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设计
2017-07-05王芝琳
王芝琳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师也更加在意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效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展开交流互动,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实现全方面发展。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特性。小学生都喜欢玩游戏,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依据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有效参与。
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一)”时,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让学生记住这些乘法口诀,笔者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抛球的小游戏。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软球,你们互抛。拿着球的同学准备一个问题,然后抛出球,接到的同学就要回答这一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听完游戏规则后,迫不及待地进入到游戏活动中。一名学生最先拿到球,他边抛球边提出问题:“2乘以3等于几?”另一名学生接到球立刻回答:“6!”此时笔者及时评价:“非常好!就是这样,游戏继续!”随后,笔者又增加了几个软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游戏中。学生们就这样快乐地玩着小游戏,表现得很是积极主动,更重要的是在游戏活动中掌握了一些表内简单的乘法计算。
游戏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直接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 设计探讨活动,促使学生展开互动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灌输讲解,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自主学习思考,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讨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推进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例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内容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性质,而是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自由结组,小组内共同交流探讨。有一小组的交流情况如下。
生1:我准备了一个三角形支架。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可以活动的,但我发现无论怎样动,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是不变的。所以我认为三角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生2:我赞同。对于三角形,我还有其他的想法。经过测量、观察、分析发现,在我设计的这一锐角三角形中,其中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
生3:但你的測量可能会存在误差,而且只是锐角三角形,应该也测量一下其他的三角形。
…………
就这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探讨交流,无形中掌握了关于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探讨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有机会交流沟通,充分开拓了思维空间,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设计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好动是小学生的一大特征。教师在教学中不必为此苦恼,反而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例如,在教学“厘米和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概念意义,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用手中的直尺,测量下一些物品的长度,比如课本、铅笔、橡皮擦等。”学生在教师布置完任务后,立即进入到操作活动中。有的学生经过测量得出数学课本的宽度大约是17厘米,有的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所用的铅笔得出长度大约是21厘米。学生经过动手测量,对“厘米”这一长度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和理解。随后,笔者让学生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测量一下黑板的宽度。有的学生发现自己用直尺去测量存在操作上的困难,于是决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任务。他们先是找了一根很长的细绳,两人合作,用这根细绳比划出黑板的宽度,并做好标记;之后,再用直尺测量出细绳标记的长度,大约为100厘米。学生发现这一数据较大,便主动思考是否有其他的表示方法,使得数据小一些,于是笔者适时引出“米”的概念,指导学生进行单位转换。操作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好地理解与吸收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学习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联系教学内容,从具体学情出发,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活跃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进而实现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