的场所,里面有许多优秀的专业教师,人事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定期请一些统计或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方面的优秀教师来向人事工作者传授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人事工作者的统计专业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3.利用人事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相信人事统计员都深有体会,时不时会收到来自上级各种主管单位要求报送各种统计数据的通知,虽然每次统计的数据很相似,但由于每次统计的口径和要求都不一样,很多统计员每次都不得不要重新统计,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笔者认为,如果高校运用信息系统进行人事管理,那么将可以避免上述重复性的统计工作,只要注意人事数据的平常维护。那么人事信息系统将可以根据统计通知要求很快地导出相关数据,不用再像以前不断地重复排序、筛选、匹配这些统计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人事信息系统应该还可以实现另一项功能,只要在系统录入数据。那么数据将会在所有的人事业务模块中呈现,从而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时效性。即:只要入职时录入了人员相关信息,那么合同、工资、社保等模块的专管员将能同步看到信息并跟进相关业务。避免了各模块专管员间因沟通不及时而导致人事业务出现中断。从统计角度来看。保证了各口径、各模块数据的一致性和时效性。

4.强化人事数据日常维护。人事数据日常维护工作虽然琐碎,但却十分重要。它是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的最重要保证。人员如果出现变动,人事数据应能做到变动当天就变更完毕,决不不拖到第二天。只有做好了数据日常维护,才能在上级要求报送统计数据时做到“迅速、准确”。否则,当收到报送统计数据通知时才“临时抱佛脚”,匆忙更新几个月内发生的变动数据,这样匆忙的结果首先不够迅速,而且数据可能也会出错。

5.简化人员类别。高校“去编制化”一直是高校人事改革的一个焦点,它涉及到范围很广,问题很多,本文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只能从人事统计的角度切入阐述。简化人员类别,不再区分编制内人员和编制外人员,实现“全员聘用,统一管理”;即使无法实现去编制化,对于编制外的人员,分类也不应过于复杂,最好只有一种编制外的人员类别,这样有利于简化统计工作,避免把时间消耗在类似“纠结各种编制外人员应该如何归类”这种无意义的问题上。简化高校人员类别不是单纯的高校人事统计问题。它需要学校领导、各级教育、人事主管部门全盘考虑,本文无意深入,只是从高校人事统计角度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猜你喜欢

人事工作统计数据人事
创新视角下统计数据的提取与使用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人事人才
浅谈如何做好基层单位政工人事工作
煤矿组织人事工作的方法创新探析
组织人事工作注重人文关怀的实践与思考
国际统计数据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