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班幼儿秩序感的培养研究
2017-07-05钱亚琴
钱亚琴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良好习惯又与秩序感紧密相联。简单来说,好的习惯离不开有条理的做事。幼儿园的小班幼儿秩序意识不强,做事常常有始无终,因此教师要教会幼儿有条理做事,专心做事。
一、生活活动,产生秩序
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刚开始集体生活,有许多的不适应,教师有计划地安排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帮助他们建立秩序意识、规则意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感受秩序,理解规则。小班幼儿正处于秩序敏感期,自控力差,常常会出现这些现象:午睡起床时“老师,我的袜子找不到了”;早操排队时“老师,xx小朋友插队了”;看图书时“老师,我找不到小猫的那一页”,种种事情折射孩子的行为问题。孩子起床找不到袜子,是因为孩子没有养成袜子要放固定地方的习惯;早操插队可能是孩子没有记住自己是哪一组哪个小朋友后面,秩序感不强;看图书找不到小猫是孩子翻书没有一页一页依次往后翻,也是没有秩序感的表现。
小班教师对于孩子的种种问题不能心慌气急,慢慢引导才是上策。比如孩子找不到袜子,在孩子脱鞋子时提醒幼儿将袜子脱了放在鞋子里,就避免了袜子乱丢的问题;看书时,小班孩子不认识数字,没法看页码,但是他们喜欢做重复动作,一页一页翻书,孩子是能接受的,教师引导孩子一页一页往后翻书,不漏页,在孩子通过努力终于找到小猫时,告诉孩子这才是正确的翻书方法。经过一两次,孩子就会自己看书了。所以,当孩子遇到一些行为问题时,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督促幼儿执行规则,不如做示范、慢声细语的讲解,让孩子真正理解,来得更有效果。
提高要求,引领秩序。“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班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幼儿园生活,有的经过努力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吃饭、盥洗、如厕等常规,但也有一些幼儿在周而复始的重复活动中失去兴趣,甚至故意捣乱,这是幼儿对活动不满意的外在表现。教师要及时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排队时不仅要记住自己位置,还要求队伍要直,两队尽量靠在一起走;看书时不仅会自己看书、翻书,还要能将书看好后,一桌的书本放整齐;午睡时,不仅放好自己的鞋袜,还要学习折衣服裤子,折整齐后,放在固定位置,方便起床穿。更高的要求使孩子的积极性提高,对活动的兴趣更浓,也使幼儿的秩序感更强,做事更有条理,懂事能干,幼儿的一日生活更富有情趣和积极意義。
二、优化活动,强化秩序
小班幼儿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将规则意识融于语言游戏、音乐等游戏中,通过幼儿能接受的方式,一步步强化幼儿的秩序。
合作游戏,萌发秩序。如在小班数学游戏《高矮排序》中,要求幼儿将雪人按从矮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列;在社会《我会整理柜子》中,要求幼儿按照标记将玩具分类;音乐游戏《小小老鼠》中,要求音乐结束,“老鼠”才能四散奔逃等。各种各样的游戏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使幼儿萌发了秩序意识,体验了秩序带来的快乐与成功。
教师在安排区域游戏时可以根据游戏要求,相对有序地分为安静区(如阅读区、美劳区等)和喧闹区(如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或与幼儿共商游戏公约,大家互相督促,或者在人数多的区域设置进区卡,规定最多能进几人,额满为止,这样有序的游戏安排能让幼儿有适合的空间交流、嬉戏,逐渐萌发秩序感。
优化活动,提升秩序。小班有许多的有趣故事《小猪家的房子》,故事中将房子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以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让幼儿感受故事趣味性的同时感受时间的秩序变化;小班寓言《太阳和月亮》,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白天与晚上活动的不同动物与植物,通过XX睡着了,XX醒来了,让幼儿感受白天与黑夜交替的秩序。音乐《大雨和小雨》,幼儿通过听辨音乐的缓急、快慢,尝试用声音的音量与音速,在琴声的引领下,表现大雨与小雨的不同秩序要求。
教师始终是幼儿活动坚定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的行为会在各项活动中逐渐得到强化。在大家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从似懂非懂到主动积极参与,从无序到有序,逐渐体验到有秩序游戏、有秩序生活的快乐。
三、实践参与,体验秩序
农村幼儿园的小班幼儿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帮厨房阿姨摘芹菜,了解芹菜的摘、洗、炒的有序过程;帮助保洁阿姨打扫操场,体验自然、有序的校园给人的和谐秩序美;和农民伯伯一起种菜,整理菜畦,拔草捉虫,体验着劳动的快乐,感受着四季的变换秩序、生命的成长秩序。
在举行班级、全园性的亲子活动或其他大型活动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会用等待、协商等方法解决这样那样问题,既保证了活动进行的良好秩序,也让幼儿体验和感受到良好秩序带来的美感、愉悦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大明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