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2017-07-05王玉琴
王玉琴
【关键词】 阅读教学;探究;质疑;感悟; 体验;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1—0096—01
高效课堂模式下“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语文的主要教学模式,语文教学更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因此,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掌握探究的方法。
一、组织学生在质疑中探究
1.把握重点寻疑。阅读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不要纠缠在一些无价值的问题上。例如,在教读《愚公移山》时,笔者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了一个探究性问题,几乎调动了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很多学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种情景创设,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至关重要。
2.细微之处生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文章中的有些词句,学生读时一晃而过,没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或容易产生差错之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让学生注重细节,于无疑处生疑,发现蕴藏的“真金”。
二、引导学生在感悟中探究
1.创设情境导感悟。利用现代媒体等辅助手段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开展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先给学生放了孙悦演唱的《感谢你》,让大家在深情的歌声中去感悟母爱的伟大,母爱的圣洁。然后带学生走进《金色花》的学习中。最后再次让学生用心聆听这首歌,让他们在这优美的背景音乐下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段话送给自己的母亲。
2.借助形象引感悟。借助形象以达到对作品情感与思想意义的理解。在探究中使学生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当笔者在讲授鲁迅先生写的《阿长与<山海经>》时,紧紧抓住写阿长的几件事,让学生反复阅读,并找出形象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揣摩阿长的性格特征,学生借助文中的描写,去感悟课文最后抒情议论的文字,从而更加理解作者写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时所注入的情感。
3.反复诵读促感悟。对于一篇优美动人的文章,教师应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如,《爱莲说》《陋室铭》皆是名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音韵美,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到文中意思,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调动学生在体验中探究
1.联系生活实例体味情感。如,冰心的《谈生命》是作者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哲理意蕴深厚的“生命体验”散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读后联系自身实际谈认识,对此,学生可以通过讲述自己或身边发现的种种生命现象,谈自己的感触,懂得珍重生命,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命,使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
2.体验角色理解情感。让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理解文章,体验感情,就更容易形象理解文章某些难点,而且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比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学生在分析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时,学生马上想到了他几次穿脱大衣的窘态,从这些细节上看,他不过是沙皇统治的一条哈吧狗,也有可怜的一面。这样一分析,学生对人物的感受就不会那样简单了
四、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探究
1.同类题材的比较。从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对课文进行比较探究。学生通过这种比较阅读,不仅对课文的思想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领会到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不同写法,都可以很好地传情达意。如,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一文后,引导学生阅读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谈谈孔乙己与范进两个人物形象有何异同,这样的比较学习,不仅让学生对孔乙己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对封建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孔乙己”、“范进”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2.同类文体的比较。同是议论文,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会发现议论文的开头可以开门见山,直引论点;可以引名言、引论点;可以借故事引论点;可以通过摆现象引论点等等。在比较中,既丰富了写法,也加深了对这一文体特点的认识。
3.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就可以联系以往所学的《社戏》《故乡》等小说,通过比较作深化延伸的探究,全方位探究这位伟大作家作品中丰富、深刻的内涵。
随着学生探究式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也不断提高,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授之以法,得益于法這正是给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