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2017-07-05丁勇
丁勇
小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阶段,对科学形成正确的认知,将为学生打开科学探索的新世界大门。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能体现科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育的本质即生活。小学科学教学应该立足于生活,使科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发现科学,利用科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一、趣味教学:课堂教学环境生活化
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科学的良好开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这也就是说,小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并不为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的脑海里已经生成了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体系。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将新接收的信息与原有信息融合,构成对事物的进一步理解。教师要创造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着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躍学生的思维,使科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笔者向学生提问:“在我们的校园里,你知道有哪些种类的树叶?”由于课前已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收集见到的叶子,此时学生踊跃回答,有杨树叶子、冬青叶、松柏叶、月季叶子等。笔者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叶子,并观察这些叶子都有哪些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了不同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并且提出各自的观点,自然地进行到本节课的探究中。设置这样的情境,一方面,将科学表现在生活中,消除枯燥,活跃了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缩减了科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使得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更加强烈。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总结,提高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科学探究:课堂教学材料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增强发现科学的好奇心,提高动手能力。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借助各种实验道具和原材料,包括教科书、课外资料、实验器具、生活用品等。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学校无法承担起一些实验器具材料的购置和消耗,另一方面实验室有些器具并不适合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选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作为实验对象,如矿泉水瓶、报纸、纸筒、食物等,都可以应用在实验中。矿泉水瓶可以进行液体热胀冷缩的研究以及观察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激光笔可以演示光沿直线传播,彩虹可以展示光的组成,气球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等等。这些常见的物品和现象,验证了科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在开展“搭支架”实验时,要用到木块,对于小学生来说制作木块存在操作上的困难,笔者于是将之替换成旧报纸、透明胶等低成本的原料,这些材料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搭支架的方法和乐趣,又节省了制作成本,同时还节约了时间。在探究“热胀冷缩”实验时,没有用实验室常规的烧杯和玻璃管,而是采用了学生喝剩下的透明吸管和盐水瓶,同样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如果一层不变按照课本上准备实验材料可能会限制学生进行课外探究,而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却使科学探究随时随地进行。
三、巩固知识:课外拓展生活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过程不只局限于课堂中,课外才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广阔天地。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应该合理安排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随时随地接触到科学知识,广泛了解掌握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例如,学习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以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课外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将能溶解的材料分别在水中溶解,观察材料的溶解能力并进行记录。对于这个任务,学生并没有觉得枯燥无味,反而兴致勃勃地完成了任务。在学习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后,笔者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总结出各自的材质、结构、重量等特点。生活化的课外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激情,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吸收书本知识,并利用它为现实生活服务。
总之,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科学教学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活化的科学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为科学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石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