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观给学校管理带来的反思
2017-07-05邱运山
邱运山
当下,教育聚焦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核心素养的提出给学校管理与办学实践带来哪些启发和思考?又将给学校工作带来哪些改变和革新?将怎样助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一系列问题已然摆在了各中小学校管理者的面前,不容回避,也无可回避。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发展观,它要求教育者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待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指导教育实践。
站在发展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策略
核心素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即一切教育行为应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量教育策略的新思维起点,也是衡量教育方法得失的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当下,汲汲于短期效应(升学率),聚焦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因而,教育管理者思考的主要方向是知识传授与获得的方法,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相应地,所采取的教育策略就只能是围绕着知识的传与授“打转转”,围绕着知识的灌输与积累“打转转”。于是,“填鸭式”教学、重复再重复的“机械训练”等低效能教育教学策略便应运而生。在这种教育策略下,学生沦为没有生命个性的“工具”,教育者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理解与关心进入到一个不自觉的误区:分数即发展,分数即未来。
核心素养观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要求教育者真正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并以是否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甚至终身发展来考量一切当下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
那么,在核心素养观下,各级教育管理者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呢?笔者以为,至少需要符合以下三点要求:
一是关注知识的生长。知识仅仅靠灌输和积累是不够的,还需要生长。教师要关注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从迫切的需要中,从联系和迁移中获取活的知识、会生长的知识。换句话说,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本领的炼成,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方法和本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关注身心健康成长。相对于知识的传递,人的成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始终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怎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怎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这是所有教育者需要思考的第一位的问题。
三是人生智慧的生成。笔者以为,这应该是核心素养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在笔者看来,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要转化为智慧,需要首先形成认识,认识通过实践再转化成本领,最后在岁月的磨砺中,本领升华为智慧。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人的幸福。因此,我们的教育策略是否有利于启发人生智慧、涵养人生智慧,是需要经常加以检视的。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来考量我们的教育策略。要看我们的教育策略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生智慧的生成。
符合核心素养观的教育教学实践应该是怎样的呢?它不是立足于当前,而是谋划于长远;不是专注于短期效应,而是放眼于长远发展;不是急功近利,纠结于知识的灌输与积累,而是高瞻远瞩,关注于技能的增长和智慧的生成。
遵循发展的规律来审视教育培养体系
如果说,对于教育策略的反思是核心素养观给予我们的第一个命题,那么,关于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可视作第二个命题。
当前,中小学校的培养体系多半着眼于学科知识结构而建构,着力于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落实,而很少以受教育者本身作为出发点来思考问题。
事实上,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受教育者本身才是一切教育行为的终极指向,才是教育的职能和职责所在。因而,我们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来制定学校的培养体系,着眼于鲜活的生命,目中有人,而非知识。
那么,在建构学校的培养体系时,应该秉承何种思路呢?
笔者认为,一是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把学生放在教育培养体系的中心位置来对待,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规律,研究个体学生的成长规律,思考帮助学生成长的对策,反思学校是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条件,等等。
二是以有利于发展为唯一原则。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理应是制定教育培养体系的唯一标准。各级教育管理者应该在这种框架下来思考和制定教育培养体系。
三是不能违背孩子们的成长规律。古人云“不凌节而施”,讲的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我们今天要讲“适时而施”,也就是说,教育的施行要找准恰当的节点,要找准恰当的关口,不提前也不落后,及时地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土壤和营养。当学生需要锻炼、需要休息、需要游戏的时候,教育者应该给他们提供锻炼、休息、游戏的机会和环境,而不是人为的干扰和破坏,乃至挤占和打压。
用科学的发展方式来推动教育实践
一是用发展的观念来引领教育实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时移世变,观念不能静止不变。我们不能用旧有的标准来评判发展中的教育,不能用旧有的观念来限制教育实践,更不能用僵化的教条来束缚教育创新。核心素养观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用新理念新思维来推动教育实践,而不是逼教育实践模式化、固态化。时至今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切教育者都需要不断学习,革新自己的思想,善于学习和借鉴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积极勇敢地开展新的教育实践。
二是要用发展的标准来看待教育。毋庸讳言,如今对教育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这导致教育实践的形式和内容创新不足。以教育评价为例,考试评价就是一种单一的、机械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发展。同时,由于评价内容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所以,我们要努力用发展的标准来看待教育,努力让评价内容走向开阔与开放,让评价方式走向丰富与多样化,力求建立起更全面更丰富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策略,充分发挥科学评价的杠杆作用,让评价来推动学生发展。
三是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部条件是重要的诱因。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發展的外部条件。同时,要改革教育实践的方式和内容,以丰富性和多样化原则来推动教育实践创新。开放实践内容,丰富实践形式,让教育实践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单纯出于教育评价的需要。对于各级学校管理者来说,重要的是努力创造条件、营造氛围、提供机会,让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发展形成吸引力、推动力,让环境与学生发展实现和谐共振,良性互动。
(作者系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 王娜娜)