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构建,让方程概念教学更高效
2017-07-05谢伟伟
谢伟伟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方程在其中占有一部分的比重,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理解方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正确引导学生开阔思维,逐步带领学生自主完成对方程这一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者就如何对小学数学中的方程学习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联系生活,唤醒情境
在教学方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建立方程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相对于课本上枯燥的知识,他们大多数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着好奇,更愿意进行探索。因此,适当地联系生活中的事物,给予学生一个自我唤醒的情境,进而引入方程知识。
比如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入了一个谜语:“同学们,我说一个谜语,古怪老汉,肩上挑担,为人正直,偏心不干,打一件日常用品。你们能猜出它的谜底吗?”这个谜语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致,学生叽叽喳喳地开始了讨论,相继说出答案是天平。接着告诉学生们天平是一种经常能够看到的物品,它可以帮我们称量物体的质量。笔者向学生们布置了一项任务,让学生去了解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原理。学生经过查阅资料得知,天平是由一个支点支撑着天平梁,从而有两个长度相同的臂,每个臂上挂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里放着已知质量的物体,另一个盘里放你想要测量质量的物体,通过调整已知质量的物体,使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在正中间时,即可得出待测物体的质量。在了解完天平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认识方程中的“等式”,引导学生知道当天平的两端物体的质量相等时,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相等,要用“=”来表示。同理,当不平衡时用式子表示就是不等式,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大于还是小于。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通过联系生活,向学生创建一个适合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了等式这一概念,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方程这个概念。
二、同化顺应,给予空间
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在体验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经验,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方程的学习也是如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十分强的学科,然而学生难理解课本上的文字。因此,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学会方程这一知识点,笔者选择了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方程。延用上节课天平这一物体,使用ppt向学生们展示了几种不同情况的天平状态,让学生们写出式子来表示,一方面来检验学生们上节课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得出了这样的几个式子:6+x=14,x+50>100,60+23>70,2x=200,20+30=50。在这几个式子中等式有6+x=14,2x=200,20+30=50。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上述的等式是方程吗?什么是方程?”引导学生认识到6+x=14中的x即为未知数,同理2x=200中的x也为未知数。观察概念,发现方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存在未知数,二是等式。由此可以看出6+x=14,2x=200,20+30=50这三个等式中,前两个为方程, 最后一个仅为等式。笔者告诉学生们方程中的未知数不仅可以用x表示,还可以用其他任意的字母表示。
三、序列思辨,明晰从属
在学习完方程的概念后,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引导学生区分概念的从属关系,建立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知识。
根据方程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它的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开阔思维,逐步靠近,最终完成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在教学时,笔者先给出几个式子,让学生们进行分类,有的学生分成了三类,有大于号的、有小于号的、有等于号的;还有的学生分成了两类,有未知数的和没有未知数。经过整理发现可以将其分成等式和不等式两类,笔者又给出学生们几个等式让学生们进行分类,经过观察发现可以分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由此得出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即为方程。在明确了方程的概念之后,为了让学生们正确区分从属关系,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方程和等式之间有是什么关系?”让学生们讨论交流,要求学生们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有自己的理由。学生们的发言很精彩,记得有一个学生说方程属于等式,根据方程的概念得知,方程仅仅是比等式多了一个未知数的条件。笔者引导学生等式可以有未知数也可以没有,而方程必须有未知数,因此等式的范围大于方程,即方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等式。
在这个让学生观察分类并进行辩论的过程中,逐步带领学生理解方程概念,深入体会其中的从属关系,让学生对方程有了更进一步理解,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總之,在小学数学方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建立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引领学生真正投入到数学学习,真正爱上学习数学,实现方程这一内容的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