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17-07-05陆华本
陆华本
【关键词】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谈心;活动;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28—01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放于首位,可见其重要性。据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调查:全国4-16岁少儿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3.91%;北京、上海近40%的中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水平,优良率仅为8.2%。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力军应该主要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也最易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代新人。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的心理氛围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着力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着力营造舒适优雅的健康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成长起来。在实践过程中,班级环境有软硬之分。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如,学习园地、黑板报的布置等,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洁、齐、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关键在于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等的创设,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教师就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团结的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心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群体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如,教师可以在班队课上组织一次“40=1”(40是班级人数)的活动,制订共同目标,让学生畅谈心中理想等。
二、全面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首先,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班主任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校外生活。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有潜在的影响。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内向型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活动,多与人交往;对自卑型的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出发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他们有特长的方面大展身手,這对恢复自信、改变自卑心理有重要的作用。
三、坚持个别谈心和辅导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是因人而异的,面对团体的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应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地进行认真、耐心的个别交流和辅导,对症下药。如,可通过以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梳理、引导,帮助分析利害关系,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达到解除他们心理障碍的目的。有的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要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这时需要班主任善于等待,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坚持不懈的努力去协调,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班主任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纯真稚嫩美好心灵
新时期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晨会、科技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文化、艺术、科技和学习名人的活动,这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协助学校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针对学生提出的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知道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五、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快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管理者角色与心理辅导员角色的冲突问题。比如,有些班主任遇到班里的某个学生违犯校规的事情,常常出于维护班级名誉会给以较严厉的批评,但这样可能会忽视心理问题的疏导。其实角色冲突的矛盾隐含着角色互补的统一。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分析出现的问题,倾听学生的解释,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效,师生的心灵才会相通。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转换角色。从权威型的班主任转换为朋友式的心理辅导员角色,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助化剂。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工作有机结合,能开拓德育新领域,实现德育高质量,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关键。当然,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工作。因此,需要班主任有耐心、爱心、细心和恒心!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