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善教数学,必先善“问”
2017-07-05段驿茗
段驿茗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门艺术,高效的提问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及时找出切入点进行设问,帮助学生更好理解。
一、知识迁移,沟通方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逐级递进的过程,即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知识迁移,从而引出对新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结合恰当的方法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通过提问的方式,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能够以旧知识为出发点,通过思考和探究引进新知识的学习。
比如,在讲解《升和毫升》这部分内容时,设置一些问题为学生引入升和毫升的相关知识。上课前先准备了一个1L的量筒及6个透明玻璃杯子。上课时在每个杯子里装了不同量的水,然后向学生们展示。学生们看到以后纷纷表示:“这是杯琴。”于是趁机向学生们提问:“大家都知道装不同量的水杯琴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但是装多少水大家知道吗?大家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杯子里装了多少水?”根据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纷纷展开了激烈讨论,并找出很多方法。有的同学把水倒进自己喝空的酸奶瓶里,一瓶是100ml,然后数出一共倒了几瓶。学生们大多采用的方法是用知道容量的容器去量水。经过一番实验发现除非杯子里的水与瓶子一样大才能知道准确的水量,否则总会剩下一些无法测量的水。针对学生们的疑问,向学生们展示了量筒的用法。首先,将1L的水加入到量筒中。然后将量筒的水加到学生们已知容量的瓶子中,加完以后要求学生们观察量筒有什么变化。学生们通过观察了解到量筒上刻度的意义,从而理解了升和毫升的概念。
通过设置问题进行知识迁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接受和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得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魅力,从而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
二、构建模型,强化过程
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最好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建模就是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而抽象出数学模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呈现数学模型,从而更好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以此来强化小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
比如,在讲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就用到了建模的教学方法。先给学生们出示了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文具,妈妈买了3个本子,一个5块钱,又买了6支钢笔,一支10块钱,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们积极回答到:应该是3×5+6×10=75,一共花了75元。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要求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3×5+6×10这个式子表达的意思,并想一想这样的式子计算顺序是什么?了解问题之后,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学生总结出:这个式子表示的就是3个5和6个10加起来的总和,对于这样的式子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根据学生们的回答,给予表扬。随后又以同样的方式讲解了带有除法的四则运算的求解过程,并引导学生进行了课堂练习,加深学生的认知。
构建模型的数学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为学生们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还能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认识数学并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三、追问点拨,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追问是开发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重难点对学生们进行追问点拨,强化学生对课程核心的把握程度。通过在课堂上的有效追问能够更好引导学生们学习知识时有的放矢,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學设计,帮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知识并发散思维。
比如,在讲解《三角形》时,为学生讲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就已经接触过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但是对于这个知识学生并没有深入探究过,对于三角形为什么有稳定性,学生并不了解。因此,在学生们回答了三角形有哪些特征之后,紧接着追问道: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和试验,并最终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了之后三角形的面积和形状也就确定了,再怎么拉扯也不会变形,所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四条边确定之后并不能确定它的形状,因此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通过追问的方式,学生们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还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发散思维,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追问点拨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使学生在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更好地激活思维,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提问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能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共同构建主动性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