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与思考
2017-07-05龚成喜
龚成喜
【关键词】 基础教育;改革;学校;道德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21—01
陇西县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在全縣部分学校开展德慧智教育实验和试点工作,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研习国学道德文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让学生在德的统帅下,慧与智得到同步开发与提升,德育、慧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初步构建了德慧智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了德慧智生态文明校园,形成了具有丰富道德文化内涵的教师、学生、家长三元同步发展的教育新格局。使学校成为和谐人格的培养基地,进而带动了家庭和谐、乡镇和谐、社区和谐。初步形成了以德为本、文化育人、品格为要、创新为先的“陇西教育新模式”,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道德教育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伴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巨大浪潮,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的精神危机也日益加重。西方敌对势力文化入侵,颜色革命来势汹汹。所以教育应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弘扬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根基;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治世之道,不离道德。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道德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根深才能叶茂,只有深植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厚土,中华民族才能不断焕发无穷的创造力,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德慧智国学教育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提出“道传中华,德播世界”的宏大理想,牢牢抓住道德这个中华文化的核心进行教育来挽救人心,改造世界,这与习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二、学校教育必须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指路
伟大的古圣先哲早就告诉我们“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慧智国学教育遵循生命规律,提出“五德养性”理念,揭示了“仁、义、礼、智、信”五德与“心、肝、脾、肺、肾”五脏之间的关系,指出五德能量的多寡与五脏健康息息相关,通过学习道德经典,提升学生的五德能量和身心健康水平。德慧智国学教育顺应自然之道,结合《黄帝内经》和太极养生理论,把梅花韵拍操、太极养生操、经络韵拍操、二十四节气养生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修身方法融入课堂和课间活动,为师生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证。
三、学校教育必须走出唯智教育的误区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希望。道德文化的缺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德慧智国学教育理念源于中华传统道德修身文化,根据生命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确定教育体系,以“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为教育目标,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践行德慧智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基础教育必须纠正重智轻德、重知识轻素养、重课本轻实践、重应试轻能力的偏颇,缓解过重的课业负担,还未成年人一片信任与创新的新天地,缓解过重的安全压力和工作压力,使学校成为一方净土,教书育人成为一件乐事。灵魂的塑造离不开道德文化的滋养,经典诵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教育方法。通过对《周易》《老子》《黄帝内经》《大学》《论语》等经典的持恒诵读,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提升道德品质,培育道德心灵,消除烦恼,健康心身。经典诵读是激发潜能、学习语言、增强人文底蕴、开启智慧、实现图文思维、图像记忆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培养高尚的情操和人文情怀,由此使人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
四、道德教育必须贯穿人生始终
陇西实验区的道德经典诵读活动落实到了每一天,落实到了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的各个学段,涵盖了从婴幼儿到老年的人生六大阶段,成为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诵读入耳入心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进而达到塑造人格、塑造民族精神的目的。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