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机械教学课程改革
2017-07-05卢剑林
卢剑林
摘 要:职业学校重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要任务是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劳动人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及创新能力。在此趋势下,职业院校机械课程教学的改革对于适应社会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让学生了解几点内容,激发兴趣,采用教学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机械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三个方面来进行中职机械教学课程的改革,对于后期的发展具有很总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职机械 教学课程 改革
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使用维护及基本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学好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的关键。由于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虽然复杂的计算不多,但用到的计算公式也不少;而近年来高职生源素质普遍下降,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又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难度较大。那怎样才能让他们学好专业课呢?
当前对中职机械教学课程的改革中,在对中职机械专业课程建设中,紧跟时代步伐,改革传统的职业技能观念,打破旧的办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成效,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为现代制造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结合中职机械专业教师的教学经验,我们需要进行中职机械课程的具体改革和探索,具体如下:
一、让学生了解机械专业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是如何选择专业的呢、有的是家长让他们读的,有的是参照认识的师兄师姐所读的专业来选择的,还有的是稀里糊涂就报读了不了解的专业。对于就读机械专业地的学生,进行新生教育时,要详细地跟学生解读机械专业,让学生充分了解机械专业所学的课程和就业方向。
中职机械专业所学的课程其实和大学所学的差不多,只不过是比较简单,学生学好了,就是半个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为了今后的实际应用打好基础。只要个人肯努力,在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不断积累经验并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是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针对中职学生基础差这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尽量采用简单易懂实用的教科书。机械专业学生,可以使用任务式的教科书。比如机床电气控制这门课,使用任务式教科书,学生从简单的任务到复杂的任务,一个一个地去完成。先学习电动机的点动控制、正反转控制到星三角启动控制,由浅入深。如何改变教师上课沉闷这种现状,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参与课堂讨论,而不是一味听老师上课。其次,精心设计科学的教学环节。课堂导入一开始就要吸引学生的眼球。再者,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如机械专业课《液压与气压传动》中液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可采用多媒体的动画多媒体的动画讲解,提高了感性认识。最后,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魅力。就业为中心,穿插加入本专业劳模人物事迹、行业科技前沿、相关企业和岗位介绍、就业前景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信息。
二、采用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很重要,因为他们毕业就踏入社会,而社会缺乏的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中职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掌握相应层次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理论,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场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以适应岗位要求。
1.要做到“教、学、做”融为一体。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运用教师所教的知识。在讲授实践性强的课程,比如机械工程原理与应用。在讲清机械工程基本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机械设备控制项目的机械工程控制设计,在实验室里,讲解和实践基本指令和功能指令的使用,使学生在实现控制设计目标的过程中掌握机械的制造方法以及调试。改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形象化模具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机械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学生对空间概念缺乏理解,即使教師采用直观性教学,对其中的四个知识点,如果教师自行分析讲解,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虽有感性认识,但对专业理论知识理解不够深刻。
2.中职学生技能比赛对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每年国家或者省市都举办中职学生技能比赛。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参加钳工、焊工、机床电控等比赛。通过比赛前的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加深了对课本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倘若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了奖,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几年,随着技能大赛的深入开展,学校不断创新课程改革,从课程设置上更加偏重技能实训课,相对弱化理论课所占比例,以校外实训和校内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在机电、数控、计算机专业率先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培养中、高级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三、对中职机械专业课程进行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考察、调查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职业中学课程建设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与学生需要脱节: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比较模糊;专业课内容交叉;比较难,存在重复性;缺乏让学生选择课程的机制。2)忽视了社会对机械学生的具体要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课程陈旧,更新太慢,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机械相关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3)缺乏自身特色,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技能特色;缺乏当地特色。
建立树状结构新课程体系。我们打破课程开设的先后依课程自然排列顺序的那种课程组合呈链状结构的课程体系,扩充新课程内容,对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建立新型树状结构的课程体系,改课程系列为系列课程。
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以职业资格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核心目标来设置课程。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调整教学实施计划,由“学科中心”转回“多元整合”的课程。我们提出了机械专业的培养目标、从业方向以及学生应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还制订出机械专业的课程计划,提出了机械专业主要学科的教学要求,并在实际中试行。
参考文献
[1]舒宏伟.摭谈《机械加工技术》教学方法改进[J].科技风. 2012(09).
[2]朱明明.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与实践探究[J].新课程学习(中). 2014(04).
[3]孟红英.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4(01).
[4]鹿霖.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机械加工技术》课程革新探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