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2017-07-05申维明
申维明
摘 要:现在的教学模式不断更新,不断的改进,作为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师来说也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手段,跟随着新课改的脚步继续探索着新的教学方法。筆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供同行交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兴趣;能力;指导
一、用心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体会到自己收获的乐趣。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通过多方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校刚刚使用班班通,在教学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学生没有见到的东西,教师就可以采用课件展示,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
二、养成习惯,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1)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去读课文,使阅读效果更好。教学语文,教师先让学生读课文,然后用“从那个词语或那个句子读出了什么”,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点拨学生,既告诉学生品读的重点是词和句,又没有限定固定的范围,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没有用自己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以开放的理念,设计了开放的问题,营造了开放的氛围,自然也开放了学生思维。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找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能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特别要加强朗读的训练。所以在不同层次的读中,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朗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学会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且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就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教学时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定要在听、说、读、写这几方面严格要求,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特别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别人在说他也抢着去说,别人说什么他根本没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回答声音要响亮。另外我在教学中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写字,总是以横平竖直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给学生示范,这样就慢慢养成了语文学习的规范性,形成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文本,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在较长的故事情节中理出一条主线,理清脉络,长文短教,突出重点,然后牵一发而动全身进行教学,体现阅读的整体性,从而提升阅读的品质。
(4)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说读写的训练,紧紧扣住文中的词句进行语言文字、情感朗读、感悟内化的训练。从而体现出以阅读为主、读中感悟的语文学科特点。
三、注重引导,努力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激发兴趣,还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提出有价值问题要鼓励,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资助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过程、交往状态,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抓住课外,加强学习指导
1.老师要与学生多一些课外的沟通和交流
农村小学的老师与学生往往有这样那样的亲缘关系,或者是乡邻关系,有时候老师会认为平日都很熟悉,无须与学生交流。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心理学家指出,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老师与学生缺乏课堂以外的沟通和交流。事实上,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在他面前什么都可以言说的老师;学生不喜欢的老师,是在他那里得不到一句表扬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课外与学生谈心交流,推诚布公地表扬或是批评他们呢?
2.充分利用农村教学资源
“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农村广阔的大自然和生活的天地,都是农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应发挥它的优势,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动手能力。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就提出了看法,“活的农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由于小学生对这些资源缺乏感性、理性的认识,缺乏老师的有效指导,造成这些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挖掘,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3.指导小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练字的习惯
通过对农村和城镇小学生的调研考试的调查表明,农村小学生的整体书写较差,阅读面较狭窄。农村小学生中留守儿童占相当数量,即使父母都在家,他们忙于生计,也无暇顾及孩子读书、练字。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小学生课余时间的支配规律,并对他们的读书和练字作出正确引导和有效指导。也并不是说非得加重小学生的课外负担,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机制,培养他们读书、练字的兴趣,指导他们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养成读书、练字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们终生受用无穷。指导小学生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四配套工程”为农村小学提供了上万册图书,不能只藏在图书室,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成为学生的挈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