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远游”与“游必有方”中看孝道
2017-07-05高雯
高雯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孝道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处于诸道之首、教化之始的地位。孝敬父母是孝道的重点内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方面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帮助家庭和睦和促进社会和谐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通过阐述“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揭示了孔子对子女尽孝的理解,并且联系社会现实,与时俱进,挖掘出关于孝道更深层次伦理意义,提出孔子的孝道对于加深父母与子女之间联系的现世意义。
【关键词】孝;远游;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父母双亲在世,不要去远方游历,如果一定要出远门,就要有一定的去处。”“在”指“健在”;“方”指“一定的去处”,这里说的是有一个明确的去处,能够不让父母担心的去处。
一、不远游与游必有方
人们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自己的内心的解释。“今日有人以此语不再适用,有人以为仍然适用,因为有飞机汽车的快速交通工具,虽远(地理位置)而不远(往返时间缩短了)。其实,重要的是,孔子讲仁、讲孝都非常之实际、具体。例如这里的重点,不在不要远游,而在于不使父母过分思念(飞高走远难以见面)和过分忧虑(无方向的到处游荡,使父母不放心)。这样具体地培育儿女对父母的爱心,即孝、即仁,它是情感的具体塑造而非抽象的理论概念,重要的仍是作为人子的这种情感态度。中国年轻人能继续保存这种传统美德吗?是所望焉。”李泽厚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有其独到之处,认为表达的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应该给予肯定,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思想与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相矛盾。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在认识真知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不可片面否定。
(一)父母在,不远游
在中国古代社会认识中,“父母在,不远游”成为一种固定思想模式。主要表达了一种关于孝的思想:如果父母双亲健在,作为子女应该守侯在父母的身边。另外,古代通过步行或者简陋的马车作为交通工具,出门往返需要很长的时间。出远门的人无法第一时间与家里取得联系。如果是父母身体不好,那么作为儿女的我们更应该懂得轻重缓急。在这些情况下,子女远游的确需要深思。父母与儿女是相互关爱的,都希望对方可以平安健康。可见“父母在,不远游”这种思想观念,在古代社会的现实中能够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二)游必有方
游必有方,字面的意思就是出门有一定的去处。多数人对于这句话只关注了这句话的前半部分,忽略了作为转折的这部分。纵观孔子的这句话与孔子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孔子的态度,其实孔子在内心并不反对远游,但是前提是要“有方”。这句话有二层意思,一是如果要选择远游,那么就要有一定的方向或者是去处,并且将确定的信息告知父母,让父母能够安心;二是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么就要去追求目标,努力奋斗。
孔子的想法也是很切合实际的,孔子鼓励子女应该对父母尽奉养和孝顺的义务,但是与此同时,又不阻止子女外出追寻属于自己的天动。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过得好,平安幸福才是他们最大的欣慰。但是作为父母,他们内心呼唤着和子女一起生活,但是他们也希望子女有所作为,因此放手,并且强调“游必有方”。因此,事情都是有两面的,要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但是也同样表达了孝。
二、孝道与远游关系
孔子独具一格的孝道观念对我们现实家庭和睦和道德伦理有一定的启发与影响。经过对传统孝道的研究与发展,人们在社会进步与时代更替中不断地发掘更加适应现实家庭社会的相处方式,并且辩证的对待孝道的继承与发扬。
其实很多话拿出来比较都是矛盾的,因此,我们有正确的态度看待“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它在不同的语境下就表达着不同的意思,一定不能将其绝对化或者夸大化。“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用在现代来鼓励年轻人努力奋斗,在面对选择时,能够勇敢的为了自己的目标、抱负、事业甚至是国家利益拼搏,走向远方找寻成就自己的新世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面对远游和孝道的问题上,有不一样的理解与观点:
第一,远游和孝敬父母的联系。新时代的远游,是开阔视野、完善自我和体会世界的新风尚。现在的许多父母支持子女远游并将子女送到异国他乡深造。就是让他们能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增加自己的社會竞争力。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化。当今很多人看来,远游不仅不违背孝、不悖于孝,而且和孝有着统一性,甚至可以说也是尽孝的一种新途径。远游取得成就,走向人生巅峰,让父母引为自豪也是孝的一种表现。
第二,远游和尽孝的矛盾。面对家庭状况,没有父母不希望子女常伴身边,一家人简单快乐,健康平安就是福,这样的想法不是个别父母的想法,而是绝大多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种深厚与永恒是世间的特别的产物。子女就是父母的未来与世界,子女远游去追求更广阔的发展天地,父母是无条件支持的,并且内心希望子女能够过的更好。但父母的牵挂乃至忧伤伴随着子女的远游也就出现了,为人子女应理解父母这种博大的人性之爱,这是神圣的人伦情长。
三、孝道与远游关系的伦理意蕴
现在我们讲眼光放到现实中,我国有二千三百十四多万的“空巢”老人。大量“空巢”老人群体的存在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党和政府也积极投身于此,想办法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解决这个问题,让“空巢”也有欢笑有温暖vi。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们能够做出选择支持子女外出远游,让他们去寻找自己的明天。但是一旦子女在外立门户,那么作为子女的他们就应该更替父母着想,让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同时也要保证他们在需要照料的时候能够及时的照顾。为了让父母不会因为子女在外而感到寂寞,做子女的即使远游在外,也应该时常陪伴父母左右,常回家看看,常联系父母,缓解一下父母心情的抑郁与惆怅孤独等不良情绪。“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在今天还是矛盾的。
那么来看现代人,有多少人生活在充斥着各种诱惑与竞争的社会中,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深刻。先不说如果你选择远游,在远方会不会作出成就,走向人生巅峰。用你的成就让父母感受到你的孝。就说如果你留在父母身边,你会不会做到对父母尽孝的应该做的事。多少人整天在抱怨生活苦压力大,报忧不报喜,这样会让父母用一种怎样的心情面对你。子女在父母眼中永远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幸福就是父母的幸福。社会的发展牵引着年轻的子女“远游”,但是对于“游必有方”是不需要理由的。“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不论迹”应是指不去为何种程度的“迹”为孝的标准下定义。父母之于子女,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配父母变老,尽孝道是我们的义务,是我们打心眼里应该做的,就是通过你的“迹”来折射出来的你的“心”你的“孝”。“孝”的观念流传至今,对我们的生活、心理活动以及整个精神文化都有着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刘怡然.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 刘怡然.中国传统孝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6] 饶红霞.近三十年来汉代尊老养老研究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